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廖小芳  农快渊 《传承》2012,(12):26-27,96
"善有善报"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善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积极意义,从道德教育自身发展、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辅助法治、现代家庭关系融洽、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对善的引导的必要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至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至善是道德本体论的探求,是对道德终极价值的形上追问,是西方本体论哲学的缩影。但不论思想家们对至善的理解多么不同,它始终蕴含着人类的"合目的性"和幸福两个因素。至善既包含着最完满的幸福,又是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目的。马克思抛弃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立足唯物史观,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道德善的最高目标,把西方传统本体论"至善"的内涵转换为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揭开了本体论的神秘面纱,使至善原本就含有的对人生理想和幸福追求的一面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政治场域中,民主被优先视为政治的"善"的概念.但是,理论上的民主在运转的效果上具有价值和风险两重效应.尽管如此,民主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因此,我们必须对当下的民主进行检视,以促进民主的持续、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正的实现离不开司法制度本身的善恶评判。司法公正离不开善制。善制的存在是实现我国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善制包括司法制度形式善和司法制度内容善。善制的道德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善制应符合正义;善制应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善制应符合广大民众的是非善恶共识。法官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由于善制在范围、价值诉求和实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法官品性的德性伦理为补充。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评述了弗雷德里克森关于公共行政的精神.弗雷德里克森从“公共”和公共行政中的“公共”人手,阐述了社会公平在新公共行政中的地位,从而使公共行政具有善的基础.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为实现全体公民的利益而维护政体的价值,因而是一种国家层次的更大的善.新公共行政的精神就在于追求实现宪政民主和公民利益的更大的善.本文还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改进,并对我国公共行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冯刚 《人民论坛》2023,(2):89-91
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是新时代好青年躬行践履、追梦圆梦时精神风貌和行为风范的生动刻绘。新时代好青年敢想敢为具有历史传承性、理论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是关涉“想什么”“做什么”问题的魄力气节;新时代好青年善作善成具有多重出场动因和多维内涵要义,是关系“怎么做”“怎么做得好”问题的能力本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新时代好青年应做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格林是英国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先驱。他一反自由主义传统,重新解释了自由的意义,奠定了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基础。人是一种道德的存在物,人最大的自我满足就是道德上的满足,即实现道德善。道德善在本质上是共同善。使共同善成为可能的权利有两大类:私权和公权。而国家的干预是使共同善得以实现的条件。共同善的道德学说是格林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胜利 《新东方》2016,(4):11-15
对格林政治伦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格林政治哲学、自由理论等研究中的附带提及阶段,对格林是不是自由主义者的审视成为争论的焦点。将格林"共善"的概念仅仅看作其论证积极自由的理论逻辑起点的观点是对目的与手段的倒置。共善在格林政治伦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不仅仅共善是权利、自由、国家的逻辑起点,更是权利、自由、国家实现的目标;离开共善,格林思想中的权利、自由、国家皆不复存在;权利、自由、国家在共善的浸泡中才能生存与成长,而格林思想中一切概念的引入恰恰是为了实现共善,这才是格林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邓志平 《桂海论丛》2010,26(4):60-63
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蕴涵三个维度:真、善、美。"真"即科学性,包括规律、真理、方法三个层次;"善"是核心,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和与民共享;"美"是目标,体现的是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真"是基础、"善"是本质、"美"是目的,真、善、美辩证地统一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李贵  韦琳 《传承》2013,(6):134-135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美"和"善",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性,提出"克己复礼",推崇雅乐和"思无邪"的音乐。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美、善、淫三种作品评价的概念,为后世音乐美学评论提供了标准。孔子"淡中"的音乐美学观是以他的"中庸"哲学为理论基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云溪子 《小康》2006,(3):76-76
善,是对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的肯定评价,比“非恶”含义更广,还有吉、美、良、好等意。古往今来,对“善”的阐释、探讨与争论不绝于史,世人公认,善是应提倡与褒扬的美好德行,历朝历代都提倡多行善事。吾一心求善,同情弱者,乐于助人,虽做得不尽如人意,却终生竭力体行。因“追求完美”,总觉得未达高境界,于是常想:善当分高低,何为“上善”?老子《道德经》称“上善若水”。吾搜索枯肠,似悟似迷。水虽普通,却为生命所必需。水虽柔弱,却能淹没任何顽石,包容无数生或非生之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滋润大地,不争高下,更不求回报…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真善美三重价值维度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真"的维度,是指发展应具有合规律性,要把握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善"的维度,是指发展应具有合目的性,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美"的维度,体现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3.
