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公民不服从"是政治和法律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罗尔斯继承了契约论的传统,认为在近乎正义的社会中,满足了某些基本条件的公民不服从能够规避多数裁决规则潜在的危险。德沃金、哈贝马斯等人分别尝试从不同维度论证公民不服从,他们的论证理路不一,实则殊途同归,即公民不服从是对现代民主制度的有益补充。对我国来说,讨论公民不服从有利于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形成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和捍卫法治的公共精神,而且,作为社会稳定安全阀的公民不服从也将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良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政治现代化视域中的公民政治行为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已经难以靠自身的动力发展时,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意义更显关键。政治现代化是公民与政府在互相增权中平衡搏弈的结果,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基本权力建设,形成有效政府来领导政治现代化;同时,也要注重公民力量的对应增长,从而形成对政府的有效调适。而公民力量即是从公民社会中化约而成的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为了自身的利益掌握和运用社会政治资源的能力。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方式和组织程度是其三个重要构成要素。这表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中国公民政治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解释服务型政府的行为限度有一定的缺陷,以公民基本权利为视角的法学方法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贡献。按传统的权利划分法,公民基本权利可分为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这两类权利为服务型政府的行为限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政府对公民的消极权利应尽量尊重,行为以实现社会安定和公共利益为限;对公民的积极权利,应根据社会权利的性质和权利主体类型承担某些"即时实现"的义务,在深度上则以保护"人性尊严"为限。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封闭和不完善的代表体制下,代议机关代表的身份认同往往处于一种混乱或搁置的状态,往往非但不能成为政府和公民之间多向度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反而成为公民质疑、不认同政府的一个政治行为者或政治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说“稳定”     
我们通常所说的稳定,是指社会稳定,即政治稳定。具体地讲,是指没有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政权不发生突发性质变,公民不用非法手段参与政治或夺取权力,政府也不采用暴力或强制手段压制公民的政治行为,以此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显而易见,稳定是一种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的,互动的,协调的默契。  相似文献   

6.
集体行为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在受到某种刺激的情况下而采取的聚众行为。集体行为的产生是利益因素、心理因素、体制因素和偶发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具有主体的群体性、行为的激进性、过程的传染性和影响的强烈性等特点。对集体行为要从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和努力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7.
论政治行为的内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学者的政治行为概念 ,力图对这一概念做出更明确、更完整的界定 ;进而探讨了政治行为与人类生活其他类型行为的区别 ,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政治行为在规范性方面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8.
唐慧玲 《前沿》2014,(19):17-18
任何一国的良性政治运转都离不开公民的服从,公民服从不仅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政治问题。真正的公民服从是公民基于相互承认基础上的自愿服从。承认理论视角下的理想公民服从,应消解主客二元的思维模式,构建"承认的共同体",并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温毅斌 《人权》2003,(5):56-56
对知情权可以有狭义、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说,就是指政府有对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向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公布的义务;公民有及时获得这些信息的权利。从广义上说,就是指行政(政务)公开和透明制度,将政府行政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公民有知悉政府行政行为的权利,包括行政作为的行为和不作为的行为。从理论上说,知情权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10.
中外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核心内涵涉及三个要素:谁参与、参与什么和怎样参与。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特殊语境下,政治参与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影响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共权力部门决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备课卡片     
科目公民公民国民人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如我国宪法规定:“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其范围是以是否具有我国国籍来划分。公民同我国建国初期曾经使用过的“国民”在含意上是相同的。但公民与人民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其范围是以政治标准来划分的。在我国现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领域是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从事政治活动、处理公共事务的场域,而公共领域中公民参与的实现必须要在一定制度环境中运行。公民既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从法律上看,公民就是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从政治上看,公民所拥有的法定权利集中表现为参与公共事务并担任公职的正当资格。公民是公共领域中的参与主体,而要实现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有序参与,不仅需要公民具有公共精神,而且还要为公民参与提供制度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13.
征兵行为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国家机关发布征兵命令、决定征兵的行为;二是具体的国家机关针对特定公民实施征集的行为。前者属于国家行为;后者的法律性质应是一种行政处理,其实质是政府兵役机关依职权主动加予公民的兵役义务。  相似文献   

14.
基层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起点和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层政治参与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农民和工人试图影响基层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一方面,基层政治参与对其他层次的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扩大公民各层次有序政治参与的起点,但另一方面,基层政治参与又是我国政治参与中的薄弱环节,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难点。要从主体、制度、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改善基层政治参与,以夯实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发展的基点上来讲,人们的行为都是利益行为,但这种利益行为都是有边界的.对于具有社会公民身份和共产党员身份的党员来讲,其利益行为具有道德边界、法律边界和政治边界,即共产党员的利益行为必须限定在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和党内规范的边界范围内,以确保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的政治定位与政治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湖湘论坛》2003,16(6):89-91
政治伦理指政治主体 (包括政府、政党、官员、公民等 )在政治活动、政治行为中所信奉和实践的伦理精神 ,具体涉及到政治家伦理、公务员伦理、制度伦理、公民道德等方面。政治伦理的功能在于它可以作用于社会制度的选择和评估 ,提供社会诉求和利益集团的合法性依据 ,树立官员的服务观念 ,并促成公众意识和公民道德的形成。政治伦理并不探讨具体政治主体的动机是否道德的问题 ,而主要考察他们的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所表现出的道德价值。公民社会的政治已经成为了公共事务 ,政治伦理也就成为了一种角色要求。一、政治在公共生活中的“定位”政治…  相似文献   

17.
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也是一种带有好恶的情感乃至反映这种好恶的价值判断。而态度不同于情感,因为情感并不直接与特定的环境、人、物相结合促生特定的行为,但态度确实与政治行为直接相关。态度也不同于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基于相同信仰和价值观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政治态度。但是,政治态度受一定的信仰体系制约。政治态度是对政治体系及其成员、角色、自己位置的心理倾向。它不包含人格中的动机和风格等,但却与人格、认知、行为这三大领域紧密相联,是政治心理学中较为复杂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在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行为取决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要不断地满足公民的权利吁求的。公众对公安机关直接强制行政行为的反感,促使公安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摆正位置,开发和运用多种具有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非强制性的行政方式和服务措施,既达到了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推行治安管理的目的,又为群众所接受。这是公安行政执法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的福利概念是指社会或组织给特定人群提供的生活上的利益和照顾。社会福利则是指政府为提高和改善公民物质、精神生活,通过立法或政策向一定范围内的指定对象提供的资金和服务实惠,具有普惠性特征,是相对稳定的社会措施。惠民措施是政府对实施了被鼓励行为的一定人群给予的奖补措施,属于非制度性保障机制,不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守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迪丽娜 《前沿》2001,(4):59-60
守法通常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社会团体和政治机构均以现行法律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所有的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均不能超越法律所指示的范围。从主体来考察 ,根据其性质可将守法分为公民守法与政府守法。“公民守法”包括了个体公民守法和公民团体守法 ;“政府守法”主要指行政机关守法 ,但在广义上也包括司法机关严格执法以及非制宪程序中的立法机关对宪法和相关既存基本法的遵守。依据主体人数的多少亦可将守法分为“个体守法”与“团体守法”。“个体”包括一种法律体系效力范围内的每一个公民 ;“团体”则包括上述范围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