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温州人爱讲排场、性喜奢侈的传统与东渐的消费主义思潮在市场经济的特定环境中得以迅猛发展,形成了现代温州人异化的消费观和以物质消费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这种"高物质消耗"的生活方式虽然客观上推动了经济的短期发展,但庞大的消费需要超出了自然资源的可承受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不是通过物质消费量的无限增长来企求幸福,而是通过高品质的精神消费来获得幸福感,应该是未来的新"温州生活与消费模式"中所必须添加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泛娱乐化"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日益演化成一种社会思潮。在泛娱乐化思潮的裹挟下,娱乐本身作为一种压力排遣方式被异化为带有狂欢特质的生活方式,致使当代部分大学生精神生活出现异化。这种异化集中表现在精神层面,它模糊理想和道德,虚无必要的政治立场,挑战人类的美学底线,弱化社会责任感,解构人的理性思维模式。面对泛娱乐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构成的异化之域,我们可以从加强方法指导、筑牢课程防线、平衡供需矛盾、媒体承担责任四大方面,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异化之域,构建科学合理、丰满厚重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开始在我国传播。它崇尚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将个人消费作为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个人幸福、显示社会民主与平等的主要方式,将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合理化、永恒化、神圣化。它本质上服务于资本增值的需要,是当前资本主义实行意识形态控制和渗透的有效而隐蔽手段,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4.
受西方不良文化思想的误导,部分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开始出现异化。为了将这部分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重新引入正轨,提升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水平,需转变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理念、优化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方式、延伸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渠道、完善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来解读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和实质,认为它是资本主义所奉行的以人的异化和人的异化消费为根源的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盛行的必然结果,而要克服人的当代异化,消除“异化消费”,走出消费主义的迷途,破除经济危机循环的魔咒,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思潮是对消费手段与目的的本末倒置,本质上是异化消费的社会现象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密切深入和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消费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其对整个社会及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消费观念与行为选择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可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消费理念,推动由物质满足的享受型消费向精神关怀的发展型消费转型升级,避免消费主义思潮的回流。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学者宣称当代人们的异化已经由生产领域扩散到消费领域,甚至是整个日常生活领域。于是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异化理论就被打上了过时的印记。然而事实上,劳动异化并没有得到扬弃,生产领域内的劳动异化仍然存在。生产与消费本是经济发展当中一对不可分割的因素,消费异化不是劳动异化的否定,也不是劳动异化的补偿,他们内在统一于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方式,要扬弃消费异化,必须将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扬弃异化劳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对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社会生活异化的批判。从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应将共产主义定位为人类的生活观。共产主义确立了人的类生活的理念和人的社会化生活方式。共产主义的类生活的态度是对人异化的生活态度的批判。共产主义的人的社会化生活方式是对商品经济条件下物化的生活方式的否定性超越。  相似文献   

9.
于长悦 《求索》2016,(4):66-70
西方当代艺术哲学是对传统艺术哲学思维模式的承继和部分反叛,且始终围绕主体的情感意义与艺术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直接推动了西方艺术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使得艺术哲学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归根结底,这种转向是以“艺术重构存在”为基础的异化,其本质是艺术主体——人——的异化,这种异化用“艺术重构存在”来规范艺术哲学的逻辑理路,西方艺术哲学也正是基于“艺术重构存在”的基础上以“真实”与“经验”的艺术形式完成了西方艺术哲学的精神构建。  相似文献   

10.
青年追求有品质、精致的生活,要弄清楚青年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看得穿大众文化、符号消费的逻辑与实质,守得住经济上能承受的底线,考虑到自己生活方式给周围人带来的影响,追问自己的精致生活是如何可能的,保持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追求精致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佟新 《人民论坛》2020,(9):132-134
在消费社会中能否改变"眼球经济",有赖于互联网平台和每位参与其中者的反思性与自觉。审美的差异是消费社会阶层化的必然产物,重建美好生活就是要重回具有精神价值的生活。事实上,抵抗审美异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场且不断增长,认同美的多元形态和个体对审美的追求本身即是消费社会中的政治,它包括了人们对生活的反思性、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认真做事的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异化劳动将劳动变成了压迫人、剥削人的异己力量,容易导致劳动者精神萎靡、自由意志丧失、生存异化等现象。工匠精神是求真尚美、独具匠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劳动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思想情感以及价值理想。新时代,我们应以工匠精神促进劳动者的自由解放以及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永强 《前沿》2012,(9):107-109
景观社会理论主要揭示了信息化时代人们景观式的生活方式的本质和特征,其告诫人们在当今的景观社会中人异化的消费和需求是景观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分离的社会关系是景观社会生活方式本质。  相似文献   

14.
时颖 《人民论坛》2011,(7):112-113
美是人的基本追求,但过度膨胀的美丽消费超越了人的审美需要,将美丽异化为一种消费符号。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社会分配正义,而且异化了美的内涵,传导了错误的价值观,物化了人的本质。应该从法律角度规范美丽消费,严格美丽消费市场准入制度,明确美丽消费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美丽消费市场的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过度消费、奢侈消费、身份消费等消费异化问题凸显,应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关照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现象,剖析其理论根源:夸耀性符号消费带来人与自身需求属性的背离,消费力分化趋势带来人与其社会性的背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带来人与自然的背离;从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等方面着手消解消费异化问题的路径有:以理性消费消解人与自我需求的异化问题,以共享理念消解人与社会的异化问题,以绿色消费消解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进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然受到西方文化和思潮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辩证对待西方消费社会思想,在批判消费社会思想的消极影响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借鉴符号消费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是值得理论界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追求和变革社会的实践精神,但其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过于关注宏大的社会政治革命,而较少涉及有关日常生活改造的论述。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革命的第二天"的问题,继承并发挥了异化理论,使其进入到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之中。曾经以统治、束缚为特征的异化机制从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中逐渐转焕为更为隐蔽的方式,使得技术理性、意识形态、性格心理、大众文化乃至整个生存方式都对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操纵。  相似文献   

18.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既存在数据赋能、精准推送、相关分析等机遇,又存在信息偏差、痕迹异化、忽视价值等挑战。教育者要全面分析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数据化的方式驱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数据提取机制";以精准化的方式引导个性思政教育实践,形成"条件约束机制";以科学化的方式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完善"价值表达机制"。高校还应建构"数据提取-条件约束-价值表达"的闭环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物化隐忧加剧化、社会责任感淡薄化、奢侈消费过度化、精神文化消费单一化等精神生活失衡的特征显现,迫切需要全面考量各种现代性思想对重建当代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推进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培植强大社会化的精神力量,建立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的精神生活范式,以彰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西方社会思潮,是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社会主义始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理论建构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为方法论基础,从制度层面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阐明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构想。生态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论述,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