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一部名作的认识,会有反复和争议;同一个作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也可能前后各异。在民间长诗《召树屯》的研究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把《召树屯》看作歌颂坚贞爱情的叙事诗。电影《孔雀公  相似文献   

2.
作一次文学旅行,也许是冒险,但我想一定很有趣。特别是沿着我国傣族文学之流节节上溯,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瑰丽风光。众所周知,我国的傣族文学与东南亚文学、印度文学有十分明显的姻缘关系,但她们是不是就同一祖先?一个民族会不会只有外来文化,而没有自己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是他们民族的历史和坏境的产物?探讨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选择《召树屯》作为追溯对象,是因为她不仅在我国的傣族地区,也在东南亚各国、日本、朝鲜、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广为流传,很具有代表性。从基地出发既然要探索,当然先要把《召树屯》这部作品的面目弄清楚。《召树屯》的主题是什么呢? 无疑是歌颂召树屯和喃婼娜的纯真而又高尚的爱情。从勐板加的王子召树屯在金湖  相似文献   

3.
《召树屯》与《诺桑王子》同源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守华同志认为,傣族长诗《召树屯》与藏戏《诺桑王子》都是出于某种佛典,谢远章、王松同志也认为《召树屯》源于流传于印度、泰国等地的五十佛本生故事。笔者最近阅览佛藏,在《六度集经》内读到一则王子与神女的故事,将它与《召》、《诺》相比较,发现它们极其相似,说明《召》、《诺》同源于印度佛本生故事这一点的确是可以成立的。《六度集经》所载王子与神女的故事在《明度无极章》内,原文较长,这里只能述其故事梗概: 尼呵(?)国国王想升天,有梵志进说,用香山中神女之血加上人畜血作为阶陛,当可升天。恰第七  相似文献   

4.
一位长期坚持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并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的作家王松,近年来因为工作成绩优异,引起了中国文壇的密切注意;继他的那本与傣族作家岩锋合作整理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相猛》,获得了一九七九——一九八二年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之后,一九八三年他的另一部有关民族文学的论著《傣族诗歌发展初  相似文献   

5.
徐松 《今日民族》2016,(6):58-58
正《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分为上中下3卷,共186部。上卷收彝族、哈尼族叙事长诗58部,中卷收白族、傣族叙事长诗42部,下卷收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叙事长诗86部。在当下这个数字化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编者和出版者大力推出如此大体量的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是需要勇气和远见卓识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傣族神话叙事长诗《兰嘎西贺》与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以下《兰嘎西贺》简称《兰》诗,《罗摩衍那》简称《罗》诗)的关系,早已议论纷坛。有的认为《兰》诗是从《罗》诗蜕变来的;有的认为《兰》诗是《罗》诗的傣文译本;有的认为《兰》诗是土生土长的傣族文学。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现《兰》诗已经出版,我们因参与整理这部著名的傣族长诗,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想以此文谈谈我们的看法,求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7.
我们傣族是一个诗的民族。就目前所知,仅有关《阿銮》的叙事长诗就达五百多部。有人怀疑,这些诗是不是傣族人民自己创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等单位编的《傣族古歌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说明傣族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就已经以自己充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无拘无束地歌唱自己的生活、劳动、爱情和理想,创作了许多反映先民们各个时期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祁亚楠 《思想战线》2011,(Z1):353-356
《孔雀东南飞》和《俄并与桑洛》是两首著名的中国民间叙事长诗,有着各自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古今对比,南北辉映,是民间叙事长诗中的两朵奇葩。笔者通过对两篇长篇叙事诗的产生背景,故事内容,表现手法进行对比,试对两篇叙事长诗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一) 傣族是诗的民族,有独特而深厚的诗歌传统,尤其是叙事长诗的创作,更有着惊人的成就。在纷繁绚丽的傣族叙事长诗中,描绘了许许多多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各有个性,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在这幅人物形象的长卷画幅上,傣族的妇女形象不仅占据着重要的画面,而且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成熟的艺术技巧呈现出熠耀的光彩。在早期一些反映“盘巴”时代即原始社会生活的长诗里,是极少描写到妇女形象的。那些反映傣族先民如何开天劈地的创业史诗里,男性的英雄形象如沙罗、帕雅桑木底、叭拉吾等等,几乎占领了一切与大自然斗争的伟大场面。妇女偶尔出现也只作为极平凡的陪衬,或是非常单薄的形象。然而,一当进入阶级社会,叙事长诗也开始反映着人类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10.
打造贝叶文化品牌提升西双版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香宰 《今日民族》2005,(10):60-61
贝叶文化,是人们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贝叶文化”经本,包括叶质形和纸质形的两种。叶质形的傣语称为“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树叶片上而成。纸质形的傣语称“坦嘎兰沙”。大量的佛教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记载在《贝叶经》里,而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歌谣、情诗、谚语、俗语、格言、谜语以及法律法规、天文、历法、医药、伦理道德等都是传抄在《绵纸经》书里。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  相似文献   

