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实践。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配套改革试验区,意味着国家把武汉的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必将促使武汉市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尽快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将会促进武汉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使武汉市在未来城市发展竞争中凸显新的优势。我们要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针对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改革试验中不断完善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和谐文化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武汉城市圈的和谐文化建设是实现武汉两型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和谐文化建设。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失序、道德失范等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宝贵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实现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法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昕  向敏 《长江论坛》2010,(1):31-35,39
法制创新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路径。法制视野中的“两型社会”强调以最少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通过法律来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法制创新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评价作用、保障促进作用和社会整合作用。应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创新执法体制,建立环境资源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环境资源法治观念,坚持以法制创新为先导,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张笑扬 《前沿》2011,(19):65-69
当后现代性多元利益诉求遭遇传统约束性的致思模式,往往导致世界观的现实裂变和道德断层。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化生产力提升与价值观危机的悖论困境,我们必须在和谐视阈下加强政党软实力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发展和谐文化,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重构,建设有序、包容、共享的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认同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这不仅在于维系团结和秩序,更在于为人提供终极的价值和意义关怀。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根源之一是由文化价值观的混乱导致的社会与文化认同的危机。杭州在探索治理创新中致力于文化价值观建设,形成了治理创新与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治理创新与文化发展推动了社会和谐,其根本机理在于回应了转型时代的文化价值观重建诉求,培育了新型价值观基础和文化认同根基,从而使社会朝着有机团结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12)
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的时代使命的召唤,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高校"两学一做"常态化,是全面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高校应从创新党员学习制度、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领导班子建设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途径推进高校"两学一做"活动常态化。  相似文献   

7.
要闻简报     
《今日浙江》2007,(17):6-6
围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充分发挥作用;坚持和深化重点建议提案领办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两员”派驻制度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在浙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8.
周昕 《学习与实践》2009,(9):155-159
环境法制创新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路径。环境法制视野中的“两型社会”强调以最少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立法来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环境法制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评价作用、保障促进作用和社会整合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提高全社会的环境资源法治观念,建立环境资源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推进“两型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湖北两型社会建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资源的凝聚、整合、共享为线索改革现有办学模式,营造和谐的办学环境是湖北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共性需要。湖北高职院校应从办学状态、办学层次、办学体制等方面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交融的职教共同体,培养一大批符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能力强、素质高的合格劳动者,实现湖北两型社会建设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0.
论共青团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促进青年群体的和谐发展,以青年群体的和谐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这是共青团组织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1.
陈文胜 《求索》2014,(9):30-34
立足于中国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纳入到“两型社会”建设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在深入把握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变化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探索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资源要素利用方式转变、以“两型”农业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以农业制度创新为引擎的政府农业职能转变的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永续利用,无疑是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公安工作中融入和谐发展的理念是时代赋予公安机关的使命,为和谐发展服务是公安工作追求的目标。禁吸戒毒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和谐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只有个人、家庭、单位、组织之间相互和谐,才会有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和谐"反映着一种理论自觉、时代自觉和价值关系自觉,它发自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必然要求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彰显出社会主义的最新时代理念和全新的价值关系定位。针对关于"和谐"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误区,端正价值立场、尊重主体权利、正视社会矛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应该成为四大基本立足点。只有在此基础上,"和谐"才能成为中国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价值观旗帜,巩固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总体布局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加强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把社会建设提到总体布局的关键位置。  相似文献   

15.
王军  王庆五  王世谊 《群众》2011,(6):53-5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六个注重”关于“注重干部队伍建设”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江苏要担负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使命,客观上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以思想理论的建设引领“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多年来,江苏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组织程度高,干部领导带动作用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必须深入研究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论,并 以此为理论核心和根本前提。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论,是顺应时代主题转换、立足于中 国国情的社会整体综合发展论;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把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的现代发展论;是以追求社会发展与社会 公正和谐统一为基本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论。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和谐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扎实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兴市,要求全市宣传思想战线必须肩负起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使命,充分发挥理论、新闻、文艺等优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兴市的社会大环境,为科学发展、和谐兴市奠定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黄林华 《群众》2009,(12):32-33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时代赋予税务部门的重要使命。税务部门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是要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主题,努力做好各项税收工作。具体到盐城地税,就是要按照“三个一流”(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工作业绩)建设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9.
《乡音》2011,(7)
毕业于北京大学EMBA的郑建发,是一位胸怀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多年来,他以建设和谐安康生活为使命,倾心致力于推动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他怀着倡导人性,展示自我,回报社会的价值观,建立了保定世纪协和医院,为河北医疗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保定市民营医院的优秀行业先锋。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个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新发展。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