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政     
《创造》2010,(6):10-10
国家赔偿法修改明确精神损害赔偿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决定》。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专家称,此次修改呈现五大亮点:承认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多元化,拓宽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完善了国家赔偿程序,提高赔偿标准,明确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特殊侵权责任。过错责任原则不完全适应机动车侵权责任;严格责任原则也并非是合理选择。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应当是过错推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某些规定究竟确立何归责原则并作出相应规定,仍有探讨和修改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廖焕国 《求索》2010,(4):128-130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解释》第6条对安全保障义务进行了规定,《侵权责任法(草案)》第37条对此加以继承和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该草案第37条在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适用范围、适用主体及利益保护范围的界定方面仍存在可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应纳入过错责任范畴,其适用范围和义务主体均应适当扩展、保障的利益范围也应适当界定,以因应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现行《国家赔偿法》存在立法缺陷,《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与《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八条、《国家赔偿法》第二条之间的法律适用存在冲突。应借鉴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归责原则,废止《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统一适用修正后的《国家赔偿法》。  相似文献   

5.
司法损害赔偿,即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赔偿范围应包括直接损害赔偿、间接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把司法活动的间接损害和精神损害纳入司法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我国出于对人权保障的需要,是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赔偿制度的需要,符合《国家赔偿法》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6.
陈思琴 《前沿》2009,(2):133-136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国家对因其侵权行为给公民造成的精神损害承担赔偿的责任。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没有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通过比较研究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社会现行的立法和实践状况,提出在我国《国家赔偿法》中应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为该制度的建构提供相应的立法建议和条文设计。  相似文献   

7.
《反垄断法》的实施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迈出的重要步伐。但《反垄断法》对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过于原则化,亟待补充完善。从《反垄断法》第50条入手,对损害赔偿责任的四方面要素进行探究,同时比较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特色,在反垄断法宗旨的指导下对反垄断法损害赔偿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增加企业直接责任人的连带责任;实行双倍损害赔偿制度;确立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相结合的归责原则;否认间接购买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8.
《国家赔偿法》开辟了国家救济的新途径,对国家行政机关违法行使权力设置了有效制约机制。本文对审判实践中涉及《国家赔偿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着重阐述了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原则、范围及确认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相关规定的文字表述亦不一致,以致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为统一司法,应以《物权法》、《国家赔偿法》、《房屋登记办法》等相关规定为参照,运用体系解释的方法确立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是有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规定,在实 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基础上,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先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 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采用的归责原则为过 错责任原则;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采用严格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1,(9):95-96
杨磊在《法学》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首次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这次修订有力地回应了司法实践的现实要求,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是此次修订并未尽善尽美,具体到精神损害赔偿领域,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赔偿范围过窄,二是立法笼统、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12.
罗蔚 《公民导刊》2008,(4):37-38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中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相似文献   

13.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开始施行。本刊记者就人们关心的有关问题,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解释》的起草人之一陈现杰博士。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立法中早有体现说到《解释》的法律渊源,陈现杰法官说,首先应该说明的是,制定《解释》的依据是《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第120条是《解释》的法律渊源。《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这…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对国家侵权行为中职务侵权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作出的规定。而国家赔偿法正是以宪法和民法通则为依据制定的。  相似文献   

15.
吴琼 《传承》2011,(27):86-87
2010年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对旧法中的过错责任原则作了修改,引入了结果责任归责原则,具有多处亮点。但也存在着对(狭义的)刑事赔偿程序的归责原则和追偿程序的归责原则依旧没有作出区分,结果责任归责原则尚缺进一步的可操作性的规定等不足。应当将国家赔偿法中刑事司法赔偿程序分为两个程序:赔偿程序和追偿程序,对赔偿程序适用结果责任原则,对追偿程序适用结果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6.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是指由于国家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人身权利遭受损害,精神受到创伤。在《国家赔偿法》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趋于完善,更好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个标志。但《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过于笼统,致使在实践运用中出现困惑,因而有必要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再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7.
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司法解释出台后,民事赔偿责任中,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有了较为具体的规定。由于精神赔偿是近年来议论较多的问题,因而这次司法解释的公布实施必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同时《国家赔偿法》的修改,也是最近的热门话题,其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国家赔偿的标准过低、赔偿不全面的问题。因而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很容易使人们更加关注国家是否也应当对精神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三点认识:第一,这一司法解释非常明确地界定了其适用范围:这是一个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8.
刑事冤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继佘祥林、赵作海案之后,随着浙江张氏叔侄案的曝光,刑事冤案的司法赔偿问题再次成为我国舆论及司法关注的焦点。对于刑事冤案,各国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做法,刑事冤案赔偿的性质及归责原则因此也有所区别。本文从张氏叔侄赔偿案出发,结合《国家赔偿法》关于刑事司法赔偿的规定,论述我国刑事司法赔偿的现状和张氏叔侄案的赔偿依据,包括:赔偿范围、归责原则、赔偿标准、赔偿方式和精神损害赔偿等等,提出我国刑事冤案赔偿存在的诸多缺陷,并在借鉴各国刑事司法赔偿制度的基础上,就全面革新我国刑事司法赔偿制度提出一些完善建议,以期更好地切合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切实推进人权保障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被誉为中国民法对人身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但是它的有关规定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由此多年以来,各级审判机关对精神损害赔偿理解不一致,适用法律也不统一,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赔偿金标准和数额都存在很大的差异。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解决了上述的诸多问题,被誉为民法对人身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国家赔偿标准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标准是一个与民事赔偿标准不同的低赔偿标准,在8年的实践中暴露出诸多缺陷。当初确定低标准的认识,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国家赔偿的标准,应当在总体上高于民事赔偿标准,应当坚持完全赔偿原则、充分实现赔偿功能的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议在国家赔偿标准方面进行修改:一是扩大赔偿范围;二是取消最高幅度限制;三是应赔偿全部直接损失和合理的间接损失;四是增加精神损害赔偿;五是增加惩罚性赔偿;六是提高人身损害的赔偿标准;七是财产市值计算要有利于受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