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两种日益明显的"分离"趋势,即数据库与业务系统的分离、元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分离.模块化是对这些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集中概括,对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后应该加快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模块化步伐,加快元数据标准化及其管理体制建设,进一步促进组织机构代码的开发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府部门集聚了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推进电子政务乃至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描述了中国的电子政务环境,分析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从建立权威性管理机构和政府CIO制度、加快立法、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商业开发以及公务员培...  相似文献   

3.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高度强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性。政府掌握了社会绝大部分信息资源,而在当前网络时代,电子信息是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形态,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学习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主要精神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罗建萍 《政策》2003,(8):51-5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不够清晰,电子与政务存在脱节现象;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不统一;没有互联互通,安全可靠性差;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共享基础薄弱;法规、培训等基础工作跟不上网络和应用发展的需求等。对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谢先江 《电子政务》2007,(12):37-41
自主研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介绍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所涉及到的元数据抽取、元数据管理、目录服务等关键技术,从系统框架、体统架构、技术架构等方面进行了目录体系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6.
《今日浙江》2002,(14):14-15
张德江同志在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指出:“围绕建没‘数字浙江’,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推动企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推行电子政务,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促进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互联  相似文献   

7.
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这一国家级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视角,总结了十一五以来政务外网的建设经验,深入研究了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架构,分析了重要业务系统对基础设施支撑的需求,并对进一步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与深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2001年以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进展:主要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基本上完成,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大幅提高;电子政务网上公共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公众对政府电子服务的接受度也有很大提高;电子政务进入到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阶段;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建设日益受重视;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受到相当的重视。指出了中国电子政务的三个发展方向:要突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及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2001年以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进展:主要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基本上完成,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大幅提高;电子政务网上公共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公众对政府电子服务的接受度也有很大提高;电子政务进入到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阶段;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建设日益受重视;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受到相当的重视.指出了中国电子政务的三个发展方向:要突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及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新阶段电子政务的三个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01年以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进展主要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基本上完成,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大幅提高;电子政务网上公共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公众对政府电子服务的接受度也有很大提高;电子政务进入到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阶段;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建设日益受重视;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受到相当的重视.指出了中国电子政务的三个发展方向要突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及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从组织体系结构、政务网络布局、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对县域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县域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县域电子政务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并根据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推进县域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组织机构代码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工具,不仅有助于促进全社会组织机构的分类管理,也是开展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四大基础数据库之一的法人基础数据库即以组织机构代码为主线贯穿而成.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组织机构代码将在提高经济统计与普查质量、缩短经济普查周期方面发挥重要作...  相似文献   

13.
从论述观念会随特定环境而变迁切入,提出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一定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才符合客观规律;回顾了信息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信息资源观念演变,在数据库时代之前没有信息资源的观念,数据库技术催生了信息资源理论,互联网改变了数据库服务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冲击了数据库时代的流行观念;提出加快政府信息资源观念更新,以互联网时代的新理念规划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技术手段改善政府信息共享,以逻辑集中实现物理集中无法实现的政府信息服务,向民间开放数据和服务以利用民间创意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服务效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2008,(3):308-311
一、业务需求背景 近年来,成都市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力图在电子政务建设上进一步强调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更加注重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全市的投资环境,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和产业信息化进程,努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使成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占领先机.  相似文献   

15.
又到岁末年初盘点时,今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一度火热的电子政务建设在新年里又是何等景象?今年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的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工作会议透露,2004年政务信息化建设将围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建设”等四项任务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6.
以西安人大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人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人大信息化建设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产生的影响,论述了加快人大信息化建设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人大应该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加强办公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利用人大网站实现公开政务和与群众的互动,鼓励农村电子政务的开展,促使信息化建设平衡发展,全面发挥信息化建设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西安人大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人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人大信息化建设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产生的影响,论述了加快人大信息化建设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人大应该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加强办公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利用人大网站实现公开政务和与群众的互动,鼓励农村电子政务的开展,促使信息化建设平衡发展,全面发挥信息化建设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时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它包括了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共享和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三个部分,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大势所趋。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信息共享”成为2006年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自从1999年“金”字工程和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尤其是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后,我国电子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网上服务内容日益充实,服务形式与机制的创新不断涌现,电子政务在政府实际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2004年中办发34号文《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更是进入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电子政务系统中“条”和“块”的信息孤岛正在逐渐消除,网络之间的相互访问和数据交…  相似文献   

20.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引入评估机制,推行“准入制度”。评估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当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二是地方政府的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三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2.电子政务不完全对等电子政府,更不可替代;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3.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有两项工作迫在眉睫:一是对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教育与培训;二是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