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讯     
关于组织2007欧洲电子政务交流考察的通知随着全球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子政务已经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我国在这一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为了加强我国政府相关机构在电子政务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建设,同时也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提供合法性依据和标准,我们必须为电子政务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开展电子政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关于电子政务的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是北京大学所属的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研究、培训和咨询的机构,是在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的。成立于2001年5月的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是我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电子政务专门研究机构之一,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央部委  相似文献   

4.
我国推行电子政务,是为了实现一个具有更高效率、更好服务品质,并逐步降低行政成本的政府。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圆满实现,政府不仅要在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和发挥主体作用,而且对已经实施了的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也必须予以密切关注并进行有效监管,防止一些部门摆花架子,走过场,搞“面子”工程,使电子政务真正取得效益。这就需要对电子政务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估。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法规政策建设:国外启示与中国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法规政策是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保障,各国电子政务法规政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探讨了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法规政策建设的状况及其特点,进而总结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启示;研究了我国电子政务法规政策状况,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法规政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并提出积极推进和完善我国电子政务法规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期专题"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刊登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研究室牵头完成的关于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部分成果。李志更的《加强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文,对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概念和职责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加强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揭示了加强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即迫切需要解决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与其职责定位不符、能力结构与其能力要求不符、管理制度与其职责要求不符等问题。于施洋等人的《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一  相似文献   

7.
GIS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形成了电子政务GIS的专门研究领域。该文在对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功能进行简要论述之后,重点探讨了电子政务与GIS的关系以及电子政务对GIS的层次性、地域性和阶段性等的多元化需求,分析总结了我国电子政务GIS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我国电子政务GIS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基于期刊数据对我国电子政务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考察发现,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并未尽理想,仍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电子政务的相关研究趋于回落;②电子政务的主流期刊已出现,但核心期刊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支持力度不足;③主流期刊既重"电子"又重"政务",然而核心期刊重"电子"而轻"政务";④现时的研究成果未能吸引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者,未能明确哪些问题有待研究,指导电子政务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仍未形成。  相似文献   

9.
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岚  朱靳 《电子政务》2008,(11):86-89
基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对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系统框架,详细分析了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建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调查体系和统计识别模型,并对电子政务用户(包括企业和公民)的最终需求信息进行采集.从地域、行业、年龄的角度对目前我国公民的电子政务意识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影响我国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的因素,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了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政务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瓶颈问题。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还仍存在诸多不完善。本文拟对我国电子政务运行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电子政务》杂志在2007年开设“测评篇“专栏,每期用一定的篇幅组织与测评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报道全国电子政务测评实践工作的进展.电子政务测评是通过对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能力成熟度,电子政务相关项目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方案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而为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电子政务的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各地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建议,旨在藉此提升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均衡发展和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电子政务》杂志在2007年开设"测评篇"专栏,每期用一定的篇幅组织与测评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报道全国电子政务测评实践工作的进展.电子政务测评是通过对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能力成熟度,电子政务相关项目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方案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而为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电子政务的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各地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建议,旨在藉此提升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均衡发展和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杂志在2007年开设“测评篇”专栏,每期用一定的篇幅组织与测评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报道全国电子政务测评实践工作的进展。电子政务测评是通过对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能力成熟度,电子政务相关项目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方案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而为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电子政务的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各地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建议,旨在藉此提升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均衡发展和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前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未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逐渐成为主导力量,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的基础,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进程。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各国都将电子政务列为改进政府绩效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我国政府也不断顺应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将电子政务的建设列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试图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从西方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实践来看,电子政务发展遇到两个主要难点:一是电子政务的一…  相似文献   

16.
李文艳 《电子政务》2008,(10):64-68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现状,讨论了传统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不足,在分析目前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目标分解方法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正为了更好反应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引导中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在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评估框架下,开展了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调查工作。本期"研究报告"刊发该中心发布的《2014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调查报告》,该文从基础准备、在线服务、电子参与、多渠道服务、新技术与新应用等方面,客观评估了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并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持等方面对中国电子政务的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1,(10):93-93
李传军在《学习论坛》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为了克服碎片化的制度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体政府”的理念应运而生。“整体政府”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电子政务也成为“整体政府”实现的重要途径。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既是“整体政府”的样本,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总结我国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的主要做法,发现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政府中出现了负责公共事务管理软件开发的公务员,如何控制他们的自由裁量权以及妥善解决电子政务的僵硬性问题是在我国新时期全民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系统官僚理论是西方学者研究系统官僚与电子政务建设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微观公共管理理论,它对如何解决系统官僚的自由裁量权及电子政务的僵硬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及建议。系统官僚理论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是一个面向应用的工程,随着政府机构职能的改革,电子政务系统本身需要不断地调整,这是任何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电子政务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后,国务院组织了上百位专家对国家电子政务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按照“十五”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