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李建盛 《求索》2022,(3):53-61
艺术诠释是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的重要难题,传统上主要有四种基本理论类型,它们各有其优势和局限。艺术诠释是一种综合的理解和解释活动,艺术诠释活动各种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张力关系,应该在综合的理论视野中理解艺术诠释活动的诠释学辩证法,尤其重要的是把握艺术作品与理解者阐释之间的诠释学辩证法。艺术作品的意义阐释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艺术的诠释学活动始终是艺术作品的同一性与意义理解的创造性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2.
生命现的变革依赖于生命诠释方法论的变革.马克思在人的生命之理解和解释的思想前提、理解维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变革,由此,他也创建了自己生命哲学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研究传统,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以“现实的人”为基本思想前提,以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及“双重生命本质”为主要理解维度,以“现实的生命认知原则”与“超越的生命理解原则”内在统一的“实践观点”为其生命观的思维方式,而以“实践生成性原则”为主要生命解释原则.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不仅是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前提,而且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内容,同时也为现代生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合理的生命诠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清代“乾嘉新义理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嘉新义理学”既是清代乾嘉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对“乾嘉新义理学”的概念、特征及其与乾嘉学术关系的分析和阐明 ,指出 :一 ,“乾嘉新义理学”并不始于戴震 ,而是自晚明至清初以来反理学思潮发展至乾嘉时期的必然结果 ,它已不再局限于讨论宋明理学那种形上性理之学的旧范式 ,而是转向发掘经学的思想性与社会制度、行为文化相结合的新尝试。二 ,“乾嘉新义理学”不仅与如风捕影的程朱理学划清界限 ,而且激活了清初以来被汉学家所淡化了的经术经世观念 ,弥补汉学家重考据、轻义理的倾向 ,重新确立经世致用之学。三 ,“乾嘉新义理学”也是对乾嘉汉学原有理论的重要补充 ,它为经典诠释突破原有汉学范围的限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比较教育既需要科学的解释,也需要人文的理解。前者是对比较教育中的事实现状、发生的原因进行探寻,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后者是研究与文化的价值观念相关联的教育民族性,对各国教育文化的差异性作阐释性理解,理解的目的在于把握它们的"意义"。理解的类型有诠释性理解、直接观察理解、拟情似的再体验理解等。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历史研究部分既有解释,也有理解。  相似文献   

5.
卡西尔认为,各种符号形式的生成,就是一部人类精神成长的史诗。此论到了苏珊·朗格手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一种抽象,“符号”的意义可以涵盖一切艺术,它是所有艺术结构的枢石。但作为一种阐释,它在说明其它非文学的艺术时容易被理解,论及文学,便不那么昭然。笔者试图就此甫就一二。一、两种符号诚如刘大基先生在评论朗格的“符号”理论时所  相似文献   

