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进入了一个社会矛盾高发期,各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不断涌现和积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基层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前哨和基础力量,必须适时加强相关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维稳能力体系,从而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稳定刘韵涵方盛举对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是国内政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上民族问题突出的环境下,加强对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尝试性的...  相似文献   

3.
唐昊  刘艺 《湖湘论坛》2011,(4):66-70
现代社会中复合型政治稳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内部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良性互动。这不但需要一个民主、法治的政府权威;也需要一个以社会自治与合作网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组织起社会的分散性政治力量、化解严重存在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在目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自治与合作网络的缺位却对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框架内如何通过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合乎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自治与合作网络,以达致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复合型政治稳定"视角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隆金华 《湖湘论坛》2002,15(6):69-70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世界被民族纠纷、纷争搅得动荡不安,我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的情势下,研究和探讨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对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健康、深入、顺利地进行,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作一粗略的论述和探讨。一、民族团结是稳定的重要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问题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稳定问题逐渐成为西方政治发展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研究路向。基于对二战以来新独立发展中国家政治衰败现象的观察,以阿尔蒙德、亨廷顿、伊斯顿和派伊等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普遍把政治秩序性与持续性作为社会政治稳定的核心价值,并以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社会需求增加与政治制度满足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作为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变量。西方学者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国内学界对于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其借鉴引入的痕迹明显,创新明显不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特殊政治现象,政治稳定的完整审视,还需要坚持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视野,把它放置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才会有更为深刻的洞见。当前,深化社会政治稳定研究,应着眼网络时代到来的客观现实,考察网络化背景下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现实困境、内在规律与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政治发展战略探析臧乃康政治发展战略是指人们对政治发展问题的总体性政策。作为总体政策,体现在政治发展中主要表现为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的交互作用的过程。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正确抉择了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7.
林红 《桂海论丛》2003,19(4):32-34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政治稳定的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面临新的考验 ,通过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推动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制度性合作 ;提高对社会新兴力量的容纳度 ;强化表达和综合多元化利益要求的能力等几方面的努力 ,中国政党制度可以不断完善其政治稳定的功能 ,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动态稳定的基本途径。本书视角独特,内容新颖,吸收了近几年来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聂军 《桂海论丛》2014,(2):105-109
维稳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当下中国的维稳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维稳成本高昂而效率低下。要解决中国式维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创新维稳理念。邓小平"稳定压倒一切"中的"稳定"指的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准则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稳定。在当前维稳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式维稳出现了维稳内容泛化、维稳手段泛化、维稳机构空心化和维稳的自利性倾向等问题。维稳理念的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共享发展既是当前党和国家施政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目标、公共权力对资源的再分配、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等方面来看,共享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共享发展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实现政治平等、维护政治稳定、培育政治信任和建构参与式民主四大政治价值。在新时期新阶段,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政治的价值取向,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转型和战略重构以及维护政治稳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共享发展既是当前党和国家施政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目标、公共权力对资源的再分配、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等方面来看,共享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共享发展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实现政治平等、维护政治稳定、培育政治信任和建构参与式民主四大政治价值。在新时期新阶段,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政治的价值取向,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转型和战略重构以及维护政治稳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秩序与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是国家的基本职能,现代国家都有实现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义务。"维稳"治理模式是现代化转型期中国"稳定压倒一切"治理理念下的时代产物,它一方面有效实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但另一方面其限度和弊病也显而易见,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之中。寻求社会稳定治理模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未来通往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政治发展研究中,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政治人在政治认知和评价中内化了的政治制度,标示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个性。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是政治体系或稳定地有效运行或发生变异甚至动荡的深层原因。政治稳定则是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一致的,只有通过政治发展才能求得政治稳定。没有政治发展的政治稳定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取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稳定在当代中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的提出是历史教训和经验的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改革都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要建设稳定的大局就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在新的形势下,加强经济和政治安全,重视对青年的教育,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稳定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探索,国内外理论界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政改"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政改"的必要性、"政改"的选项、"政改"的路径"、政改"的挑战"、政改"的前景等五个方面。国内外主流观点充分肯定3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成就,积极评价中国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审慎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他们认为,虽然中国"政改"可能面临旧有体制惯性、认识上的误区、经济增长的困境、维护稳定的难题等一系列阻力和挑战,但是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及发展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16.
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道德新范式研究,不仅可以对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起到内容创新和实践实施的积极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为创建具有中国本土的政治文化范式、批判地吸收外国理论、建立以我为主的概念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有意识地进行自主创新思考,同时,将这种理论的推广演化为公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或规则,从而实现政治道德的生活化、日常化和大众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政治稳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义松  ;吴国振 《求索》2008,(3):58-60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语境,这决定了“纯粹”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文章对中西政治思想的渊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对国内学界已有研究的方法及其缺陷进行了总结,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只有融入纯粹的东方语境并以东方思维模式为框架,才能打破在西方理论框架下探讨东方问题的尴尬局面。论文还指出了运用“纯粹”方法所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袁明旭 《思想战线》2016,6(4):64-70
政治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持续性政治稳定的手段。学者们多维度地研究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思想,但对其政治改革思想却关注甚少。亨廷顿全面考察了世界各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政治改革的观点。 亨廷顿认为,政治改革必须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以政治秩序作为改革前提,通过强化政治权威和政党组织建设,确保政治改革的有序推进,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制度吸纳力, 有效融汇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 策略性地获取和扩大改革的支持力量,平衡政治关系,持续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亨廷顿的政治改革思想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改革观, 其政治改革理论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稳农兴农 治国兴邦──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郭书田武汉出版社新近推出了张厚安、徐勇主笔,项继权、吴毅、张劲松等撰写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1995年11月版)。该书是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项...  相似文献   

20.
政治民主化及其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社会稳定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是更高层次的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语境下的政治民主化及其现代化进程不仅面临着体制转型摩擦的内在负面影响,而且还将面临着体制转型摩擦的外在负面影响,包括中央权威问题、民族问题和台湾问题。政治制度化水平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结合现实国情,吸取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合理设计政治民主化及其现代化的改革路径,尽可能将政治民主化及其现代化的成本与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的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