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的"最美事件"温暖了一度让人觉得日渐冷漠的当代中国社会。在"最美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道德底线的守护以及平凡人的道德自觉,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最美事件还给我们以积极的伦理启示:道德教育中有必要建立与完善道德训练的机制;媒体作为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或通道也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尚伟 《时事报告》2012,(10):46-47
近来,道德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贪污腐败、见死不救、抢劫杀人之类的事件屡有发生;另~方面,无私奉献、爱心救助、见义勇为的壮举层出不穷。冷漠与温情、邪恶与善良、卑鄙与高尚,两极之间的鲜明反差,引起人们对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机制已十分系统。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理论研究和道德教育体制也可谓日益完备。然而,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我们的道德教育虽然在理论上体现了历史规律之真、传扬着德性塑造之善、展现出人类追求之美,却难以在实践中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理论阐述过于抽象,理论说教过于空洞,因而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孔子说:“道不远人。”对这句话,人们常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真正的道理都是简单朴素的,不会让人产生如对宏大叙事的敬畏之感而远之;其二,真正的道理都是实在有用的,不会让人产生如对经院玄学的无用之惑而弃之。前者言理论的形式,与西方的“最美的最高深的其实是简单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析理论的本真,同时也是传道授业的大法。先贤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道德理论不能脱离群众的生活实践,只有关注群众在道德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才能引导他们认同和接受先进的道德理论和观念,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黄菊枝 《前沿》2008,(3):114-116
深究我国当代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的某些不相符合的现象,其实这里并非存在不能超越的悖论。只要认清“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性,克服道德宣传中的儒学德性主义假设,健全道德制度,着力培养人们赏善罚恶的心理结构,我们就可以消解这所谓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4,(5):1-1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6.
李春华 《人民论坛》2012,(22):48-49
道德迷局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  相似文献   

7.
杨述刚 《前沿》2010,(7):50-52
某些学者认为,在中西伦理学中,道德理性主义根深蒂固,长期压制着道德情感,阻碍了道德的完善。然而,反观历史,便可发现,虽然许多先贤大哲都曾强调道德理性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否弃道德情感。道德理性不应成为我们的矛头所指。其实,长期遭受压制的应该是道德理性才对。客观说来,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从追求人类道德实践之至善这一基本立场来看,二者之间其实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4,(4):34-34
多年来,苍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道德方面建设,通过不断完善一系列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最美”、发现“最美”,弘扬“最美”,让“最美”的道德力量深入人心。一、“最美”培育机制,唱晌正气歌。一是挖掘典型人物。开展道德模范经常性推荐活动,出台《关于在全县经常性开展道德模范推荐活动的实施方案》,发动各乡镇、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深入挖掘全县范围内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方面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9.
胡勤 《求索》2010,(5):98-99
"道德"是不是一种"资本",学者们对此各执一端;尽管人们对道德是否是一种资本持不同意见,但人们对当前我国的道德现状的担忧及对重新框定道德的冲动却是一致的,这表明了学者们的学术敏感性与强烈的责任意识。论争之于我们的启示是伦理研究在关注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应关注理论的元研究,并尽量避免道德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们在谈论加强德育和道德建设时,不少人提出抵制和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话题:因为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的标准,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主观化、情感选择主观化、情感化,全然由个人所处境况和兴趣爱好所决定:这种道德论对于我们引导青少年和干部群众明辩道德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原则规范,吸收人类历史上有价值的道德资源,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不利的。  相似文献   

11.
无数人在发问,我们的社会道德怎么了? 对社会道德滑坡痛心疾首的人们,立即会将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判例视为众矢之的。的确,经过舆论不断发酵,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彭宇案”带来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12.
道德和法律一样都具有预防犯罪的作用。道德是以道德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仰、传统习惯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具有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加强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作用。因此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能放松 ,要始终坚持道德第一的观点 ,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都把德育放在首位。要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到大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 ,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展 ,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德迷局 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公众最反感哪些失德现象?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扶不起”反映的群体无意识到频繁出现的“最美”现象中人性光辉的绽放,从染色馒头、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到欧兴国老人“活着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的执著坚守,从两岁女童小悦悦两次碾压多名路人从她身边走过却未施援手到拾荒“老太”毫不犹豫地伸手施救,从屡屡发生的道德事件到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十大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道德注定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话题。面对冰火两重天,人们扪心自问,是社会太坏,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善良?是权力太蛮横,还是我们自己太漠然?是企业太强硬,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坚强?不管怎样说,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民众关注和讨论道德问题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充分说明大家对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期待和信心。那么,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到底如何?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现状?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又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力量呢?本刊特别策划推出此专题。  相似文献   

15.
戴茂堂 《求索》2014,(2):64-68
和谐问题的讨论基点在于人,而人总是从三个维面建立和发展各种关系。这三维关系分别是人与人之上的天(中国称天道、西方称上帝)的关系、人与人之下的地(事物)、人与人之中的他(她)的关系。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人与天的关系对和谐提出宗教道德方面的诉求,从人与地的关系对和谐提出生态道德方面的诉求,从人与人的关系对和谐提出人际道德方面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在丰收的金秋时节,举国关注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结出累累硕果,54位全国道德模范以他们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质、感人的事迹、博大的襟怀,感动了全中国,感染了亿万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美的中国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道德表现方式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青年以其2008年在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使人们对他们的整体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其实,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当代中国青年道德的基本状态是比较稳定的,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他们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隐性的或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青年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表现方式,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取决于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道德诉求的程度、道德这一价值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的位次、社会心理和民间舆论对人们道德的行为之动机的评价倾向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迎明 《求索》2007,(8):138-139
从权利的层面看,道德自由是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必然规律从而在道德生活中有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由。权利意义上的道德自由之所以能够确证,主要在于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与道德必然规律之间的不契合,从而导致了人们根据道德理性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交往道德理论系统尚未建立,原有的道德律令在新的经济交往行为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道德目光“无孔不入”的特性又“迫使”人们对新的经济交往行为及其结果进行道德评判。这样,观念的陈旧、标准的紊乱、结论的矛盾、思想的困惑就在所难免。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一方面政策鼓励人们“谋利”,另一方面舆论上又提倡大家“奉献”。表面上看,这确实是“矛盾”的,因而,既有人利用表面的“矛盾”不正当地“谋利”,也有人囿于传统的观念而不敢大胆地“谋”正当的“利”;既有人不知道在…  相似文献   

20.
“最美现象”主要体现于“危急险难”关键时刻的“见义勇为”和平凡岁月长期坚守善良德行的“执着奉献”两种类型。其产生于道德焦虑和价值信仰危机之际,具有拯救道德信仰、提升伦理觉悟和淳化社会风俗的伦理价值。行为主体的平民性、行为发掘的草根性、行为宣传的开放性和行为认同的广泛性是其基本特征。“最美精神”主要体现为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机敏果决的道德智慧和舍我其谁的行善勇气。弘扬“最美精神”,不仅要避免泛化“最美现象”和道德浮夸,而且要引领人们崇敬“英雄”,勇当“好人”,同时还要重视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关爱英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