6.
一股自愿不育文化潮在中国悄然兴起。然而,在这片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千年古训的土地上,“拒绝”生育者,不但要有面对社会舆论压力的非凡勇气,更需要一种智慧,对生命和生活意义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和诠释,为自身的存在价值辩护。本期“家庭空间”,揭示自愿不育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有"以才学为诗"的特点,从而在文学阐释学中相应地出现了"以才学为注"的知识性阐释现象。本文追溯"以才学为注"的阐释方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源流,并重点分析了这种阐释方式中的最主要的"典故诠释"的三大局限:一是在典故密码的译解过程中,同样患有知识考证型阐释的"释事忘义"弊端;二是出于"无一字无来历"的意识,人为拔高拓宽作品的内涵,把根本不是典故的常用词当作典故,或者仅凭字面相似就疑为典故,从而导致作品解读的人为复杂化;三是对典故密码的错误破译,导致文本内嵌意义的错误阐释,甚至意义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的语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冬梅 《求索》2010,(5):104-10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中心式主体,用交往理性、对话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将语际阐释这一古老而又复杂的人类活动置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域之下,我们不仅获得了关于意义与理解的新知,看到了语际阐释过程中意义的对话生成性,还获得了实践与伦理意义上的启示,看到了在语际阐释这一文化对话活动中建立彼此尊重之对话伦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以来,实践哲学转向已成为国内哲学界的一种趋势,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以实践为基点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这是中国特有时代背景下,从不同视角阐释马克思实践哲学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哲学景观。面对这种变化,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实践哲学的基本理念、研究主题、思维方式和基本旨趣,对于推进实践哲学的自我理解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如何转化成时代性的新文化?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文化具有多种途径,因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具有多种路径。主要有:阐释性路径、涵养性路径、实践性路径。阐释性路径指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阐释而使之转化;涵养性路径指传统文化通过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转化;实践性路径指通过传统经典的逆向诠释和以传统价值为指导开展道德实践而使传统文化实现转化。这3种转化方式各有特点,各自代表一种转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邓艳  张映先 《求索》2011,(6):134-136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为跨文化文本阐释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向我们表明了文本阐释的现实:译者和原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存在,任何理解、阐释活动都是在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都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文本阐释过程其实也就是译者视域和原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种融合是相对的,是差异基础上的融合;受"效果历史"的影响,文本的真正意义和阐释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之中。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对其终极意义的把握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进的过程。不存在理想的、绝对客观、忠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诠释的循环     
“诠释循环”是理解诠释学的关键性概念之一。现代诠释学的所有经典作家都对它有过重要论述,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一致把循环视为诠释的理解之基本特征。循环的理解理论之兴起,是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它所提出的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为理解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14.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我国的网络治理综合格局逐渐形成。网络治理综合格局的构建既是新时代的要求,又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需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在网络治理综合格局的阐释意义中,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与网民自律等"五大主体"构成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三种手段"诠释着治理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资源即传统经典文本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播践履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间接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话语资源和践履方式。所谓间接诠释,就是传统资源借助当代诠释者的理解和阐发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解视域和践行路径。这种间接诠释以一种折射的方式映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的历史向度。  相似文献   

16.
辩证法是关涉事物存在意义的逻辑,寻求存在的意义是辩证法的理论本性。但是,实在论的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关于客观实在的实证法则,认识论的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思维认知形式与认知对象错位的消极幻相,辩证法寻求存在意义的理论本性被这两种解释原则所遮蔽。从存在论视角超越实在论和认识论的解释原则,以符合辩证法理论本性的方式阐释辩证法的意义批判本质,既是对辩证法解释原则的变革和创新,也是对辩证法当代生命力的守护和激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意识形态存在样态、生成逻辑、发展动态等方面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关系、社会历史属性和政治功能属性。在阐释意识形态基本属性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阐释了意识形态如何表现其思想力量,而且深刻揭示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生成逻辑,这对我们理解统治阶级如何将自身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又如何在复杂思想生态中建构和延续其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以人为本常常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它的表面化理解。因此,必须在重新诠释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企业的以人为本,企业才能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重新诠释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什么人"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以及什么人"如何才能"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一旦我们把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贯彻到了企业领域,也就是说,将它与企业的特殊性质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清晰地发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直接对象和间接对象,并且发现把人是目的与人是手段结合起来亦即把伦理与经济结合起来乃是实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刘晓玉 《理论月刊》2012,(6):121-125
人们研究技术的功能,从研究路径来看分为两条。其中一条是传统的理解和分析,将技术仍然当作生产力。另一条是现代的理解和分析,给予了技术的功能以不仅仅止于生产力的解释,从多个角度来解释技术的功能。确切地说,以上两种还可以这样定义和理解:在把技术理解为具有功能和意义双重面向的技术批判理论中,前者属于功能化的技术,它由因果逻辑决定,它可以诉诸各种技术学科加以说明;后者属于意义化的技术,它属于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具有直接与功能相关的最低限度的意义成分,而且还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天空,包括了技术所属人类世界中所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正是这些维度间的互动,在部分意义上促成了现代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技术功能的研究,使得我们认识到技术的功能在今天已经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谢志辉 《求索》2014,(7):59-62
哲学阐释学认为翻译就是阐释,译者就是阐释者,在阐释过程中阐释者必然会表现出主体性。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绝对客观的原文意义是不存在的,阐释者的历史处境和原文作者不同,他会对原文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体现出其创造性。阐释也是视域融合的过程,阐释者和原文两种视域存在无法消除的差别,两者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全新的视域,完成阐释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阐释者和原作者地位同等重要,渗透着阐释者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