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关于学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人们逐渐在是否应该进行原创性建构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现在,具体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中国学术在全球思想语境中的原创性建构。对此,我们需要划分学术创新的层次,而对学术创新层次的探究必然落实为对学术体系层次的探究,学术体系的原创性建构是中国学术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谱系是中国学术发展特别是人文学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议题。近期“盛世中国能否出现学术大师”的网络议论,把学术谱系的问题再次凸现在学人的面前。国际著名的儒家学者杜维明认为,当代中国有成就的学者能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的大传统,改变近代中国学术谱系断裂、断层的状况,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沉下心来进行学术传承和积累,薪火相传,通过学术谱系的建构,整合团体的力量,开创新的学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不同文明的对话,对人类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陈曙光 《乡音》2014,(7):31-32
在如何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这个问题上,目前有以下三种主张值得引起重视。第一,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体系,它自创立以来始终参与了世界的理性塑造,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即是当代中国的话语,建构中国话语即是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标新立异,为什么不可以"照着说"——这是回到原典的"教条路向"。第二,中国传统学术话语绵延数千年,  相似文献   

4.
从学术文化看大学现代学术制度的完善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现代学术制度建构的基础是大学的学术文化,大学学术文化的根基是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大学学术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文化制约因素,提出加强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实现政府宏观管理与大学自我主导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伴相生,促成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良性互动,达到人文管理与学术评论和谐共生,是现代大学学术制度完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代玉启 《求索》2023,(1):40-47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7.
郑卫东 《今日民族》2010,(10):34-37
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有两大意外的契机,其一为“甲骨文字的发现和甲骨学的建立”,其二为“敦煌遗书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建立”,二者使现代学术改变了晚清疑古学派的“理念根基”,“以甲骨、敦煌等新发现为基地,走上了正面诠释古典的道路”。(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少数民族古文字如敦煌文献中的藏文、突厥文、龟兹文对现代学术的“二重证据法”以及中华文明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纳西东巴文字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现代世界已进入了一种新的文明构架,即文化主导的时代.文化在民族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出.面对这样的文化时代,尤其是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我们建构起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根本于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厚的理论创造,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而这需要尊重理论自主性。然而,在中国思想界不尊重理论自主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把一些理论教条化、学术泛政治化、把权力等同于真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学术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我们必须打破思维定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打破思想的藩篱,保持学术自由的环境;打破学科壁垒,鼓励综合性研究创造;祛除西方话语神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共理性的视域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就是多元性知识主体进行多元性异识整合的一个平台或者说学术交流的公域空间,同时也可以说是催生与促进公共理性成长的摇篮与温床,也是原创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学术话语是对学术问题的言说与表达,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学术话语体系是对学术话语符号元素的有机整合,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方法体系与理论体系支撑下,由合理有序的架构将话语符号整合在一起的有机语词体系。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面向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世界进行话语追问与提升,对中国问题进行语词提炼,嫁接与推展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后学术期刊要担当公共责任,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生成,催生中国原创学术成果的呈现。  相似文献   

11.
以胡适和冯友兰对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不同诠释为契入点,揭示了现代中国哲学理论的建构要以哲学史和哲学的统一为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术制度建构的合法性与合理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有效的学术制度建构的基本初衷在于保护学者研究的自主,当下我国学术制度安排中行政权力过大的老问题已危及整个学术事业的发展,在现行制度安排中贯彻学术民主理念是一个现实而理性的制度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近代社会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就主导着整个世界。当代中国人以"中国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但是"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旁落西方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学术话语则已经陷入"贫困"和"失语"的境地。因此,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是主体意识和使命意识正在觉醒的当代中国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林文勋提出“富民”阶层的学术概念和“富民社会”的学术体系,这是针对“唐宋社会变革”这一重大学术议题探究而提出的学术理论。该理论在汲取20世纪以来史学界关于乡村富户、庶族地主、地方精英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唐宋以来兴起的“富民”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动力层,唐宋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富民社会”的学术论断,并以此为基石,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新体系。这一理论在提出者的深耕和团队拓展研究中不断推进,在学界的响应、质疑以及相互对话中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学术论断,标志着“富民社会”理论的建构已基本成型。但也要看到,理论的建构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该理论提出者继续探究与之相关的深层制度问题和社会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及话语体系是否能成功建构,而且也在根本上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途。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焦点话题,是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最适合中国。围绕这个焦点,国内外学术界展开的讨论与争论,主要涉及四个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源于近现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在中国的实现;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民族性,坚持从传统儒家发掘现代的民族性;西方学者则关注解读和解释现代中国独立和发展的奇迹,试图从政治哲学层面发现40余年中国快速发展的秘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还是遵循从概念到概念的主流模式,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局部概念分析,还不能站在中国立场上,立足和关注现实,充分运用多种政治理论资源,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体系构造。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方法还不能满足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李培锋 《湖湘论坛》2010,23(4):28-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年的学术积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同追求,并成为重要的哲学发展走向。学界通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已经形成了关于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的多种构想,阐发了很多有见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知识性是大学组织与生俱来的禀性。大学的知识禀性决定了矢持志于“高深学问的追求”是大学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知识的权威地位是大学的立足之本。从这个角度出发,维护大学的知识权威地位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大学知识创造活动的根本保障。在大学发展史上,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贯穿于大学制度建构的始终。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应是现代大学制度坚守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顾钧 《人民论坛》2024,(7):13-18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从明末清初到21世纪的今天,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学术积淀越来越深厚。传统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代中国,侧重人文学术;二战后汉学中心转移,研究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变,侧重于现实问题和国际关系等新领域。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中国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折射和代表了人们对于世界、人类、文明理解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9.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中国考古学的使命:其一,中国考古学的出发点是认识中国历史;其二,考古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既有其一套现代学术方式,同时又形成考古学中国学派;其三,中国考古展示与文明意识建构,关乎着中国之为中国、"我们是谁"的文化认同问题;其四,考古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起源、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原理,具有既属于中国又超越中国自身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美学无法在古代学术体制中产生,它是在西方美学的冲击和现代学术体制的保障下产生的,经历了20世纪上半期的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的论争期、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等四个时期。中国古典美学是在现代美学形成之后才开始建构的,也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准备期、20世纪80年代的形成期、新世纪以来的延续期等三个时期,新时期以来的断代美学史、门类美学史和范畴美学史,也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建构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