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叶海林 《半月谈》2020,(3):86-8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这是对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外交方针对于引领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扩展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针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中国方案应运而生,它是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人类共同难题而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与价值理念,从哲学高度阐释中国方案,可以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推动这个世界进步""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是什么"三个逻辑层次揭示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新型的世界观、国家观、制度观、发展观、治理观、文明观、和平观和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乒乓外交"不仅推动了冷战时期中美关系逐步发生转化,而且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巩固国家安全、走向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乒乓外交"是以人民之间友好交往带动国家之间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外交"的理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外交"理念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可以为在多领域交往中展示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发生一系列变化:从"和平友好"到"睦邻、富邻、安邻";从"被动"维护周边稳定到"主动"创建地区秩序规范;从"双边"到"多边"。这些变化对于创建有助于亚洲信任合作的地区社会资本具有重大意义。不过,在创建地区社会资本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的周边外交不断要有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外交独立自主的70年。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与实践,曾经和正在经历着从谋求国家发展空间到把握国家发展机遇,再到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的历史过程。从"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保持着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天下观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2)
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今后中国的外交指明了方向。"和谐世界"与"和平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关,都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都以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为目标。"和谐世界"在内涵上发展了"和平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未来外交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外交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依据时代特点,为应对当今世界复杂严峻的局势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推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目标追求,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和"文化的当代延伸,是中国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表现了中国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兼爱互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张杰 《时事报告》2004,(3):8-11
在我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周边外交居首位。党的十六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贯彻好这一方针,就要把“睦邻、安邻、富邻”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开拓周边,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9.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体察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后提出的具有高度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国方案,其在价值关切、价值理念、价值导向上与奥林匹克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体育和体育外交与全球文明倡议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体育外交是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独特场域,全球文明倡议为体育外交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创造了更为宽广的行为领域。我国体育外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为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独特贡献,但也同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制约。在以体育外交践行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在理念层面打造体育外交与全球文明倡议的互动体系;在规制层面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在实践层面全方位布局提升体育外交格局。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由"接触制衡"转向"超越性接触",由"应急防御"逐渐转向"常态进攻"。防御性的公共外交理念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仍面临着国际政治体系与秩序、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中美固有矛盾及分歧以及领导人执政理念及个人偏好的制约。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转变具有同步性与协调性,是美国全球战略完善和体系变革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新型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应对这一外交转变,并在对美公共外交中构建适合中国的新型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1.
唐志君 《理论月刊》2006,39(11):48-50
新国际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及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主题下的国际主义,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是淡化意识形态纷争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抗,通过参与国际体系、国际机制及区域共同体的构建,在民族利益、自尊与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之间谋求最大限度的安全、合作、共赢。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和平主义传统,倡导共同安全的新安全观,使全球范围的合作与地区层面的共同体构建并举,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并重,自我发展与“睦邻、安邻、富邻”协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包含"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下大同"等一系列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的思想理念,即便历经动乱、战争,这些思想从未动摇。面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形势,我们应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为基本理念,寻求传统文化与外交策略的共通点。  相似文献   

13.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着眼于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力解答"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而提出的理念和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成为中国积极回应时代课题的科学答案。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破解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发展赤字、生态赤字等,努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彰显了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转变:由强调"斗争"到主张"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外交战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强调"一边倒"和"反帝反修"为主要内容的"斗争观",逐渐转变为当今主张的"国际合作"。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转变不仅是为了顺应当前和平、发展、合作时代潮流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实现我国和平发展和与各国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需要。如今,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观,推动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创了以多边合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周边关系上提出的“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国际法的运用、创新和发展。在“三邻”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中国外交也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5,(12)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及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前世情国情结合起来,形成的丰富的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和平"理念等对习近平外交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战略既契合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又体现了中国倡议打造的"命运共同体"中"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同时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活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的对接、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可以通过各国合作关系的加强,推动区域合作一体化的步伐,更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与周边国家共存共荣,互惠互赢。因此,立足东亚,积极推进新东亚区域主义,真正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选择。随着东亚合作的深化,东亚经济圈已然形成,新东亚区域主义已成为东亚各国共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成功运用,是胡锦涛和谐思想的新发展。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外交思想的新成果,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目标,凸现了中国外交策略的新理念。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胡锦涛和谐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核心是"和平",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始终不懈努力,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将自身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