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传统的管控措施已经无法有效处理不良网络舆情,反而会削弱主流媒体和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基层政府要增强舆情风险防控意识,完善舆情信息收集和追踪系统,拓宽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回应舆情,提升舆情危机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民间舆论场,及时回应网民的合理诉求;要善用政务微博,把党和政府的正确舆论向大众传输,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要求同存异团结“意见领袖”,提高网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基于某种利益需求和权利主张,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向有关方面传递诉求的网络民意表达形态和社会传播现象。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网民更愿意通过网络集结起来,共同表达利益诉求。因此,政府要有效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就必须重视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在强大的政府公信力支撑下做好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率快等特点,容易造成失实言论成风、误导社会公众的现象。现代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有必要寻求其他具有公信力的主体,比如,借力社会组织依法依规行事,服务政府与公众。同时,因其言论更加接地气、态度更加中立客观,具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能力,亦可借助社会组织力量更好地开展网络舆情治理。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它直接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其具有主观性与多元化、突发性与经常化、偏差性与无序化等特点。检察机关应该主动适应网络信息发展的迅猛态势和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从建立机制入手,全面、准确、深刻把握网络舆情,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应用网络舆情,服务于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彭赘珊 《前沿》2013,(21):162-16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媒体对我国社会公众群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在现阶段,网络舆情传播引起了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中,社会公众群体对目前焦点、热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及意见,容易受到有心人的恶意引导与推动。在此,我们需正确看待网络舆情,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需要看到网络舆情中理性的一面。因此,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负面网络舆情,则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与担当。就业优先战略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贯彻就业优先战略要以稳定经济为方法,以"双创"策略为推动,以市场调节为助力,以社会公平为保障。  相似文献   

8.
"闹大"是民众社会抗争的常见策略,而"化小"则是地方政府与之博弈的常用方法,是由非制度化公众参与引发的策略性政府回应。二者虽然在形式上是对抗博弈,但实质上是合作博弈,最终可能演化为官民之间心照不宣的安排。"闹大"与"化小"是转型期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治理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的社会治理能力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在网络时代,政务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闹大"的惯用工具,而地方政府回应中的利益补偿则是"化小"的重要手段。从博弈本质看,"网络闹大"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是权力约束条件下民众对政策议程设置权的争夺;"舆情化小"则主要围绕网络舆情的降温展开,是地方政府在能力约束下对治理压力的规避。从博弈过程看,民众如何将舆论发展为网络舆情进而吸引政府注意力、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来自舆论和上级的双重压力、"双弱"格局下民众和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妥协与合作构成了政务网络舆情回应中官民博弈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9.
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不仅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求,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舆情治理中存在的民众利益诉求增多与治理机制不完善的矛盾,政府和主流媒体应做好媒介"把关人",提高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同时也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完善网络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尊重权利才能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日发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考评。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因为在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等指标上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海量信息高效传播使政府被置于"共景监狱"中心,受众结构重组使得自我表达情感化,传统媒体话语权式微使得把关缺失。这些都推动了舆情生态复杂多元的变化以及近年来衍生舆情的常态化。衍生舆情大量出现的深层要素是社会基模与集体记忆,现实要素主要是利益诉求、事件延展性及信息不对称。衍生舆情的治理对策包括:强化网络空间法制建设,弘扬网络信息伦理道德;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辟谣和正向应对机制;以日常形象构建为基点,培育信任文化;加强衍生舆情监测,形成针对性治理方案;积极主动回应,把握政府话语表达方式;引导议程设置,实现两个舆情场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步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作为信息资本和数据资源对社会治理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把大数据理念和手段实施到社会治理之中,科学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的走向,对于提高全民社会认同、提升政府公信力、依法推进网络舆情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电子政务在当今全球信息化时代应切实提高和可以发挥的"五种功能":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着力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在线办事,努力提高政府主动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加强"在线访谈"等栏目建设,改善政民互动;深入思考和研究网络舆情,不断提高驾驭网络舆情的能力;加强"数字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网...  相似文献   

14.
《政协天地》2010,(6):30-30
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作为官员随时有“被上网”的可能。地方政府如何积极、乃至有技巧地应对网络舆情,关乎政府公信力的树立。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及党政领导干部应逐步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的参与目的和利益诉求,代表了网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突发舆情事件,政府要及时作出回应,妥善进行舆情疏导,关注民众所需,善于分析事件背后的矛盾和利益分配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民众利益,在制度体系建设中体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公安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公安机关、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介,三者之间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关系。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处置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治理网络舆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邓君韬  牛忠江 《人民论坛》2012,(20):128-129
在我国,网络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传播的集散地与交锋的主阵地。各级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特别是公共舆论危机的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危机应对策略、完善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机制、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及法制体系等方面入手,改善舆论引导方式,重拾话语主导权并增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张慧民 《人民论坛》2014,(11):65-67
在网络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今天,网络舆情治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逻辑困境,由此导致公共政策公信力处在了危机的边缘。文章以此为视角,首先对网络舆情治理中的路径依赖、政府逻辑以及逻辑困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公信力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重构公信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网民的“众声喧哗”使得传统的政府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公众舆论的格局被打破,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开始得到充分表达,并受到更多关注。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政府和官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话语权优势,有效利用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努力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促进官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今天,网络舆情治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逻辑困境,由此导致公共政策公信力处在了危机的边缘.文章以此为视角,首先对网络舆情治理中的路径依赖、政府逻辑以及逻辑困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公信力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重构公信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