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康熙年间是清朝与安南政治关系及边界问题处理的重大转型时期。一方面,清朝在康熙年间完成了与安南关系从"不拒黎,亦不弃莫"的"双重承认",向与中兴黎朝建立一元政治关系的转变;另一方面,康熙时期清朝与安南在处理"三峒之争"和那窝村之争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了更加清晰的疆域观念和主权意识,整个康熙时期疆域观念的转变和对边界问题的处理,推动了中国古代疆域的最终定型,以及中国传统疆域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王伟 《求索》2010,(12):230-233
1368年到1428年间,明朝对安南的政策经历了两次转变,分别是洪武时期的宗藩关系到永乐时期的郡县制管理,再到宣德三年回归到宗藩关系模式,这次政策调整基本确立了明朝与安南的外交模式。明朝士大夫群体内部对安南政策的调整存在重大分歧,特别是1428年改安南郡县制的直接管理方式为宗藩朝贡模式,终明之世,赞同与反对的两种声音一直存在。但是从嘉靖朝开始,明代士大夫对安南问题的主流观点是坚持两国之间稳定的宗藩朝贡关系,对两国疆域具有清晰的界定,放弃宣化安南的努力,对安南作为"他者"的认知固定化和清晰化,最终形成"详内略外"的外交理念。安南政策的调整印证了明代士大夫观念视域由"天下一统"的理想主义逐渐缩变到关注"国家"内部的现实主义;明代的外交政治风格也开始由"开放"走向"保守"。  相似文献   

3.
摘要:明朝万历年间,因中兴黎朝在郑氏掌权下逐渐崛起,并将莫氏余党驱赶至高平一带,导致明朝与安南的藩属关系再次出现波折。明朝政府将安南事务的处置权交给了两广地方官员,陈大科、杨寅秋等官员在与安南各政治势力及地方土司的交涉中,逐步确立了“不拒黎、不弃莫”政策,并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明朝晚期对安南实行的“不拒黎、不弃莫”政策,首先是确保安南境内在特定时期只能有一个接受册封的贡臣家族,即接纳实力派中兴黎朝,承认其为安南唯一的贡臣;其次是尽最大可能保护旧贡臣家族的人身安全,即同时又维护旧贡臣莫氏,将其安插于高平地区,作为安南境内一个独立的“统治特区”。这一政策是对嘉靖朝安南政策现实主义倾向的继承和完善,是一种有差别的“双重承认”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历代王朝的疆域固然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王朝之外,尤其是边疆地区存在的众多族群及其所建政权的疆域,也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之为“自古以来”并无不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疆域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有疆无界”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域外殖民势力东来并构建殖民体系,不仅终止了中国疆域的“自然凝聚”过程,而且已经明晰的疆域也遭到了蚕食鲸吞。当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邻国签订一系列边界条约才得以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全面转换罗萍中国社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转型”,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全面转型”是指社会整体性的变革,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观念的各个方面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它不是指社会的某一个方面的变革。全面的整体性转型...  相似文献   

6.
《安南志略》是元代安南人黎崱写的一本越南历史著作,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南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渊源关系、文化渊源关系、民族源流关系,还可以看到,黎崱力图要摆脱安南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渊源关系、文化渊源关系、民族源流关系的矛盾与纠结。  相似文献   

7.
明代滇桂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水继 《思想战线》2002,28(6):121-125
明代是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处于西南的滇、桂两省与周边各国山水相连。随着明王朝国势的强弱及周边环境的改变,中国与各邻国在政治隶属和疆域统治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其间云南、广西与缅甸、老挝、八百媳妇国、安南的经济文化交往始终延绵不断,云南、广西成为明王朝与东南亚国家来往的桥梁和基地。  相似文献   

8.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的思想在较长的时期发挥着凝聚人群的作用。明清鼎革,清朝为了建设大一统国家,超越了传统“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民族思想,强调以统治疆域为基础的“中国一家”,为近代中华民族一元观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的转型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变革方位高云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的历史性主题。这一复杂的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正在引发社会人群利益的或观念的冲突与矛盾。然而,正当日趋复杂的矛盾需要我们一贯引以为政治优势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俞风流 《台声》2011,(4):87-8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为清朝平定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施琅原是郑氏部将,顺治年问归顺清朝,康熙二十年被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与康熙慧眼识人、知人善任有很人关系。康熙一贯重视用人之道,深知正确的决策要由“贤能”的官员来执行,认为“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他在多年听政中认识到,  相似文献   

