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媒体审判”与司法独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体审判"现象是媒体与司法对立冲突的折射。促进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两者之间的平衡,使之形成良性互动,是实现媒体自由和司法独立的必然选择。从媒体的监督职能、司法独立的特性等角度对"媒体审判"现象进行深入认识是遏制其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周文彰 《楚天主人》2013,(10):49-49
<正>法官不受任何影响和干扰依法办案,是神圣职责;以自己的言行支持法院依法办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近来,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为犯罪嫌疑人开脱,或提前"定罪"的现象,有的甚至舆论一边倒,来势汹汹。这种试图以"舆论审判"来影响甚至左右司法审判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于"舆论审判"和司法审判关系的深思。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动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武器越锐利,用起来就越要当心。舆论表达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东西,这些消极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自由一旦泛滥到媒体审判,势必构成对审判公正的威胁,在现行法的框架内,不乏对媒体审判的规制依据,我们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程序立法和新闻立法,和谐处理司法独立和媒体监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伦理与法律: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宁 《求索》2010,(3):112-114
网络舆论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在社会伦理和媒体监督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网络舆论与以司法独立为基础、捍卫司法公正为目标、维护司法权威为己任的法院审判之间的种种冲突。但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之间仍存在很多契合点,也使得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可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法官职业素养的提高、网络媒体的自律与他律、网络舆论多元立体监督模式以及司法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都为达到两者的理想平衡状态提供出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博等即时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其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司法领域亦不例外。虽然,网络舆论与司法制度最终的价值标准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然而两者之间虽同归,但殊途的特质却也在现实中引发了一些问题。从"许霆案"到"药家鑫案",从"福建南平弑童案"到"浙江温岭虐童案",舆论审判越来越多的介入司法审判,并逐渐成为实现审判独立的一大掣肘。因此,为实现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合理共存,有必要从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及影响着手,寻找其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实现两者的互为助益,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媒体审判”的法学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审判"的概念源于美国.1965年,美国法院推翻了一起指控诈骗案的判决,原因是庭审过程中所做的电视录像,对被告进行了含有偏见的宣传,损害了被告在诉讼中应当享有的权利.此后,人们把这种新闻媒体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现象,称为"媒体审判".提出"媒体审判"的概念,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真正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审判"效力,其实质乃是新闻媒体的一种职能越位现象.从法学视角审视"媒体审判"现象,则不得不承认,它是与我国的司法原则相悖离的.这种悖离也使得"媒体审判"陷入了实践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司法审判是国家公权力,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可能会被腐蚀:"媒体舆论"是社会权力,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可能会被滥用为"舆论审判"。消弭司法与媒体的紧张关系是建构回应型司法,并通过培养司法者德行、加强法治,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建立与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等措施,实现公正审判。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是自媒体广泛运用的时代,审判公开也与时俱进,拥有了新的内涵,各级法院积极创新庭审公开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方式适时公开庭审过程。由于自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故而在利用它进行审判公开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权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舆论监督权与独立审判权。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自媒体审判公开的技术尚未成熟,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开不及时、不主动;公开有侧重,选择性公开;等等。在自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它对审判公开提出的挑战,把握基本定位,坚守一项原则,尝试创新变革,完善审判公开。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作为司法审判的一种重要监督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对司法审判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因其各方面的特点表现出对司法审判强大的攻击力和影响力,甚至形成"舆论审判",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司法困境",笔者从网络舆论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侧重分析其与司法审判的内在机理,提出通过对网络舆论的"聆听"把握二者的本质规律,进一步思考能够促进司法审判的各方面因素,力求实现二者的良性协调。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正义与司法正义的激烈碰撞中,司法不断丧失权威,舆论逐步成为规范。然而舆论的多面性及易被支配性,反倒可能加剧冲突,增加社会的不确定性。一桩药家鑫案,一桩李昌奎案,再次把社会的关注点引向审判和舆论之间的吊诡关系。关键问题并不是两个罪犯该  相似文献   

11.
