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寻根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在这一思潮中有大量民间习俗的潜伏。本文以扎西达娃、余华,苏童等典型性文本为例,来铺展寻根小说中的民俗特色,揭开寻根小说的信仰习俗、巫傩习俗,鬼异文化等民俗学植被,肯定其在物质化时代对精神厚度和人文底色的守望。  相似文献   

2.
继所谓“伤痕文学”之后,新时期文坛接着涌起了一股“回归”创作潮流。这股潮流以知青“回归文学”始,至“寻根文学”终,在新时期文坛曾激起强劲的振荡。“回归文学”始作俑者的知青作家,大多曾是带着伤痕走上文坛的。作为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他们在上山下乡的特殊境遇...  相似文献   

3.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伍西明 《求索》2010,(11):217-219
中国新时期大部分小说创作,尤其是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就是以探求民族文化象征的集体无意识主体——原型为手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有全盘肯定,有全盘否定,亦有辨证反思。作为一次自觉的文学运动,作家借反思传统文化原型表达了对新时期文化建设乃至国家、民族文化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张学祥 《青年论坛》2014,(1):135-139
"祖先崇拜"是黑人原始宗教的典型仪式。黑人作家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演绎着黑人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的主题,使之成为黑人文学传统的一道亮丽风景。"祖先崇拜"的主题对于美国黑人不仅具有文化寻根的宗族伦理意义,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祖先崇拜"在黑人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是现当代黑人作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转换,从终极追求的高度使之具有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寻根热”源于伟大而开放的时代对文学变革的呼唤,来自青年作家们对文学现状的焦虑,对文学本身乃至民族精神的深层历史反思。同时,寻根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由开放意识带来的对外国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及其表现方法的创造性借鉴——其来源之一便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寻根文学把似乎不真实的东西写得十分逼真,把似乎不太可能的东西写得完全可能,从而把怵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正是拉美魔幻主义作家的常用手法。  相似文献   

7.
席忍学 《求索》2011,(9):184-18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具有探索色彩的文学流派,文学创作理论和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以生活体验论为理论指导,那么,具有探索性的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流派则以生命体验论为创作指导思想。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情形。他在总结《白鹿原》的创作经验时,形成了生命体验论创作观。以生命意识观照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前提,以民族国家叙事为背景的个人叙事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关键,从文化心理结构视角塑造人物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正>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宗族发展的史书,是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家乘的统称,记载的关于家族起源、形成、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是寻根认祖最为可靠的文献依据。随着两岸民间往来的日益密切,"姓氏源流"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越来越多的两岸民众通过谱牒寻根觅亲。座落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作为大陆唯一以反映福建与台  相似文献   

9.
张志斌 《求索》2010,(10):202-204
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主要显现于《诗经·国风》与汉魏六朝尤其是两汉乐府之中。"寄居"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的主要存在方式。叙事的灵活与逐渐清晰的人物形象则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最为显著的特征。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以其鲜活的文学力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大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进程中的重要一源。  相似文献   

10.
郑婷 《八桂侨刊》2012,(4):72-75
海外华侨华人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怀。不管是“落叶归根”,抑或是“落地生根”,中华文化传统之根越来越深植于海外华侨华人之心;温州籍的海外华裔青年大多是侨二代,主要分布在欧洲,于他们而言,中华文化的“纽带”一直连接着他们和祖籍国,通过2012年暑期温州大学承办的“中国寻根之旅——优秀华裔青年文化营”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华裔青年对于故乡文化态度的调查,了解了该群体的故乡文化态度、认知情况,并就出现的特点结合我们的寻根之旅夏令营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寻根之旅——青年营”活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酒神精神是寻根小说的精神力量“寻根小说”作家以“酒神精神”作为创作的动力,其原因归结起来有二:第一,是西方现代主义审美意识在“寻根小说”作家意识中的加入。西现代主义审美意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打破传统,打破常规,不注重理性思考,主张非理性,注重直观感...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是什么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民间流传的口头作品,在形态上有别于书面创作文学,这无疑是很清楚的。但深入一步来看这个问题,古昔传承下来的传统口头文化,与如今成熟而相对独立的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到底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又表现在哪些地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更好地认识少数民族口头文化的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就以景颇族传统仪式古歌来讲,孤立的一部整理出版的传统仪式古歌作品,同在具体的传统仪式活动中唱叙的古歌,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着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远在景颇  相似文献   

13.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14.
昂族认为,是茶叶创造了日月星辰、大地万物和人类的祖先。茶叶信仰作为该民族的一种民间信仰,以民间法的形式贯穿在其社会生活中,影响和支配着他们的社会治理,在维系社会秩序规范的传统和习俗中,体现出了地方社会治理中法与传统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治理创新的深意。  相似文献   

15.
王建成 《青年论坛》2004,(2):138-141
中国传统文学中正面男主人公大都是“无性化”的英雄。毋庸置疑,传统文学中的男英雄患了“青春期阉割症”。他们清心寡欲,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成为地地道道的“不谈爱情”的性盲。新时期(1979年后)女性主义文学高扬女权旗帜,以决绝的反传统姿态,为争取女性话语,打破男权传统的樊篱,开启了对“英雄”的“性启蒙”。  相似文献   

16.
试析欧美华裔新生代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相当淡薄,甚至不愿做华人;他们渴望融入当地社会,主动"西化"。这种发展态势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其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寻根之旅"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意识,从而完善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17.
战时中国文学的活力在于它在后来者的解读中不断产生着富有挑战性、启迪性的话题。在战时中国文学提供的终极体验、世界性视野、异族形象、民族寻根、生命哲思、开放体系、鲁迅传统、知识者形象、军营小说、中国形象、古典氛围、通俗潮流、乡土情怀、抵抗意识、语言原乡、战时经典等内容中孕育着丰富的文学史信息,足以引起中国文学现代性格局的深层次调整,也促使人们去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可以在一个多大的空间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文学现象。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中国悠久的文学传统,视如敝履,却将西方现代派文学奉若神灵,顶礼膜拜,并竭力效仿。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过时,未来的  相似文献   

19.
民间法是一种相较于国家法意义层面的民间性规范体系,其以民俗、风俗、习惯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民间法在社会历史及实践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首先,中国传统民间法是一种生存经验的文化总结,生于乡土、长于乡土;其次,中国传统民间法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规范体系,契合司法实践,秉具经验理性;最后,中国传统民间法还是一种共同信仰,其以纠纷解决、秩序理性为其最终归宿;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法特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超越时空的,因而处在文学时空中的"题材"难以决定文学的性质.写农村还是写城市,写古代抑或写现代,依我看,只要是文学的,一样可以出伟大的作品.所谓题材决定论,重大题材论,都是上个世纪的古董.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城市文学,以及把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学、乡土文学等等,似乎就失去了理论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城市引导农村"、"农村包围城市"、"缩小城乡差别"等等,莫非在文学创作中也要贯彻这样的战略方针不成?但细想又不尽然.为了便于观察、分析与评论文学创作,依照不同题材而加以分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何况我们的文学史已经有了诸如"抗战文学"、 "知青文学"、 "寻根文学"等等一大堆以题材命名的文学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