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民间舆论场,及时回应网民的合理诉求;要善用政务微博,把党和政府的正确舆论向大众传输,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要求同存异团结“意见领袖”,提高网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政务微博通过"网络问政"的新形式,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互动沟通的重要平台。政务微博的出现,有助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掌握舆论的话语权,推动党执政方式的创新。政务微博在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和沟通理念,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和监督机制,构建科学的舆情监测和分析体系,制定必要的危机处理和声誉恢复预案。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给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的必备技能并反映了政府治理水平。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是舆情事件、网络空间、网民和政府等要素互动和博弈的结果,其传播过程一般历经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消散期,其演进受到多种助推因素的影响。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畅通官民互动的网络沟通机制,构建媒体联动格局,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引导网络舆情的协同模式,积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官博"要想受到欢迎,关键要放下身段,不回避问题、不回避矛盾,坚持把群众所思所想所惑所感,变成自身的所思所想所惑所感,主动融入社会,回应网友关切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近两三年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不断利用网络与民众沟通交流,听取民意。特别是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发展已趋向成熟,被称为中国的"政务微博元年"。每每突发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官方微博及时跟进,并与网友互动、释疑,起  相似文献   

5.
创建网络公众参与下的地方政府回应模式,不仅要确立地方政府回应的科学理念,加强政府回应的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网络行政能力,也要提高社会大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明确公共政策输出渠道,完成传统与现代回应性设施的结合,进而全面提升网络公众参与下的地方政府回应水平。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7,(6)
<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施政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做好突发事件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迫切要求。面对突发政务舆情,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一些涉事单位持标准的"鸵鸟心态",对突发事件不愿回应、不敢回应、不会回应,一厢情愿地认为舆情会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平息。其实,这  相似文献   

7.
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不仅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求,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舆情治理中存在的民众利益诉求增多与治理机制不完善的矛盾,政府和主流媒体应做好媒介"把关人",提高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同时也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完善网络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些地方基层治理中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诉求渠道不畅通,基层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足,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社会舆论监督不完善,考核和问责机制存在缺陷等。应多措并举,从源头上破解"恐闹症"。  相似文献   

9.
<正>鄂政办发[2016]86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是密切政群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面对四个深刻变化和舆情事件多发的施政环境,适应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的回应处置工作,成为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  相似文献   

10.
在安徽大学举行的第二届“舆情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政治、网络舆情、政府形象建构、城市治理等四方面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出现的众多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素材。然而这一划分本身在消费时代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通过回溯源于西方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阐释这一二元划分的思想基础,在消费社会及媒介构建下这种思想基础遭遇的颠覆,进而得出结论:二者的二元划分已经不能成立,由此产生的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以来,学界、政界以至社会各界,对“政绩观”错位带来的种种弊病与不良后果普遍引起关注,莫让“政绩”成“政疾”的呼声日盛。但是,人们对那种公开以“政疾”冒充“政绩”,功过混淆、鱼目混珠的现象,却至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鉴于此,有必要大声疾呼:莫把“政疾”当“政绩”。“政绩”与“政疾”本来是两码事“,为政者”所取得的成功为“绩”,存在的问题为“疾”,两者不该混淆。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明明是“政疾”的东西,摇身一变,冠冕堂皇地成了“政绩”。例如,有些地方盲目决策,乱上项目,劳民伤财,造成…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虽是一个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概念,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本文通过对现代性"传统与现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四个方面"断裂问题"的思考,从该"二重性"中归纳出现代性的"同一性"即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主体精神、发展精神,并尝试性地揭示现代性该四个主题精神的最初意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下发生的"演变",从而关注现代性的"同一性"与加深对现代性"二重性"的理解和认识,给予现代性本质的一种澄明。  相似文献   

14.
感受"另类"     
当我们把城市中的一切都变成游戏的时候,突然发现“另类”可爱。“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当一个物件的分类不好归位时,人们常常叫它“另类”。的确,音乐评论人实在无法将臧天朔的《老玉米》归入哪一类?通俗,民谣,还是ROCK?那些崇尚伟哥的男人们扯着嗓子在歌厅里一路狂吼:“要有一副好身体,就请你吃老玉米……”似乎唱出了阳刚。“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另类”前卫,而“时尚”大众。“另类”并非时尚,但可以变为时尚。面对传媒一…  相似文献   

15.
韦有多 《桂海论丛》2002,18(1):24-26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领导核心.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既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17.
论"治未犯"——关于"溯源防范"与"不管而管"制度的建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对预防犯罪的研究应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并重、东方文化的“心性教化”与西方文化的“行为规制”并重。我国预防犯罪应借鉴中医“治未病”的道理而“治未犯”,即未犯先防、刑后防犯,建立“溯源防范”制度,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推广源流监控制度,建立“不管而管”制度,即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8.
"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干部"是党员的一项基本权利,<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作了制度性规定,使这项权利由原则走向制度迈开了第一步.然而,要建立完善的罢免撤换制度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与研究,即罢免或撤换的主体与对象;罢免或撤换的依据;受理机构与程序.  相似文献   

19.
何林 《思想战线》2006,32(6):71-75
以二元论、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为基础的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遮蔽和阻碍理解“和谐共存”等文化事象。有别于“二元对立”的“多元统一”思维结构和观念模式不仅是一些民族解释世界、处理内部关系的核心结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