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政治中历来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是观点、信息的传播媒介,也反映着大众舆论和社会思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兴技术一经普遍运用,其"魔力"就远远超出了"发明者"的想象,大到国家政治进程、小至人们日常生活状态,无一不受其影响。在司法领域,媒介同样举足轻重。本期开设专栏,围绕"媒介审判""隐私权""知情权"等关键词展开讨论,作者身份各异,观点也不尽一致,但相信读者阅后概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司法独立,作为司法之关键的审判活动对中国的法治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审判独立的内涵出发,分析审判独立的的价值,阐述中国审判独立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当前审判独立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剖析影响中国审判独立的几种关系,有助于切实推进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最终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刘朝阳 《求索》2011,(12):155-157
现时相关司法案件在民众的“判例”舆论之下,出现了判例倾向,对这种现象的审视,折射着现时中国司法审判中存在的二元困境,现时司法审判的案件舆情表明,中国司法审判正处于传统性“公正”要求的诸多中国因素与司法国际化趋势的压力与困境之间。中国司法审判既要考虑我国司法的社会主义法制特点与社会心理传统,又要兼顾国际司法通行模式的影响,并逐步稳妥地和司法审判的国际化接轨,这对中国司法界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4.
媒介审判是媒体及公众对舆论监督的滥用,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对警察正常执法活动造成巨大压力。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审判因网络赋予的新特点,使得警察在信息发布和案件处理上处于被动境地,从而加剧行政干预公安执法现象,扰乱公安机关正常执法秩序,并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直至削弱警察权威。为防范警察受媒介审判的不良影响,需要警察端正态度,在信息发布上,开诚布公,处理好警媒关系,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严格执法,坚守法律底线,树立警察权威,并加强对公众的法制宣传,从而避免媒介审判对警察执法行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强 《人民论坛》2014,(3):125-127
网络舆论的合理监督有利于打击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案件当事人利用网络舆论等手段,表达自己诉求,争取社会同情,试图通过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来左右法院裁判的情况,恶意网络舆论的散播情况也层出不穷.因此,如何找到能够使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达到利益平衡的良性互动途径是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6.
审判委员会是我国特有的审判组织,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审理案件却可以决定案件结果。审判委员会决定案件的功能引起了较大争议。支持者与反对者分歧的焦点在于审判委员会集体决定案件功能对司法独立与司法问责两种价值的影响。审委会改革经历了由较低水平的内部独立与组织裁判能力向较高水平的内部独立与组织裁判能力发展的改革轨迹。通过改会议制为合议制,分割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等程序技术提高了审委会的内部独立,而由低职级到高职级的发言表决顺序,施加院长责任保证民主评议的技术措施则提高了审委会的裁判能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审判”作为国家机器缺场下的网络互动行为,在法理、司法程序、舆论传播等研究方向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但该现象身后潜藏的社会性生产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符号暴力的“动力/工具机制”用来剖析“网络舆论审判”体现了很好的恰适性:一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在维序社会结构稳定、编织社会成员行动逻辑的同时,同样可能在网络议题中以符号暴力的形式,指导民众在自我规训下投入“网络舆论审判”的建构与再生产;另一方面,凭托于网络社会之扁平化、脱域性等空间特性,“网络舆论审判”可能在信息技术的符号化实践中流变为僭越法理、消解权威的失范行为展演。针对“网络舆论审判”于政治制度、空间秩序以及社会心态等领域所展现的风险特征,亟须将其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多维度的制度规范引导与文化矫正干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舆论监督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权力机关需要监督,但监督要有一个度,如果超越了这个度,就会形成媒体审判,这是妨碍法治进程的一个巨大隐患问题.所以媒体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享有监督权,履行监督义务,承担社会责任,杜绝媒体审判,争创媒体和谐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顺应了司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内涵是,审判制约、引导、监督、检验着侦查和审查起诉工作。"以审判为中心"的基础仍然是全案移送主义,而不能改为起诉书一本主义、部分证据移送主义。  相似文献   

20.
孟欣然 《求索》2014,(12):149-154
审判独立是传统法治之基石与基本原则,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案件的出现,司法与民意的关系日趋强化,舆论监督法院、司法吸纳民意已然成为一项公共话语。于是,对于民意是否会损害审判独立问题之回答也变得更加复杂,审判独立在传统法治框架下也似乎难以获得解释与说明。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什么样的司法模式才契合行政、司法、公众等各方之公意,能动司法于是提了出来。然而,法律知识和法律教育的结构化使得法官把法律解释单纯地看作是发现法律真理的一种方法;而司法场域的权力结构关系却使法官将法律解释看作是一种策略性的机会选择。这就使能动司法加大了司法识别难度,可能对审判独立造成损害。为此,还需在能动司法模式下施以相关审判独立保障机制,以抵御政治力量或舆论媒介对审判独立的过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