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全球十大灾害损失评估系统(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灾害损失评估是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国灾害特征和需求,研究并开发建立了适合本国或多国情况的灾害评估系统。作者在整理收集国际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基础上,从灾害损失类型的划分、评估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等方面对各灾害损失评估系统进行了较为  相似文献   

2.
费伟 《中国减灾》2023,(17):20-23
<正>灾害评估工作作为公共安全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直接为国家精准预防、精准治理服务,同时也为灾害评估本身提供科技支撑。灾害事故类型的多样性、原因的复杂性、致灾机理的内在关联性,也决定了灾害评估需要各地、各级政府、有关单位等全链条贯通,全方位协作。本文综合分析地方现有灾害评估技术和能力,分析当前地方灾害评估工作开展的痛点,从通力合作上下联动、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完善、数据信息共享、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建立自然灾害评估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球十大灾害损失评估系统(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灾害损失评估是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国灾害特征和需求,研究开发并建立了适合本国或多国情况的灾害评估系统。作者在整理收集国际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基础上,从灾害损失类型的划分、评估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等方  相似文献   

4.
袁艺 《中国减灾》2013,(1):34-37
近年来,我国灾害损失增加趋势明显、风险形势严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救助应急体系建立健全,救助项目不断扩大、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对灾害救助工作的决策水平、措施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助工作的开展对加强灾害评估工作提出了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灾害评估工作,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初步发挥了为救助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是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核定灾害损失,确定灾害范围,可以为抢险救援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支撑。目前,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已取得一定成效,正式组建了包括地震、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交通运输、保险等11个涉灾领域的灾害损失评估专家库,实现了评估专家队伍实体化。本文对开展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现状、工作实践及相关案例进行介绍,并对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业务的发展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6.
殷杰 《中国减灾》2024,(3):28-31
<正>针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开展调查评估,科学核定灾害损失,确定灾害范围,可为抢险救援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支撑和依据。完善灾害评估的技术方法,可以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从而推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升,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本栏目邀请专家对当前可用于灾害调查评估的一系列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分为上、下两期刊登,旨在为重特大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台风、暴雨灾害预警评估系统实时试运行台风暴雨灾害预警评估系统是科技攻关85—906项目09课题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将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预报,经过灾害预测评估,转化为台风暴雨灾害的预报警报和灾害的阶段评估,并及时地传输给用户,以便有关部门采取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民政部已经初步建成了中央、省、地、县四级联网的灾害信息业务运行系统,并在救灾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为救灾决策搭建了快速、准确的灾害信息平台。在12月12日北京举行的“中国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国际研讨会”上,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介绍,尽管我国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国灾害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还相对偏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够充分。部分省份的救灾信息系统装备老化,灾情信息报送工作迟缓。杨衍银副部长强调,从明年开始,要逐步在部分省、市、区开展试点,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灾害…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极端天气显著,自然灾害频发。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完善全过程灾害评估体系,提升灾害治理效能意义重大。江西省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构建了江西省灾害评估业务体系。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江西省灾害评估业务体系建设和灾害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并以2022年江西全省大范围超历史大旱久旱为例,对本省此次灾害评估工作实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是指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快速评估、灾害损失评估等多个方面。开展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对于提高灾害风险防范水平、增强突发性重大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是为防灾备灾、应急救援和灾后救助提供全方位决策支撑信息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水利、气象、地震、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结合自身业务需要出台了一批关于台风、暴雨洪涝、草原干旱、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我国灾情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发展迅速,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灾情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灾情应急值守制度、灾情会商核定制度、灾情报送通报评估制度等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提供了支撑;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分级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支队伍力量逐步发展壮大、能力不断提升,为解决灾害预警、灾情报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保障;灾情管理技术也取得了新突破,多网络多终端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平台、全国灾害信息员数据库、  相似文献   

12.
减灾卫星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将使我国形成天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体系,在灾害管理不同阶段实现从数据获取到现场应用的“一站式”服务,以满足自然灾害监测、风险管理、灾情评估、决策支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灾害评估"一词由来已久。过去,灾害评估主要服务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是对于灾情及其损失的评估。如今,灾害损失与应对工作评估逐渐贯穿灾害管理全过程,对综合减灾、救灾救助、恢复重建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发挥灾害损失与应对工作,提高其支撑应急管理决策和灾害风险防范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指标体系和调查制度,明确了灾害损失评估的指标内容。  相似文献   

14.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4,(7):28-31
每当重大灾害来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即进入“应急业务”模式,保持应急值守状态,跟踪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及时评估灾害风险并发布损失预警,开展灾情遥感监测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启动预警响应、应急响应(或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提供决策支撑;灾情稳定后,通过现场调查(核查)、综合评估等多方法开展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面向救灾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中心及时提供灾情信息、遥感监测以及综合评估等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16.
正本标准的编制与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灾害现场调查工作中对人员、居民房屋与家庭财产、农业、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受灾对象开展调查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民政系统开展灾害评估业务及相关科研工作提供科学的灾害损失数据支撑,为国家自然灾害救灾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一、编制目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全面、快速地掌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对各项应急救助措施的合理、高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场调查是获取灾害损  相似文献   

17.
正每当重大灾害来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即进入"应急业务"模式,保持应急值守状态,跟踪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及时评估灾害风险并发布损失预警,开展灾情遥感监测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启动预警响应、应急响应(或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提供决策支撑;灾情稳定后,通过现场调查(核查)、综合评估等多方法开展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面向救灾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中心及时提供灾情信息、遥感监测以及综合评估等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18.
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在我国现阶段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系统发展将出现五大趋势:与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紧密结合、与现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有效整合、与政府职能转变积极结合、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管理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系统发展给我国现阶段的政府管理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为政府展开内部绩效评估提供量化指标和数据信息,有利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和科学化;为行政监察提供了全新手段和渠道,限制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有利于行政审批监控体系的完善;行政审批监管权力将逐渐出现三个转移,为行政审批权力的科学配置和合理运行提供了改革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正>台风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遭受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小的损失。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台风灾害防范的科技体系逐步构建。本文介绍了台风灾害多源数据集成与评估指标体系、台风智能灾损评估模型,再以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为例,详细阐述全过程台风灾害损失评估工作,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台风、暴雨灾害评估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吉顺 《中国减灾》1993,3(3):32-34
台风、暴雨灾害评估工作是牵涉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问题,要作好这项工作,必须掌握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具有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针对这两个方面,本文探讨了灾害评估综合数据库的构成和可供评估模式综合比较决策的几种评估方法,为进一步开展台风、暴雨灾害评估工作,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