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的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并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2.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而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3.
"二妃"作为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意象,其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二妃故事在形成初期,道德因素远远大于文学因素。在《湘君》、《湘夫人》中,二妃文学形象开始形成,也奠定了意象的悲剧基调。但在屈原之后,李唐之前,二妃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到了唐代,随着民族政策的改变,大量贬谪文人进入湖湘地区,他们饱受艰辛,内心痛苦,这一切与二妃悲剧意蕴相契合,文人于是有意识地利用二妃意象表达自己情感。另外,由于本土文人大量出现,二妃意象也开始发生新变。  相似文献   

4.
张振龙 《求索》2011,(11):179-181
“丽”是建安时期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此目前学界都把“丽”理解为外在形式之美。在我们看来,建安时期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所用的“丽”的内涵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诠释。结合“丽”的语义演变与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建安时期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所用的“丽”字不仅仅包含着所指对象的外在形式关,也蕴含着所指对象的内在精神美,是所指对象形神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对《楚辞》的接受是全方位的,人们不仅重视它,甚至把它当成“超逸”风神的象征;屈原作为一种人格范型,已通过民俗的方式深入人心,与他有关的地望和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于《楚辞》这一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此时期的文人比两汉更看重它的抒情性和华美的艺术形式,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九歌》而非《离骚》作为仿效和学习的对象;《楚辞》作为一种先在的文学资源,依然是文人摹仿的对象,其句式、意象和语词被大量运用于诗赋作品中,并在与文体赋、乐府诗、骈文等各体文学的碰撞交融中,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激活新型文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对“另类文学”的写作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1,(6):34-35
一、另类女作家走红文坛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另类文学”问题。说起“另类文学”,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新新人类”文学,有的称为“新人类”文学、“突围”文学。不论怎么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另类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前卫倾向。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另类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赞同的,哪些是我们不赞同的。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7.
试析《红楼梦》中“花”的意象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 ,“花”作为最初的审美需求出现在诗歌中 ,到最终成为正式的“意象”这一过程中 ,其情感内涵得到不断的拓展 ,并被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吸收。《红楼梦》中 ,“花”的意象内涵主要有三点 :它是女子身世飘零的意象 ;它是尘世人生无常的意象 ;它是封建大家族败亡的意象。“花”作为意象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道教崇拜炽烈的时代 ,唐时的文学深深地沉淀着道教的文化内涵 ,唐传奇中的道教审美意象 ,是其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那一时代文人的人生理想、社会体验和审美趋向的象征。仙人、仙境是唐传奇小说中出现最频繁的意象 ,也是唐文人的人生理想、社会认识和审美趋向的集中体现。神仙思想的产生早于道教。当人类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悲哀的同时 ,也就产生了生命永恒追求。《山海经》中就有“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民”的记载 ;战国时燕齐一带的人们相信海上有仙岛仙山 ,其上有令人长生不死的仙药 ,齐威王、齐宣王、燕…  相似文献   

9.
环境与人     
每当我们翻开古书,欣赏古代那些文学大家的美文和诗篇的时候,神思便不由自主地跟着进入了古人所生活过的场景,随着跃入眼帘的,是他们所描绘的美妙景观。亭台楼阁,花前月下,牵动了我们的情思,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共同的景物使令人与古人贴近,我们似乎能够捕捉到前人的思想感情和缕缕幽丝。文学大家的诗词文章之所以百世流芳,就在于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觉,独特的文字,再现了天下芙景和他们当时的思绪,而维系今古相通的纽带,就是人所共有的思想情感和志趣。《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无不是长诵不衰的千古文章。 文人有文人的雅致,文人的情趣,这雅致和情趣体  相似文献   

10.
李建国 《理论月刊》2002,(10):124-125
“云雨”与“猿声”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比较常见的两个意象,而它们的形成又与三峡有直接的关系。本文将运用原型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意象的意义形成历史做简略的梳理,力求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王传明 《求索》2010,(1):157-159
实录精神和直笔手法是清代“事俱按实”文学的创作特色。除了这种追求历史真实的实录手法,清代文学对史学传统的继承还体现为“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清代剧作家表现出的“为尊者讳”手法既是基于封建社会文人重视教化的史学传统,又与清代特有的实学风气不谋而合。以《桃花扇》为代表的清代文学采用“为尊者讳”等春秋笔法,淡化儿女风情,探讨兴亡规律,体现了当时文坛风潮转向内敛的趋向。这种写作手法使清代文学具备有更高的学术品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价值,有助于我们窥视当时的时代风潮。  相似文献   

