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伍西明 《求索》2010,(11):217-219
中国新时期大部分小说创作,尤其是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就是以探求民族文化象征的集体无意识主体——原型为手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有全盘肯定,有全盘否定,亦有辨证反思。作为一次自觉的文学运动,作家借反思传统文化原型表达了对新时期文化建设乃至国家、民族文化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先锋文学浪潮的兴起是时代、社会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先锋小说在对主流现实主义文学的反叛中,不自觉地回归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思维方式、价值态度和小说观念等方面,都无意识地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沟通。先锋小说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4.
战时中国文学的活力在于它在后来者的解读中不断产生着富有挑战性、启迪性的话题。在战时中国文学提供的终极体验、世界性视野、异族形象、民族寻根、生命哲思、开放体系、鲁迅传统、知识者形象、军营小说、中国形象、古典氛围、通俗潮流、乡土情怀、抵抗意识、语言原乡、战时经典等内容中孕育着丰富的文学史信息,足以引起中国文学现代性格局的深层次调整,也促使人们去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可以在一个多大的空间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具有主题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各具独特,而改革小说可谓是最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品种。总的来说,改革小说呈现出三种形态,即80年代前期的“理想型”、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现实型”,90年代后期的“现实+理想型”,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前进历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心转向四个现代化建设,改革文学应运而生。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推出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 ,被视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之后,《开拓…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促成思潮起落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点是内在的、重要的:中国文学在用自己的探索,为中国人寻找新的文化支点。本文从这一角度先后描述了社会批判、人道主义、寻根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逃离后现代的文学探索等从70年代至90年代的一第列思潮。展示了中国又学界在新时期为中华文华重构所作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7.
席忍学 《求索》2011,(9):184-18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具有探索色彩的文学流派,文学创作理论和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以生活体验论为理论指导,那么,具有探索性的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流派则以生命体验论为创作指导思想。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情形。他在总结《白鹿原》的创作经验时,形成了生命体验论创作观。以生命意识观照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前提,以民族国家叙事为背景的个人叙事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关键,从文化心理结构视角塑造人物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从伤痕、反思文学侧重关注一定时代政治环境中的人,到寻根文学、先锋思潮在超越时代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对于人的价值、命运的探索,90年代以来文学表现出了从生存本身出发,注重人的感性生命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历次文学思潮表现"人"的立足点的不同显示了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冯果 《求索》2010,(12):209-211
上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作品虽然大多写的是传统民间故事,但是这些知青作家却并不是真正来自民间,他们笔下对民间传统的寻根,想象多于实际,主观多于客观。正是因为寻根文学这一看似民族化的故事样式,其实是以西方现代的感知方式关照过去,引得以陈凯歌、张艺谋为首的第五代电影人,把目光聚焦在寻根文学上,他们以此改编创作了一大批寻根电影。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占据着最显赫的地位。无论是艺术质量,还是读者数量 ,或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小说都雄踞各文学体裁之首。小说成就的巨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至于文学研究中人们常以小说创作和批评指陈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然而,从80年代后 期开始,文学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90年代,文学进一步由社会文化的中心位置向边缘滑落 。当代小说既不能与流行时尚、通俗文化相抗衡,吸引年青的读者群落;又不断失去中老年 读者,显得像个迟暮美人。世纪之交,更有著名小说史家陈平原先生发表观点,认为在未来 的世纪中,小说在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小说的基因缺陷与当下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代小说是由现代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为了促进社会文化变革而共同呼吁和建构起来的文体。自诞生以来,其就作为文化武器,积极参与到救亡图存、建构民族国家历史运动之中。随着时势移易,政治精英已经不需要从文学宝库中寻求用于安邦定国的工具,文学在政治生活中日益边缘化。与此同时,作为精英文化组成部分的现代小说,从它诞生起就一直严重脱离民间社会,脱离底层人群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21世纪的现代小说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干脆更加精英化,走小众化之路,从西方现代小说和现代文学、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滋补现代小说的精神缺陷。  相似文献   

12.
酒神精神是寻根小说的精神力量“寻根小说”作家以“酒神精神”作为创作的动力,其原因归结起来有二:第一,是西方现代主义审美意识在“寻根小说”作家意识中的加入。西现代主义审美意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打破传统,打破常规,不注重理性思考,主张非理性,注重直观感...  相似文献   

13.
在50—70年代的藏族小说中,民间谚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存在,作为藏族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它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色彩,农牧文化特色、道德训诫意识、佛教文化色彩。民间谚语丰富了藏族小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凸显了人物性格、增加了小说的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14.
乡村政治与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一直是重要的写作题材。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切入,探讨四五十年代土改小说的复杂性并分析其原因,发掘出这一时期土改小说中的乡村政治芜杂的文学表征,可以加深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陈夫龙  庄爱华 《前沿》2009,(3):166-168
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金庸在殖民地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把崇高作为自己的精神坚守和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探讨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对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文化重建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韦涅.叶罗费耶夫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开山作,同时,它还是探究苏联"回归文学"、"非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的典型案例。当下,学界对该小说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作品意义的动态生成中相遇。在小说研究的前后两个时期中,两个同名的韦涅奇卡、小说的后现代性、以及作者和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俄罗斯文学艺术的每一个细胞都为这部曾被慢待了的小说添砖加瓦——因为它孕育、催生了一批人,他们确认:"我们都出自彼图什基"。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22)
正"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习俗与传统。无论多远的迁徙,多长的距离,都无法阻断中国人对于"根"的眷恋。由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台湾百姓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劳动党主席吴荣元任团长的中华姓氏文化参访团,应全国台联的邀请,10月9日至18日展开河南寻根谒祖之行。参访团团员共27人,主要为郑、林、侯、  相似文献   

18.
清末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新小说和新女性为重点的文化诉求,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文学中现代女性形象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在性别革命的意义上,不管是民族解放还是个人解放,都有多层面的反映,20世纪女性的问题在清末几乎已经被悉数提出。而清末文化失调的语境,造成现实的女性和想象的女性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李耀华 《政策》2013,(10):71-73
<正>"五月五,过端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向以包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秭归县屈原故里的这一端午习俗,传播了屈原之精神,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文化历史厚重,节日源远流长、民族特色鲜明、习俗特征显著,极具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价值。2009年9月,由我省牵头,联合湖南江苏两省共同申报的"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  相似文献   

20.
张学祥 《青年论坛》2014,(1):135-139
"祖先崇拜"是黑人原始宗教的典型仪式。黑人作家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演绎着黑人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的主题,使之成为黑人文学传统的一道亮丽风景。"祖先崇拜"的主题对于美国黑人不仅具有文化寻根的宗族伦理意义,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祖先崇拜"在黑人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是现当代黑人作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转换,从终极追求的高度使之具有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