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理想的国际刑法惩处模式及其对中国的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楠 《长白学刊》2006,(6):106-106
国际刑法既包含国际法的刑法方面,也包含国内刑法的涉外方面;既体现各国的国家意志,也体现国家之间的协调意志。因此,国际刑法主要有国际法惩处和国内法惩处这两种惩处机制。它们在实施主体、对象、范围、方式等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因而构成了国际刑法现有的两种惩处模式。国际刑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刑法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刑事法院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后冷战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因此值得特别关注。国际刑事法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法的性质,使国际法由弱法向强法逐渐转化。然而,目前由国际法院审理的8项情势中的21起案件无一例外全部涉及非洲国家,由此引发了国际刑事司法中存在严重的"选择性司法"等质疑。在充分肯定国际刑事法院在惩治"核心罪行"和促进实现国际法治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消极影响,例如国际刑法超越了一般国际法,特别是条约法和外交关系法的原则与规则,使国际法碎片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了充分发挥国际刑事法院在实现国际正义和促进和平与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应当倡导国际社会各国在接受采纳国际刑法合理内核的前提下,应该作出努力来消解其过分超前于国际社会关系现实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应该妥善解决国际刑法与现行国际法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冲突和龃龉。此外,还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尽力减少国际刑事司法中的"选择性司法"现象,以增强后冷战国际法律秩序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3.
主权被认为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属性,也是国际法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美国学者路易斯·亨金在《国际法:政治与价值》一书中充分论述了他的主权思想,在国际关系变化的背景下,路易斯·亨金认为国际人权法的兴起、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豁免制度演变等因素构成了对传统主权学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温树斌 《前沿》2006,(12):133-135
近20年来国际刑法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对国家主权、个人国际法主体资格、国家领导人豁免等国际法基本制度产生冲击,但同时也强化了国际法的法律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规范构建的国际法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国际法向度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构建,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是物质基础,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是思想基础,实现国际社会正义是道德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构建应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即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道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包括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忠诚履行国际义务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为目标。国际法治是法治理念的国际实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应实现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协调与互动,明确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在我国《宪法》中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6.
汪洪 《求索》2008,(5):151-15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劳工标准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化给国际劳工标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国际劳工标准作为国际人权法的重要分支,具有国际法的一般特性和特殊性质,它的发展与推广丰富了国际人权法的内涵,为各国以国际劳工标准促进本国劳动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稳妥地推动中国劳动法制改革,以减少我国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并逐步达到国内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协调与接轨。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4,(1)
《开罗宣言》作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重要的国际文件,早在1943年就已经确定要打败日本,将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并使其无条件投降的战略目标。而中国的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省管辖,自然也包括在归还中国的领土范围之内。《波茨坦公告》重新确定了《开罗宣言》的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对日本的战后处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完全符合当时和战后的国际正义秩序和国际法规则,与强行法和全体国际利益没有违背,具有完全的国际法效力,必须予以遵守。对于日本政府和安倍内阁不断挑衅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推翻战后日本国内和平政治体制及重新武装的做法,中方和国际社会可以从诸多角度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8.
周永生 《新东方》2014,(1):46-50
《开罗宣言》作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重要的国际文件,早在1943年就已经确定要打败日本,将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并使其无条件投降的战略目标。而中国的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省管辖,自然也包括在归还中国的领土范围之内。《波茨坦公告》重新确定了《开罗宣言》的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对日本的战后处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完全符合当时和战后的国际正义秩序和国际法规则,与强行法和全体国际利益没有违背,具有完全的国际法效力,必须予以遵守。对于日本政府和安倍内阁不断挑衅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推翻战后日本国内和平政治体制及重新武装的做法,中方和国际社会可以从诸多角度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9.
周新军 《求索》2008,(7):162-164
正义与效益是产品责任法中重要的价值目标,但两者又存在相互抵触和相互冲突的复杂关系,本文在对代表不同法律价值观的西方法哲学与美国产品责任法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产品责任立法如何在具体规则的设计中选择和实现正义与效益的价值目标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国际刑事责任的性质国际刑事责任的基本涵义,是指国际罪行的主体因其实施了为国际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义务而承担的法律后果。在传统的国际法领域中,谈到法律责任问题,总是指国家责任而言。所谓国家责任,诚如我国国际法学者周鲠生所言,是指国家违反其承担的国际法律义务,侵犯别国的权利(不论是基本的、派生的或根  相似文献   

