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与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都体现出明显的社会维度,他们都坚持道德的社会性,并对现代性社会展开道德批判。尽管"社会"成为马克思与麦金太尔把握道德理论时共享的维度,但"社会"在他们那里的地位、内涵、作用等并不相同。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不仅仅是一种背景性的社会实体,更重要的是唯物史观的体现,体现马克思思考道德问题的方法论。与马克思不同,麦金太尔语境中的"社会"只是作为道德背景性存在,而不具备马克思社会观的多重维度和丰富内涵,他的现代性道德批判隐含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以及回归传统的道德乡愁情结。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可见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社会维度背后的终极动力是人的生存问题,最终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从具体、现实的人出发理解社会,同时在社会关系中把握道德的真谛,社会成为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个体本质的形式,马克思道德哲学也由此体现出强烈的生存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的生成可从历史沉淀、理论依据、现实场域、文化基因和意识形态五个维度进行考察。"中国梦"的生成深受历史的纠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贯穿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具体表达,"中国梦"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对人及其生活实践的重视;"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概括和凝炼,回应了中国现实问题;"中国梦"是"梦"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能更大程度地达到"形而下"的物质期盼和"形而上"的理想追求的结合;"中国梦"话语体系的背后,折射着执政态度与执政理念,以期在国际上搭设合作对话的平台,在国内凝聚话语共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作为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利武器是通过《资本论》最终完成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所做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首先是将资本运动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即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中考察,从而使其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这一原则高度决定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历史向度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本展开的一个"完整而又成熟"的最后形态,从而破除了"普遍永恒资本"的历史魔咒,澄明了资本的现实历史运动。由此,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价值意蕴即破除资本运动规律的魔咒,破解"历史之谜",从而为人的现实解放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寻求道路得以最终彰显。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及其与历史维度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他们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但是,"现实的个人"不仅有其历史维度,也有其人本维度.尽管马克思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社会历史,但是"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与其历史维度是密切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是一切中华儿女在现阶段对个体、集体和整体愿景的一种现实追求和理想目标。它不仅是一个全新概念,更是一个理论体系。"中国梦"囊括了整体、集体和个体三个层面的愿景,熔炼了三个层面的梦想,成为一个梦想的集合体。就三者的辩证关系来说,整体梦是目标导向,集体梦是组织保障,个体梦是行动力量。因此,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激发个体的创富热情和行动活力,在合法框架下尊重个体的需求并提供其实现个人愿景的公平机会;其次要顺应社会组织发展的多元化潮流,在市场体制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或民间团体的利益整合和保障功能;最后要坚持"和而不同"的中国精神,凝聚共识和力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追求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梦。  相似文献   

6.
回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历史脉络,把握思想史维度中马克思理解宗教存续问题逻辑基点的变易,才能领悟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所实现的存在论根基革命及内在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涉及从其博士论文到《资本论》的诸多重要文本,按照逻辑基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自我意识批判、人本主义批判、社会存在批判三个阶段。至《资本论》第一卷对拜物教观念的批判深入到对拜物教性质的批判,标志着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实现了意识形态批判与现实社会生活批判双重维度批判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包含两个维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维度和立足现实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社会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哲学维度界定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实现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的范式转换,是马克思思想走向当代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探寻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中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转向。这一转向的出场起始于对“现实的个人”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内涵的社会实践属性的确认,深化于对政治权利与物质生产方面“虚幻-抽象”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指向于对个体与共同体真实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历史性建构。基于对“现实的个人”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考察,马克思在社会历史性原则下探究到了超越抽象思辨路径、单一物质生产路径的现实进路。马克思有关未来文明共同体生成进路的思维转向,不仅深刻变革了洞察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的总体视域,也为准确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时代意蕴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理性。现阶段能否抓住这一历史理性,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理性相结合,统一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法律部门划分的思维进路。按照大陆法系的法律部门划分进路所理解和界定的国际商法是"国际性的商法",国际经济法是"国际性的经济法"。按照美国式法律部门划分进路,国际商法是指"国际商务中的法",国际经济法是指"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法"。在我国,尽管国内法律部门划分采用的是大陆法系的思维进路,但在国际法层面上,尤其是在国际经济法领域,却较多地受到了美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深化《资本论》研究有三个维度:一是深化《资本论》文本研究,在理论体系中准确把握《资本论》的基本观点;二是深化《资本论》续篇研究,沿着马克思的逻辑思路探索"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等三个分册的内容;三是深化《资本论》应用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应用《资本论》的一般规律,发展《资本论》的特殊规律。在三个维度上深化《资本论》研究,可以使《资本论》研究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产"和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谱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在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意识域的考察中,意蕴着"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间深刻的辩证逻辑。意识形态作为从"精神生产"中分野出的衍生体,它即作为一种反映阶级诉求的现实规制力,操纵着"精神生产"的现实嬗变,使"精神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它也作为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理想诉求的重要环节,难以摆脱复归于"精神生产"的逻辑宿命。对马克思"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内在逻辑的深入挖掘,对于在深层学理上完整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现实"概念,有助于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和经验主义的障碍,助推马克思主义走向现实、成为现实。马克思的"现实"概念具有三重意义。在价值论层面,"现实"概念始终依附于人的"类力量"的完成这个价值概念,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在本体论层面,现实指个人的感性活动以及通过这种活动创造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认识论层面,现实是为了具体地认识社会历史总体,在思维的行程中再现的具体的总体。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因此,在马克思那里,现实是关于人、为了人并通过人的感性活动生产和再生产的具体总体的世界。遵照这种理解,理论若要走向现实就必须凸显理论的"人民性",落脚于人的感性活动,聚焦于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资本论》对现实经济建设的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资本论》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走向灭亡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研究《资本论》 ,需要由批判转向建设 ,用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运行理论、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理论等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要追求制度的优越性 ,更要追求生产力的先进性。面对“一球两制”的现实 ,需要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 :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致力于创造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社会主义应具备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梦想。文章具体考察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着重阐明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针对我国现阶段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一、老有所养乃"中国梦"题中应有之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对"中国梦"的阐释。强国梦是世世代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梦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国家富强了,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人民的幸福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理想。从这个角度讲,"以人为本"是中国梦的核心,中国梦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提出是我国近代以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维度。因此,对中国梦的理解不仅应厘清其自身涵义,还应在与美国梦、欧洲梦等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中,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是以现实中的个人作为其理论出发点,来建构其理想信念的。中国梦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性和理想性不仅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钟林  张耀 《理论月刊》2014,(5):38-41
梦想是人们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对未来美好图景的构建和希望。一方面,梦想与现实存在着某种张力状态,主要表现在:梦想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不满,梦想是人指向未来美好的希望,梦想是人的思维对现实的完美建构。另一方面,梦想与现实存在着依存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梦想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现实状况的理解,梦想指导着人们对现实的改造,梦想促动着人的自我实现。劳动是梦想与现实的桥梁,人在现实的劳动中产生梦想,人又在有梦想的劳动中改造现实,劳动更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的动态统一状态。"中国梦"源于我国生产力较高和较快发展的今天,指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而全中国人民的诚实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具有"破中有立"、"以破求立"的理论特征,"破"即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立"即对共产主义理想和唯物史观的建构与阐发,这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是随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社会-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解剖的深入进行而得以展开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深入理解与开掘.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和愿望,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情感共识,非常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我们备受鼓舞和启发。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要让梦想走进现实,需要我们始终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汇于中国梦之中。"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