善与恶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明 《思想战线》2001,27(6):29-33
善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客体有利于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属性善就是欲望的满足.所以,孟子日"可欲之谓善."善分为道德善与非道德善.道德善是行为主体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符合道德目的的行为.反之,非道德善则是行为主体对于非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符合个人目的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一般的研究者都认为,康德的至善概念指“最高的善”和“完满的善”,而实际上这一概念还指“共同的善”和“最高的本源的善”,前者指“伦理共同体”,后者指上帝。后两种至善是前两种至善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摩尔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之上,利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根据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对自然主义伦理学和形而上学伦理学的"自然主义的谬误"的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自然主义伦理学与形而上学伦理学根据事实与价值的联系,用"自然事物及性质"以及"形而上学的实在及性质"给"善性质"下定义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从理论上说,摩尔的元伦理学所强调的只是传统伦理学的形式方面,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在社会历史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真正合理的关于"善性质"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论知事善任     
军队干部工作不仅要“知人”还要“知事” ,实现“人事两宜”。“事”是军队干部工作理论中的一个逻辑起点 ,干部工作中许多弊端的根源与对“事”即干部职位缺乏研究有关。为此 ,必须加强对“事”或干部职位的研究 ,明确“事”的系统性 ,把握“事”的动态性 ,注意“事”的特殊性 ,做到知人知事而善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具有特殊性,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精神健全发展。道德发展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教育领域中的教育正义应当包含应得原则。教育本身正义地对待受教育者的道德行动,是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健全发展的需要。道德应得是教育正义鼓励个人付出道德努力的方式;道德应得的界限在于免除以道德为基础而分配外在的教育利益,免除道德不平等。道德应得的只是学校和教师对道德行动内在价值的鼓励和赞赏。  相似文献   

18.
束志明 《群众》2010,(3):65-66
让“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成为徐州干部最鲜明的特质,这是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向全市领导干部推荐《致加西亚的信》和《没有任何借口》两本书时提出的。目前,这句话在全市干部中广为流传,它为徐州的干部培养,为徐州的经济振兴、科学发展、跨越提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历史上,鼓楼区乃徐州第一区,曾为徐州乃至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徐州市区发展重心转移、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教育问题始终如一的作为社会热点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教育的兴衰作为维系整个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一如既往的为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所重视。而如何实现教育的至善、至关、至真。一直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被众多哲理大师所探究.南京师范大学刘云林教授曾从教育伦理价值取向的两个维度。为我们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说“教育伦理价值取向作为社会所设定的教育者行为之‘应然’。必须通过转化为新的‘实然’,即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方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意义。在这里刘教授所论及的不外乎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参与及其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即实现这种‘应然’与‘实然’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无善无恶”与“至善”是阳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阳明学不可忽略的论题。二者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在逻辑上更是关涉的。这在于二者所指向的内容不同,对之言说时所使用的范式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从“心统性情”的视角来看,“无善无恶”一句是对心体的阐发,而“至善者”一句则是对性体的释义,二者相辅相成。从“未发已发”来看,“无善无恶”是心体的未发状态,“至善”则是心体的已发状态。从“体用”的论域而言,“无善无恶”乃是从体上讲,“至善者”一句则是从用上说,后者昭示着前者,即以用显体。阳明从上述范式论述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对理学内涵的丰富,更是对其心学境界的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