11.
刑讯逼供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十分普遍,是我国刑事诉讼一大痼疾。刑讯逼供严重阻碍我国司法文明的进程,妨害我国司法公正。防范刑讯逼供也是履行国际义务、维护程序正义、防范冤家错案、保障人权的需要。我国刑讯逼供的发生有着多种原因:包括传统法律思想和理念的影响,法制不健全,侦查水平的限制等等。防范刑讯逼供应当从加强执法为民教育,改变侦查模式,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惩处力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公平正义。目前,我国由于被害人权利受到限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往往得不到执行,这与人权保障和司法的实质公正相去甚远。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下,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程序正义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展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诉讼法学界对程序正义理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意欲借此提高程序的公正性与独立价值。但程序正义理论有其隐含的假设与适用上的局限,再加上刑事诉讼模式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以至于许多刑事案件的实际处理过程并没有体现程序正义原则。为了提高程序正义理论的解释能力,需要补充其内在的评价要素。  相似文献   

14.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代表了刑事诉讼制度价值的双重性,同时也是侦查制度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侦查公开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必然要在兼顾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本文从侦查公开的法理基础、侦查公开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引进行政法的相关原则来探讨如何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寻求这样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刑事诉讼中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之关系 ,各种观点互有争议 ,该问题不仅为诉讼理论问题 ,且关系到诉讼中人权保障、诉讼模式等一系列实质内容。但有些提法抛开法律文化背景与法制现状 ,一味强调程序优先或过分坚持实体优先 ,有失偏颇。本文试从实体公正、程序公正的历史渊源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两审终审制虽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但却是建立在有害司法公正的基础上,存在诸多体制性弊端。故为最大限度的实现正义与效率的兼顾,保障刑事诉讼之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目的,需要从法理学的视角剖析刑事审级制度,并通过三审终审的制度设计,实现当事人的复审救济权,避免申诉、审判监督等复查程序对刑事审级制度的侵蚀和瓦解。  相似文献   

17.
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明确写入新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之中,但要在刑事法治领域真正做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则必须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罚的执行三个环节融入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常识、常情、常理,在刑事立法时将常识、常情、常理抽象到各刑事法条款中,在刑事司法时将常识、常情、常理还原到具体的案件中,在刑罚的执行环节将常识、常情、常理融入到各种行刑中,从而在刑事法治领域彻底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国家刑事司法同民族习惯法的融合,改变国家法在民族地区适应性不足的状况,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协商性司法的引入有效地弥合了二者的隔阂。协商性司法不仅能有效吸收民族习惯法中的积极成果,整合国家的民族刑事政策,更能让国家法关注纷争双方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保持刑罚的谦抑性,恢复社会正义,使稳定和谐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犯罪低龄化与法律正义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法律与正义发生冲突时,应当以正义为先。当现实的正义在法律上得不到实现时,应当修改法律以适应人类正义的需求。本文立足于当前犯罪形势的发展,认为刑法应当与时俱进,以彰显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20.
自由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保障人权是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最高价值目标.其中规定的对审前羁押的限制措施即为了使该项权利能得实现的保障之一。致力于该目标的实现,各国在其刑事诉讼中妁作出了与之相符的合理设置。针对目前我国存在于刑事司法领域的超期羁押及刑讯逼供等顽症、设计出合理可行的羁押替代性措施。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保释制度,作为一项完备的制度对于限制审前羁押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优越性.认真研究好这一项制度并因地制宜地借鉴适用,将有助于我国在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背景下解决好以上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