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联系实际的热点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五部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文中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的大国,必须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这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11条,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第18条,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  相似文献   

2.
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生活更加殷实。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巾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可以说,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稳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黄伟明 《湖湘论坛》2008,21(5):96-97
农民是我国国民体系中的主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无疑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进而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普法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普法教育遇到一些机遇和问题,要积极寻找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普法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阴市处于苏南经济板块“第一方阵”,在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主渠道,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从基层的实际来看,县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统筹、重点在富民。我们江阴的做法是,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实行就业富民、创业富民、置业富民、保障富民,构建富民长效机制,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把“三集中”作为新农…  相似文献   

5.
时事新动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状况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及现代化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农业不仅要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粮食和其他产品,而且要为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料和广阔市场。所以,我国将始终坚持农业和农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都市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破解“三农”难题、加快自身发展的大好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环节。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能否得到较快增加,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且还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客观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其中九亿多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强调必须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提出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的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城市化建设,并提出“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已有几年了,  相似文献   

10.
强核心壮基础办实事——浙江省湖州市农村“凝聚力工程”建设朱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繁荣,组织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切...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富民兴农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推进梁平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从梁平基本县情出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舒适的生活,构建和谐梁平,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状况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及现代化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农业不仅要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粮食和其他产品,而且要为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料和广阔市场。所以,我国将始终坚持农业和农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民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应当强调自谋发展、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倡新风,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框架。自谋发展,就是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项目,扩大经济总量和规模,着力培育当地产业支撑,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建好新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做大龙头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我国“三农”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迎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和要求。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后劲,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推进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  相似文献   

15.
论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没有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要求,将“生产发展”放在首位,从而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相对滞后。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国家的“输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育和增强农村、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必须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农民生活水…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解之题,一是要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二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这一国情出发,明确提出了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自觉运用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我国重大现实问题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一个体现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重大举措和生动实践,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面临的主要矛盾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同时…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月菊 《前沿》2007,(6):185-18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植入一个新的法律环境中,如果不用法律去规范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那么,中国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流于形式,沦为空话。  相似文献   

20.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相继走上工业化道路。同时,他们在加快促进农村快速发展、推进国家整体协调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如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巴伐利亚试验”、美国大力发展“精确农业”、法国长期实行对农业和农民的的“多予少取”政策、以色列的“高效农业”等,特别是从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几乎都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成果破解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国吹响了“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如何有效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民心工程,倍受世人关注,更催国人思索。为此,本栏目将陆续刊登韩国、日本、德国、美国、以色列等国成功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以资借鉴。并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