12.
谭德晶  ;高颖君 《求索》2008,(3):185-187
戴望舒的诗作有一种古典美的精魂气质,其在诗境营构、意象选择等方面都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秋”、“青色”、“夜”的意象,以及女性、花草及“飞升”意象都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原型有着渊源关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戴望舒在向“现代”寻求的过程中,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某种倾心与复归。  相似文献   

13.
王以兴  杜贵晨 《求索》2014,(4):169-173
“外史”最早为周朝史官之一,执掌书写天子帝令和整理历史文献;春秋鲁国以至汉唐诸朝,间有“外史”之设,职责教变;唐以后则彻底退出史职,而逐渐演为私人撰述之“野史”与备体文学尤其是小说作者与作品之称。“外史”之称影响中外,迄今流行不衰。“外史”名义从政治到史学、文学领域的这种跨越,体现出中国史官文化对普通文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对“外史”的热衷则叉是文人史官情结的清晰表征。  相似文献   

14.
“名将不两代,文人无世家。”这是从久远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格言。的确,父子两代同为名将者,历史上很少;而祖孙三代都是名将就更鲜有了。“岳家将”、“杨家将”、“呼家将”之类,不过是小说家笔下创造出来的文学系列人物,体现着老百姓崇敬英雄、期待渴望英雄的美好愿...  相似文献   

15.
文人的自由     
祝勇 《北京观察》2000,(7):48-51
自由是文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他们才说:“不自由,毋宁死。”这话的意思是说自由很重要,尽管话音落处,谁也没有去死,即使在最不自由的年代,也有办法“苟全性命于乱世”,活得津津有味。这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文人真的都死光了,这个世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而本文的主旨,亦非教导文人怎样死(据说这类人在国外已被判刑),而是探讨怎样活。与活比起来,死毕竟是容易的。《北京文学》曾经请我写“世纪留言”,当时我因忙于写一本书,没有给他们写,但我心里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在21世纪,文人都能自由地  相似文献   

16.
明代文学以其丰富多采的形式辉耀于文坛,尤以通俗文学的小说、戏曲和民歌显示了蓬勃的生气。而作为传统文学主要形式的诗歌和散文,在经历了汉魏六朝至唐宋一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逐渐衰微而让位于过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说明了明代是文学体裁雅俗交替的时代。作为传统的诗文创作虽然在明代已处于衰弱的阶段,但文人结社树帜之风仍盛,他们在各种流派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开拓和发展。诗文批评的复古论调虽然充塞于文坛,但作为探讨总结前代诗文的创作规律在明代仍是有业绩的。如“格调”、“兴象”、“风神”等…  相似文献   

17.
陈逸凡 《台声》2023,(19):102-103
<正>稼轩词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屈子为镝矢,气节的脉络延至脚下时,中国的文人骚客们,在宦海中浮沉,被政治现实流放,却于阑珊之处,骞木兰,揽宿莽,纫兰佩,磨就他们瑾瑜般温润的文化品格。叶嘉莹先生谓之曰:弱德之美。当我们在历史的宁古塔间感喟之时,确有一些看似高大的身影向我们昭告:世上确有成为象牙塔的意象中,照进现实的理想形象。岁月鹜过,山陵浸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游戏与文学的关系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如几何游戏《纪念碑谷》中角色的设定、情节的建构以及文学意象的运用就体现了游戏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电子游戏的形式下,《纪念碑谷》包含一系列如“英雄”“乌鸦”“成长”“循环”“水”“梦”等文学意象,游戏与文学构成了内容上的联系。探究这一关系,寻找电子游戏与文学的契合点,分析游戏蕴含的文学意义,让游戏成为文学的载体,有效发挥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今年7月13日,包括著名文学事件“韩白之争”的主角之一、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家白烨;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主编袁敏;著名诗人雷抒雁;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国平在内的全国40余位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齐聚江南,在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里,他们谈笑鸿儒、他们指点文字。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文学群落,被他们提到了话题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解放区文学和东干文学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学,但如果把它们置放在特定的语境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话语重合现象:这两种形态的文学都追求文学的民族化,都重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并且都注重对“新人”形象的书写和对“新社会”的赞美歌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