11.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口号的提出,标志着广东整个发展观念、执政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为何这样说?广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推动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广东”的“十一五”期间到“十二五”期间,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更要在社会政治转型方面取得阶段性进步。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起,国际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疆域变迁、边界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梳理国际法与中国疆域、边界的关系,重点分析国际法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疆土变迁、边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1840~1949年间的影响,可以发现:一是国际法的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各国在各个时期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前,列强仅仅是把它当作武力侵占别国领土的补充性工具,中国很难借助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1919~1949年中国开始参与国际法规则的制定,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仍一再失利;三是中国与邻国边界谈判、划界时,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三)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列强瓜分的危局和清朝的腐朽统治,先进的知识分子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必须改弦更张,下决心“变”。但是,“变”的方案各不相同。戊戍以前,有维新派与洋务派之争;戊戍以后,有改良派与命革派之争;辛亥以后,进入五四时期,又有《新青年》派与顽固派之争。每升阶段的矛盾和斗争都很曲折复  相似文献   

14.
陈景云  杨少星 《前沿》2010,(2):59-61
本文解释了"作为公平的正义"从康德式的阐释向政治转型的内在动因,考察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政治性质,指出了罗尔斯"政治的"正义观念所具有的意义与局限。罗尔斯忽视了"政治的"正义观念有效性的条件依赖,没有看到二者之间是循环互动的过程;即使能建立起正义的制度,也不能保证秩序良好社会的持久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王朝国家疆域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特点,充满了异质性。与此相适应,边疆不仅是文化性的,也是碎片化的。清季形成的“内中国”与“外中国”观念,正是此种疆域与边疆格局的现实写照。然而,在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国族构建推动了边疆整合,主权体制发展导致边疆领土化,制度重构促使边疆政治一体化。这些机制使得边疆形态发生了“民族国家化”的转变,体现民族国家性质和特点的因素日渐增多,进而逐步实现了从碎片化边疆到整体性边疆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出现了四个深层次矛盾,即本土化与西化之争,立法与执法的矛盾,法制度与法观念的冲突,执法人素质的欠缺。要消解这些矛盾,中国法学需注重从“书本上”的法律向“现实中”的法律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苗族的族源     
苗族的族属渊源 ,与远古时代的 :“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距今五千多年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一带 ,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九黎”。在涿鹿 (今河北省涿鹿县 )大战之后九黎败北 ,蚩尤被杀 ,势力大衰 ,九黎部落的相当大部分战败后向南迁徙。尧、舜、禹时期 ,九黎部落又发展起来 ,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三苗”。商、周时期 ,“三苗”的主要部分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部落一起被称为“南蛮” (亦称“荆楚”)。“南蛮”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楚国的主体居民。到西周中叶 ,“荆蛮”已成为周朝南方的劲敌。故从昭王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改革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政治文化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观念;关于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观念;以及相应的政治心理与主观维度的变迁。政治社...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当代大学生价值理想构筑的途径中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单一型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社会的转型时期,广大青年也正在经历着心理态度、价值理想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过程。社会转型带来了观念重塑、价值理想构筑的压力。在思想的转轨过程中,思想敏感的青年大学生率先感到了价值理想冲突和个人角色重新定位的困惑:传统文化熏陶下的“高风亮节”成为受人冷眼的“自命清高”;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被视…  相似文献   

20.
刘喜涛 《求索》2014,(7):153-157
以明代中朝封贡关系为背景,考察明代君臣的天下观。明代东亚封贡体系以传统的正统观为前提,天下观念由“天下一统”的传统“单-世界”向“多个中心”转变;在封贡功用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济、军事、政治多元并重方向转变。具体表现为:朝鲜王朝在政治正统性上依托以明朝为主体的封贡体系;进而利用与明朝的关系确立其在周边国家中的“小中华”地位;同时借助明朝的军事保障其在封贡体系内的安全。通过对封贡体系运行的史实阐释,可知朝鲜极力维护与明朝封贡关系的原因,即明朝的传统汉文化圈的吸引力是朝鲜积极同明朝建立封贡关系的历史因素;以“小中华”自居的心理优越感是朝鲜维护封贡关系的重要因素;以追求朝鲜王朝自身利益及适应周边环境变化的需要是其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