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高伟 《当代广西》2009,(2):56-56
《美的突破》是阮直的又一本杂文集。阮直是中国最优秀的杂文家之一。 杂文家就是一个能视事态及人类之病的医生。优秀的杂文家真的得有无比深刻的洞察力,他得把自己的眼睛长成一架能透视得了生命病体的窥视镜,比如医院里那些能够透视得了我们内脏的仪器。组成杂文家这台优秀仪器的,是杂文家卓越的思想,深刻的洞见,对于事物内部细胞的生成及发展趋向的正确的认知力。当然,我说的是阮直这样优秀的杂文家,不是世面上那些肤浅地大声小叫地在事物外部周游列国的写字者。  相似文献   

2.
《警察技术》2011,(1):78-80
远距离探测仪美国专家正在研制的太赫兹波探测仪能远距离透视建筑物墙壁、行人的包裹甚至衣服。在未来,配备太赫兹波探测仪的安全人员能轻松找到携带毒品或C4炸药的危险分子。在新型太赫兹波探测仪的监控之下,衣服口袋内、墙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艺术是楚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和典型代表。楚漆器艺术承载着楚漆器工艺、造型、纹饰和绘画等多种审美元素。楚漆器艺术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当时道器思想相映生辉;楚漆器艺术的造型呈现和谐与神秘奇特美;纹饰飞扬流动、漆画则有神人相映的审美特质。可从楚漆器艺术的工艺、造型、纹饰和绘画等方面进行审美的透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你用透视宇宙的目光去注视哪怕是渺小的事物时,必然会引发内心深处的震颤.  相似文献   

5.
刘国章 《湖湘论坛》2008,21(4):112-114
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处在差异统一的状态之中,正是差异性的前提才有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相互作用才有了事物的运动,有了运动也才有了事物变化的规律。但是,相互作用及其过程可以呈现矛盾对立的统一,也可以呈现平衡互利的和谐统一。这是两种不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论是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在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中都不能摆脱这两种规律,无论是遵循哪一种规律,都会获得相应性质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大月刊》2011,(11):46-46
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 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活动以感性的直觉为中心,统摄并调动着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审美中得到凝聚。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审美的感性发挥,对事物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透视事物的本质。审美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构筑起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避免其因意志的薄弱而导致现实悲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大学生由此体悟到做人的价值、人格的尊严和崇高的使命感,从而激发其追寻理想的昂扬激情,使人性在审美状态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辨析现实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更好服务于公安实战。  相似文献   

9.
事物的形象,总是同人的感性知觉、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相联系的。某事物的形象就是某事物“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领导干部的形象就是领导干部的作为和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带有个人特质的“神形合一”的综合印象。形象有好有坏,好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0.
孙湘明 《湖湘论坛》2002,15(3):49-50
我们的前人用自己的观物方式、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实践着绘画上的散点透视、意念性色彩、抽象性线条,以及俯观仰察的超时空组合。他们在审美理解上崇尚“意足不求颜色似”或“意到笔不到”的观念。中国古代美学很少从美的本质进行讨论,认为任何语言或文学符号都不会与事物完全对应,要真实理解事物,只能靠领悟的最高境界。因此讲究“神会”、“意趣”、“传神”、“气韵”等。由于主要从心理方面进行阐述,所以便引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对客观事物美的解释。正因如此,导致我国古代绘画追求的目的在于“象外之意”的绘画造型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个人偏好也叫个人嗜好、爱好,通常指个人心理或行为中的鲜明倾向性。由于这些偏好通常表现在人们的个性化行为过程中,故又称作偏好行为。从哲学上说,个人偏好乃是人的个性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个性作为某事物所独有的性质,乃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规定性。作为人的个性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表征,个人偏好体现着人们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站在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的时代,"剩女"现象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了,但在建构主义视阈中,"剩女"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后果不可忽视。本文从建构主义范式透视社会学理论对于"剩女"危机的理论认知,剖析"剩女"主体在面对建构女性与女性建构的断裂中存在危机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3.
夏日清晨,窗外是怡人的凉风伴着清脆的鸟鸣,既静谧又祥和。坐在办公桌前的范新杰,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文件。笔者走进去,一眼便望见墙壁正中悬挂的毛主席画像和另一面墙壁前矗立的毛主席铜像,让人的心间骤然生出许多庄重与感动。  相似文献   

14.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把握任何事物本来面目的科学方法。对于台湾当局所抛出的“台湾经验”,尤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分清是非,识别真伪。透过所谓“台湾经验”产生的“全天候”政治背景,依据台湾当局对“台湾经验”的种和政治性赘述和它所具有的特殊“使用价值”,至少可以透视出所谓“台湾经验”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李虹 《求索》2010,(4):218-220
制器尚象是古人的造物原则,它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模仿,将器型作为象征符号,借"器"来说明天道。墓葬作为特殊的建筑形式,其形制从古代的竖穴土坑墓一变而为汉代的横穴洞室墓,其形制变化的一大原因就是古代制器尚象、汉代天人感应及古老的天圆地方观念的共同影响。汉代人们认为墓葬是再现死者生前世界的特殊场所,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使墓穴呈现出宇宙的式样。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与消费文化:关于网吧的观念冲突与利益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追述了网吧行业的发展及转型过程,分析了网吧用户的群体特征及其在网吧空间的消费特征,并透视了网吧这一事物背后所缠绕的观念冲突及不同现实力量间的博弈,可以说,网吧在中国的发展是一场市场逻辑和消费文化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正功能主义开创者孔德、斯宾塞等人认为功能特征是区分社会事物的重要标尺之一,功能差异可以区别、衡量不同的社会系统。作为社会研究的重要分析范式,功能主义的功能分析是以功能为研究对象,注重考虑事物所呈现的社会效果进而解释现象或认识现象。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模式,功能主义的功能分析理论同样适用于法学研究领域。从诉讼法角度出发,诉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必然也呈现一定的社会功能。在应然视角下,诉权必定承担多种功能期待,但在实然视  相似文献   

18.
平凡与非凡     
平凡与非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也不是毫无联系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平凡和非凡是有一定联系的,二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两种不同状态。平凡是起点,非凡是巅峰。非凡来自平凡,从平凡到非凡实质上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这种飞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已经用实践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提起袁隆平,大…  相似文献   

19.
该爱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遥远的某一天,当我的孩子仰头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会微笑地回答他/她:去爱一个能够给你正面能量的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在细看是碎片远看是长河的时间中间接地寻找着幸福,直接地寻找着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一切事物:物质、荣誉、成就、爱情、青春、阳光或者回忆。  相似文献   

20.
澜清 《思想战线》2005,31(3):60-64
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对事物的认知可能由于分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本体论承诺是一种通过“物与词”的对应关系,来寻找事物根源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能够让持不同分类方法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得到共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