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到什么是“和谐社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字,一“口”一“禾”,表示“人人有饭吃”;“谐”字,人“皆”“言”之,表示人人有话说。由此而论,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种道德诉求,更是制度诉求。“和”要解决的是中国的民生问题,“谐”则是民主问题。  相似文献   

2.
筱陈 《今日浙江》2008,(1):62-6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关于“生”与“死”,一人降临于这个世界,忧患就伴随思维而存在,幼者有幼者的担忧,老者有老者的忧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皆有忧,只是所忧所虑的问题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3.
杂谈二则     
“因人废言”与“因言废人” 孔子的许多思想见解,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以其独到、深邃而令人折服。“不因人废言。不因言废人”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4.
吴绪成 《世纪行》2006,(12):15-1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谐文化源远流妊、蹲大精深。关于“和”与“谐”,距今1900多年的《说文解字》解释“和”,是“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广韵》进一步解释“相应”是“声相应”,与声音和语言有关;《说文解字》解释“谐”,是“从言,皆声”,也是形声字,与声音和语言有关;《广雅》和《玉篇》对“和谐”二字的解释一致,都可以同义互文,都与声音和语言有关。  相似文献   

5.
《公民导刊》2011,(9):52-52
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点评:孟子在这里讲了家、国、天下的关系。家是国的基础,家族的秩序和原则放大了,就是国家的秩序和原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所以古代有理想的人,要想做伟大的人,从小先从每天洒水扫地开始,要想治理国家,也要先从治理小家开始,这叫...  相似文献   

6.
“诚信”二字,中间恰好为“成人”,可以引申为诚信是每个人立身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两边分别是“言”,又可引申为说出去的话算数才能谈得上诚信。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辱”,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诚信,即:“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军队同样呼唤“诚信”,而且是迫在眉睫,否则不但影响部队建设,还会严重影响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纂辑的“三言”自1736年第一次出现英语选译本以来,一直是中外翻译家热衷的一个选题,然而由于文献的缺乏,很少有人对“三言”的英译版本进行过系统的梳理。本文试图从文献学的角度,借助译介学的理论,对“三言”的英译版本尤其是其中一些有影响的版本进行比较全面的考订。  相似文献   

8.
凡事皆有其度,凡事皆需适度。所谓度,反映的是质与量的关系,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所谓适度,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事物的度。古人所谓的“中庸之道”、“知止不殆”,我们常讲的“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说的都是适度。对适度的追求,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无时无处不需要,无人无事离得开。加强统战理论研究,同样需要做到适度。  相似文献   

9.
“三言”中的公案小说既有描写刑事案件的,也有描写民事案件的,还有描写政治性案件的,题材呈现多样化。作品的美学风格既有悲剧性的,也有喜剧性的,亦有悲喜剧因素融为一体的。小说的情节安排手法多样,具有平中出奇、生动有趣的特点。“三言”公案小说中塑造了不少具有鲜明个性的审判者、受害者和犯罪者形象。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08年,网上就出现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以“80后”为主体,如今已经有近2万人成为小组成员。他们聚在一起交流受父母伤害的经验,并将伤害归纳为五类:1、直接肉体伤害,2、人格侮辱伤害,3、控制欲伤害,4、家庭矛盾伤害,5、其他伤害。我觉得“父母皆祸害”这个名字太网络、太生猛,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13,(10):51-51
献子贵言【原文】范献子游于河,大夫皆存,君日:“孰知栾氏之子?”大夫莫答。舟人清涓合楫而答日:“君奚问栾氏之子为?”君日:“自吾亡栾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壮矣。吾是以问之。”清涓日:“君善修晋国之政,内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虽栾氏之子,其若君何?君若不修晋国之政,内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则舟中之人,皆栾氏之子也。”君日:“善哉言。”明日朝,令赐舟人清涓田万亩,清涓辞。君日:“以此田也,易彼言也。子尚丧,寡人犹得也。”古之贵言也若此。(群书治要·尸子)  相似文献   

12.
司马牛 《前进》2006,(7):55-55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断言,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于是,他们开出了加强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的药方。这也确实不失是一剂济世良药。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同志概括的“八荣八耻”,通俗易懂,人人明白。不少人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明白得很,可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往往是非不分、荣耻不辨了。个中原因,说到底无非是私欲作祟。细想想,凡是…  相似文献   

13.
我曾说,无论教育如何“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相似文献   

14.
乡语偶叙     
三个“戏称” 我家乡的人对文化人的三个“戏称”有点意思。其一,对搞绘画的人、画家有一个戏称,称之为“画安仔的”。“安仔”是方言,不太好理解和翻译,意思是“小人”,不是“卑鄙的人”那个意思,也不是尚未成人的“小孩”的意思,是“小小的人”的意思,比真人“小”得多的人的意思,画出来的“小小的人”的意思。这就是说,搞绘画的人、画家就是画“人”的,就是画“小小的人”的人的。  相似文献   

15.
刘思 《中州统战》2001,(4):32-32
秦牧在《语林采英》那本书里,谈到“委婉语词和隐语”,说在英语中,“死”的委婉说法有 102种,汉语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前前后后加起来,恐怕也有好几十种”。他列举了“大行”、“晏驾”、“崩”、“升遐”、“薨”以及“夭”、“殇”、“长眠”、“弃世”、“逝世”、“作古”、“归西”、“撒手人寰”、“与世长辞”直至“不在了”、“过去了”、“翘辫子”……他却忘了说那最为“委婉”的说法:“见马克思”——这“见马克思”,肯定是英语中所没有的,古汉语当然也没有,在现代汉语中流行开来,也不过五六十年,但在中国却尽人皆…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海南》2008,(11):32-34
创建56年的海南农垦,百万之众的泱泱国企。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眼中,它是“老字号”,它有“含金量”,它很“了不得”,起码在海南是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创建的那天起,它就被人看作“山泉古琴”;计划经济年代,它又被人称为“秀竹兰花”。如此雅称的背后意味着什么?那是“羡慕”和“分量”,那是“作为”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秋天的风骨     
李涛 《当代广西》2009,(19):51-51
品读古诗词,有太多太多的“悲秋”之作。而鲜有赞秋之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我以为是赞秋中的极佳名句。  相似文献   

18.
宋君修 《前沿》2004,(4):163-165
“人性”是一个久远的主题 ,本文以“人之性”来涵称在人性中的各层次意义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 ,试图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人之性”上的某些思想 ,提出“人之性”有“天性”和“本性”两层内涵 ,是一个以“天性”为基础 ,指向“本性”并使“本性”无限发展丰富的过程概念。  相似文献   

19.
时间在沉淀许多东西,历史的浪涛自然地把“五四”这块赤金从狂沙中滤漉而出。时间也在遗忘许多东西,“五四人”(五四时期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离我们渐趋陌生。我们这一代人(主要指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向往的物质东西很多,精神追求却只被作为一个“单元”置于选择的行列,并且倍受冷落。因而,对“五四人”的理想主义、个性追求和求真意识的言说俨然成为一种奢谈。理想是个崇高的字眼,至少对于“五四人”来说。刚从传统束缚的罗网中冲决出来的那一代人以全新的面貌投身于理想的美丽新世界的践履。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20.
群众声音     
《群众》2013,(8):1-1
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要在“密切”上下功夫。在“言”语上,讲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话,用语言贴近老百姓,从而在心灵上融为一体;在“手”语上,和群众握手,用心去握住老百姓的手,让老百姓感到热乎、有力;在“眼”语上,和老百姓说话,眼睛要注视对方,让老百姓看到你的真心实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