11.
谈到傣族诗歌的时候,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那以柔美、委婉见长的叙事长诗。在傣族文学中,有没有比较壮烈、崇高的英雄史诗呢?过去,研究者很少涉及这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许多学者已经明确提出:傣族文学中有英雄史诗。这对推动傣族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傣族古代史上,曾经历过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这样一个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年前,当撒尼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经过收集整理出版后,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一九五九年,长诗经过再次整理,更加臻于完美。可是,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对民族民间文学实行法西斯的“三光”政策,长诗《阿诗玛》,也不能幸免被抛进冷宫、打为“毒草”的命运。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我们通过对《阿诗玛》的思想内容及艺术形  相似文献   

13.
(四) 对作家文学的处理与评介少数民族中的文人或作家文学,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创作。如傣族祜巴勐在《论傣族诗歌》(写于1615年)一书中,就提到他曾用傣文创作了两部长篇叙事诗,一部是取材于佛经故事的《粘响》,一部是揭露社会黑暗的《宛纳帕》。第二种情况,是借用汉文记录本民族语音来进行创作。如白族,过去并没有创造本民族的文字,但却出现过借用汉字(有时笔  相似文献   

14.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的原创用撒尼彝语演唱,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用撒尼彝语演唱的《阿诗玛》在撒尼彝区十分盛行,汉文翻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相似文献   

15.
当你进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所辖的漠沙坝、戛洒坝时,一定会被那奇妙的傣族支系花腰傣人的歌声所吸引。生活在芳草萋萋的哀牢山下、红河岸边的傣族支系———新平县花腰傣人,据2001年末统计有人口41020人。花腰傣人能歌善唱。他们的歌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歌、赛歌等。其唱法有“说络”(放声歌唱)、“唤哈”(吟唱)和“哎滚歹”(唱挽歌)。歌唱的内容有古老的叙事长诗、生产生活习俗歌、婚姻爱情组歌和即兴而歌。歌唱,是花腰傣人最为喜爱的娱乐活动。他们上山放牧、割草、砍柴要唱;下田劳作、田头地尾小憩也要唱;夜幕降临后他们来到寨脚万年青…  相似文献   

16.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有一种高达十五、六米的棕榈树十分引人注目,它的树杆笔直而浑园,没有枝桠,直挺挺地插入天际,显得异常高大而雄伟。这种树傣语叫“戈兰”,学名叫“贝叶棕”,人们通常称它为“贝叶树”。过去,傣族人民用它的叶子来刻写经文、文学作品、医药和天文历法知识,传播民族文化。用贝叶刻写出来的经书,叫做“贝叶经”。根据傣文经书《尼赕坦帕召》(关于佛祖历史的经书)和《坦兰帕召》(佛祖的经)记载,贝叶经在历史上的使用和传播,已有二千七百多年了。  相似文献   

17.
《妈妈的女儿》作为凉山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之一,常常在彝族新娘出嫁当日与同伴们共同吟唱。诗歌原本通过女儿之口表达出旧社会中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的憎恶和对婚姻自由的渴望之情,现在主要表达新娘对父母的不舍之情。长期以来,这首长诗都以口传形式流传在凉山各地,由于其主题和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彝族群众喜爱。通过对《妈妈的女儿》的口传程式上的分析,助于我们更理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有利于彝族民间叙事诗的收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18.
勐泐叭真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叭真,亦译帕雅真,这位《泐史》记载于800年前在今景洪建立景龙国的傣族首领,被史家称为“在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他是第一代的‘召片领’,也是第一个在西双版纳地区建立统一政权的人”。这似乎是无疑义的。不过,笔者对叭真的记载却怀有不少疑问。例如称叭真“入主勐泐”,那么来自何方?叭真受勐交、兰那等地酋长会商推为大首领,为何其记载仅见《泐史》?叭真庆功时举行滴水礼,仅金水瓮一个即重740万亢,每亢3.3两计折合122万余公斤,场面如此盛大,为何有关遗迹荡然无存?类似问题方国瑜先生也早存疑:  相似文献   

19.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十年前,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出版,轰动了全国。正是从这时起,阿诗玛已不仅活在了彝族撒尼人民的心中,而且还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一部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珍品不但登上了文学殿堂,还享誉中华,斐声世界。她是怎样诞生的?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当年整理者之一的杨知勇教授特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过程中,首次发掘出几部傣族文学论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的各种诗歌》),写于傣历九七六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是就今发现的最早一部傣族诗论。这部诗论,在论述傣族诗歌的起源,诗歌与佛教的关系,诗歌的种类和特色等问题时,都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另一部诗论,共有五本,第一本论述傣族的各种诗体,第二本论述天文地理与诗歌,第三本论述花草与诗歌,第四本论述动物与诗歌,第五本论如何写情歌。《怎样写情歌》这本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