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红外显微镜自动联用系统方法,对遗留在交通肇事现场汽车油漆碎片以及肇事逃逸嫌疑车油漆地检验鉴定,通过对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的比对分析,进行汽车油漆的种属和同一认定;对在国内已经上市运行车辆油漆样品的搜集,建立红外光谱图谱库,用以解决交通肇事逃逸车辆的认定和鉴别。  相似文献   

2.
随着交通肇事案件的频发和查处交通肇事案件的难度加大,心理测试技术运用于交通肇事案件的侦查也越来越多。在交通肇事案件的侦查中,心理测试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技术搜寻和认定交通肇事逃逸人;二是可以运用心理测试技术识别推卸责任的驾驶人员;三是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技术协助交通肇事案件的责任认定。由于交通肇事案件的特殊性,心理测试技术应用于交通肇事案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元月12日,震惊全国的郑州张金柱交通肇事逃逸致死人案以宣判张金柱死刑而结案,而几天之后,哈尔滨竞又发生一起汽车拖人致死惨剧,血淋淋的事实再一次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  相似文献   

4.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 ,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属于故意犯罪。而交通肇事是一种过失行为 ,因此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我国《刑法》第 1 33条将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种加重情节来对待 ,但文章认为 ,应对交通肇事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5.
朱燕勇 《公安研究》2009,(10):43-46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肇事后,不履行救助义务或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畏罪潜逃,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行为的有罪性、逃逸行为与死亡的因果性及行为人对交通肇事的明知性是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基本特征。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仅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存在实质性区别。  相似文献   

6.
《警察技术》2011,(1):78-78
在美国,由于汽车太多,交通肇事现象比比皆是。但是许多肇事者往往马上驾车逃跑,使得警察“望车兴叹”。美国一家公司为此发明了一种新颜料,呈液体状,警察可用手枪或特制警棍向逃跑车辆射击这种颜料,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几十年前路面上偶尔才可见的汽车在城市大有取而代之传统出行工具--自行车的趋势.但是,伴随着这种高速发展,出现的却是其必然的副产品--交通事故!而面对日益增多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无论是立法上抑或司法上,对其的规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究竟何在?本文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此予以展开,并就其间所涉的问题,给予刑事法角度的回应,以期对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的最终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乡音》2012,(11):12
近年来,随着汽车租赁业的快速发展,与汽车租赁相关的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盗窃、抢劫、抢夺、汽车诈骗、交通肇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也急剧上升。租车作案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手段。这些案件的发生侵害了租车行业主的合法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了社会稳定。建议:一、尽快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先行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或管理办法,及时规范汽车租赁业的开停业、租赁活动管理、法律责任等,特别要明确公安机关的监督管理职责。  相似文献   

9.
交通肇事发生后,肇事人逃逸的行为严重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就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的行为进行分析,在一定条件下,交通肇事逃逸后,可以成立自首。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交通肇事逃逸案的概念表述各种各样 ,且都不够准确。本文从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给交通肇事逃逸案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 ,并对几种较易混淆的相似行为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交通肇事犯罪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数起引起社会广泛影响的交通肇事大案以及《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犯罪,新闻媒体与法律实务更加关注对交通肇事犯罪的评价。然而,目前学界研究此类犯罪多从刑法规制的角度探讨,而隐藏在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却鲜有研究。任何犯罪现象总有一定的犯罪原因的外在展现和结果状态,从交通的组成因素探讨其对交通肇事的联系和影响,有助于发现交通肇事的本质,为交通事故的预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中 ,如何认定肇事车辆是侦破此类案件的关键。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现场勘查及微量物证检验鉴定对此类案件的定性、侦破就更为重要。笔者结合数年来工作体会 ,谈谈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现场勘查及微量物证提取、检验、应用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1 交通肇事微量物证的特点( 1 )交通肇事逃逸。肇事者为逃避法制制裁及承担责任 ,逃离现场 ,致使现场勘查及物证的提取更加复杂困难。( 2 )交通肇事现场开放。交通肇事多发生在公路上 ,肇事发生后即便是较快报案 ,交警和现场勘查人员赶到也需数分钟乃至数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 ,围…  相似文献   

13.
高庆国 《前沿》2012,(2):62-63
我国现行刑法和其司法解释都没有将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作为独立的犯罪行为加以评价,而是作为过失的交通肇事罪的一个加重情节加以处理,这种立法模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预防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而且降低了交通肇事逃逸的违法成本,有放纵交通肇事逃逸的犯罪行为之嫌,影响了刑法执行的可操作性和社会效果。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备了不同于交通肇事罪的犯罪特征,无论从犯罪的本质特征,还是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将其独立犯罪化。  相似文献   

14.
对于以过失为主观特征的一般交通肇事犯罪,应当采取相对宽缓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应当通过修改刑事立法,构建一般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的刑事和解处理模式;另一方面,应当探索对一般交通肇事犯罪者的社区矫正处遇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为何加重处罚交通肇事逃逸,我国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理论界主要存在的"逃避法律追究说"和"不救助被害人说"都不能指明交通肇事后逃逸与其他犯罪后逃逸的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合理解释处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原因所在。而借鉴台湾地区的刑法学理论,"确认利益说"说明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特别之处,因而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技术人员在应用痕迹检验技术勘验和检验交通肇事案件时,往往只考虑到特殊痕迹检验中整体分离痕迹和轮胎印痕来认定肇事车辆,对于其他痕迹在确定案件的性质和侦查方向有着特殊作用却少有所知。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交通肇事案件,说明整个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案件现场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技术人员在应用痕迹检验技术勘验和检验交通肇事案件时,往往只考虑到特殊痕迹检验中整体分离痕迹和轮胎印痕来认定肇事车辆,对于其他痕迹在确定案件的性质,侦查方向有着特殊作用却少有所知。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交通肇事案件,说明整个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案件现场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肇事逃逸案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引起交通肇事逃逸案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案要从它的法律特征出发。要以做好车辆基础管理工作、组织好侦破追逃的社会网络、强化宣传培训教育为基础,强化协同作战,健全“三个机制”;做好保障激励,落实“三个到位”;提高科技含量,搞好“三个建设”,提高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的破案率。  相似文献   

19.
交通肇事逃逸有其特定的法律内涵,应具备认知、行为、目的三个构成要件.交通肇事逃逸不应限于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在交通事故当事人被公安机关控制之前,无论当事人是否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均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对交通事故当事人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驶离等疑难情形,应依据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和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析认定.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技术人员在应用痕迹检验技术勘验和检验交通肇事案件时,往往只考虑到特殊痕迹检验中整体分离痕迹和轮胎印痕来认定肇事车辆,对于其他痕迹在确定案件的性质,侦查方向有着特殊作用却少有所知。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交通肇事案件,说明整个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案件现场中的有着广泛应用,对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