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史上海南岛内的族群流动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是一个多族群共同生活着的岛屿,在海南历史上,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族群之间势力的消长等多种因素,这些族群在海南岛内形成人口流动,并且这些人口流动带有鲜明的族群特征.因此,本文探讨海南历史上的族群流动情况以及成因.  相似文献   

2.
传统社会中,族群认同主要体现为本族与邻近族群互动过程中排斥与接纳的边界建构结果;而在现代背景下,传统的控制日益变得薄弱,日常生活不但受到来自地方性的影响,同时受到全球性浪潮影响。国家民族识别对族群的重构、交通和通讯设施的改善,都使族群面临着多样性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也体现出新的特征,以帕西傣作为研究对象来对这些新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3.
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载和区分的单位,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间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相似文献   

4.
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划分以族群认同为基础 ,族群认同又以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语言、宗教信仰及习俗文化等因素为基础 ;族群边界的扩延与缩小 ,取决于族群文化张力大小所导致的族群关系的变动。换言之 ,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史研究中,应该重视对族群差异及其关系演变的探讨。在大量汉人迁入之后,明清时期沅水中上游的族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动,汉族人口逐渐占据人口主体地位,形成民族杂居局面。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沅水中上游的族群冲突是激烈的,从而深刻影响了区域社会的发展,然而在长期的交往中,加深了相互了解的各族群最终还是走向融合与共居。  相似文献   

6.
汤韵旋 《人民论坛》2011,(8):200-201
客家文化与台湾土著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两种相异的文化在撞击过程中,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同时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变异。客番之间的互动经过一个较长的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而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在其变异过程中,必然会对其族群心理、甚至族群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台湾族群形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有关族群形成的原初论和建构论的理论架构下 ,探析台湾族群形成过程。认为 :台湾四大族群的形成与其是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文化认同是它形成的基础 ,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经过竞争对立、反抗的过程 ,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强化而逐渐塑造而成的。它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原来的省籍二分类 ,原住民与汉人 ,客家人与福佬人的对偶性的二分类 ,已不再适用于台湾新的社会政治现象。它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中的新产物 ,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最后 ,鉴于族群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对今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努力方向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杨 《思想战线》2005,31(1):21-25
人类学意义上的"交往",不仅指人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和自我认同,而且也指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群体交往或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往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交往通常表现为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适,族群关系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趋于紧张或和谐。  相似文献   

9.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6,32(4):10-19
"族群研究"是近来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非仅体现于学界论说之中,而已深入到作为一个社会主要知识生产来源的高等学府.也就是说,其已开始由社会的舆论与政策层面渗透到影响新生代观念根基的教育领域.反过来看,教育领域的族群研究又必将对前者产生深远影响.以哈佛大学的具体情况为例,可以管窥"族群研究"在美国高等学府的兴起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澳门的族群及其沟通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是一个族群复杂的殖民地化城市。澳门的族群主要有土生葡人、广东族群和福建族群等。澳门族群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人口构成、国籍、语言、宗教和习俗文化等方面。澳门族群的沟通与交往方式随澳门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族际通婚的加强而加强。澳门族群的走向是各个族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趋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族群──澳门人。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民族聚落的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彦波 《思想战线》2001,27(2):38-41
我国民族聚落(即居民点的通称)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经济活动方式、家庭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聚落形成的原因不同,所表现的方式和呈现的景观也不同.聚落形成有一定的特殊规律,研究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对于进一步了解民族内部结构、民族间的关系,以及多元化的中国社会,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杰舜 《思想战线》2001,27(1):77-81
华南地区少数民族族群来源复杂,结构多样.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原始族群活跃在华南,族群之间不断互动、涵化,到清朝基本定型为三个层次.华南族群中既包括少数民族族群,也包括汉族族群.各族群的认同基本上都是从族源认同和语言认同两个方面来概定,其中,语言认同方面汉族族群的方言比少数民族族群的方言种类更多,内容更丰富.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法制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学华 《思想战线》2001,27(4):13-16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产、生活和传统文化习俗.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仅靠统一的国家大法来解决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靠新的、有针对性的民族地方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来保证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和有序进行.所以,民族地方法制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族村镇既是民族文化的空间载体,又是旅游观光的展示实体.只有加大力度保护村镇,才能更好地发展贵州的旅游业.  相似文献   

15.
伍小涛 《桂海论丛》2013,(3):100-104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是建立在其早期民族工作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民族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理论宣讲时期(1921-1934)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实践时期(1934-1949)。在这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既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又为之积累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周敏 《思想战线》2004,30(5):44-50
少数族裔经济在美国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关注和争论,族裔经济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所有权",即族裔群体成员拥有和经营的企业;二是"控制权",即族裔群体控制的雇工渠道或就业网。少数族裔经济最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它为处于弱势的族裔群成员提供了避免失业的机会,享有经济上的相对独立,并为个人乃至整个群体向上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7.
“六山六水”调查 (贵州民族调查 ) ,是我国民族研究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重大学术研究工程 ,为贵州省的民族研究事业、为全国的民族研究事业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将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乃是对这一调查研究工程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 ,民族语言的调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乃是就这 2 0年来的民族语言调查进行总结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