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需要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等。农村产业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支撑,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首先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将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纳入了“十一五”规划。凸显了乡风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乡风文明是变革农村生活方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和思想道德基础.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充分显示, 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 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它体现出五个"新":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  相似文献   

4.
李定国 《理论月刊》2007,(9):169-17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存在着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低俗文化兴起、传统文化散失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流失、政府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畅、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和文化发展失去载体。为此,针对新农村建设文化滞后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谈江苏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开创了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只有把经济搞上去,农民才会有积极性投身入建设事业。因此,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一、江苏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理念1、科学发展的理念一是要全面发展,即不能出现短板,从而影响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伟 《群众》2007,(9):63-6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无锡市地税局作为承担着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职责的机关,毫无疑问应把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发展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人大研究》2006,(9):47-48,F0003
郭永龙: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龙撰文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扎实工作,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但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有: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认识有偏差。有的对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认为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为时过早,待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富裕了再建设新农村,缺乏紧迫感。有的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在贫困地区就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只能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有的片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  相似文献   

8.
高凤莲 《前进》2006,(6):41-42,4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探讨如何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村“新”之所在时,决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理解为一个通过建设、规划、盖房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严格意义上讲,新农村的“新”,必须是新的生产方式的载体,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意味着必须改变小农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村人口,为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也意味着在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民…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没有持久的发展动力,是难以完成的。发掘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机制,必将使新农村建设打开局面。所谓“靠人不如靠己”,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还是在农村内部,在于农村资源的深入发掘。实现农村资源资本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特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求索》2006,(2)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为加强“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必然归结为法治问题,或者与法治密不可分。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要依靠法律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依靠法律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践,依靠法律来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可通过构 筑民主与共和的法律机制、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的法律机制、激发活力和创造的法律机制、公正合理协调利益的法律 机制、确保与重建社会信用的法律机制、维护生态平衡、天人和谐的法律机制、保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反 腐倡廉、守护认同的法律机制、定纷止争、化解纠纷的法律机制、建构和谐世界的法律机制等来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意识形态的有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基本手段,是政党执政的重要工具。在社会急剧转型与世界日益一体化的新时期,面对意识形态的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由于准备不足,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亟待进行有序管理,以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在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现象 ,它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 ,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在生产力革命的推动下 ,全球化不断深入 ,经历了多次发展高潮。全球化的历史进步不仅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也使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中产生出来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兴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 ,它必然会带来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的主要物质技术基础是以大工业为核心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主要有定位、指引和评价三大作用。只有以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规律为根本指导,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归,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定位、指引和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7月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他又重申了这个论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明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国初期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由之路,它既是当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内涵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措施,切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识上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在行为上成为整个社会的准则。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务实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立足于中国与世界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立足于对人类历史与共产党执政历史的哲学认知与反思,立足于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两个维度的密切结合。尊重全体人民的主体地住,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把握利益关系协调的重要性,以法治的手段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马中柱 《岭南学刊》2004,3(3):14-17
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创立,是认识中国发展问题的新起点;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中断,对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发生逆转;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恢复,是党和人民对中国发展问题由自在走向自为的转折点;新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发展理论做了辩证法的整合,是党和人民对中国发展问题由自在走向自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150多年的时间里,之所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就是以特定的社会需求为外部条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促使人们去寻求更先进的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在客观上正好满足了这种社会需求。但社会需求毕竟是外因,归根结底,社会主义模式的先进性才是它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根源。(1.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政教室,湖北武汉430064;2.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队,江苏南京210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