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没包括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其中,文化认同建设是根本,稳固的文化认同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时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必须及时同应国家一体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2.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3.
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决定着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国家和国民通过文化认同、政治法律认同和经济福利认同结合起来。经济福利认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依赖内在自觉性及外力推动下而逐渐形成的。唐朝统治者在统一国家框架内,通过宗法血缘、修德、册封、朝贡、文化传播等方式,加强对边疆民族的身份、政治、文化等认同的构建,以此强化其国家认同。以史为鉴,国家认同构建要以主流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为核心内容、以国民身份确认为重要手段、以政权合法性塑造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作为公民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统治权威的认可、接纳与忠诚,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标准普遍很重视,并有着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其中,对公民标准的重视程度高于族群标准,文化自豪感高于政治自豪感.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显示,年级等社会性教育因素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超过性别等先赋性客观因素,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国家自豪感显著下降.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极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白志红  柳青 《思想战线》2012,38(4):38-41
21世纪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受新一轮国际政治、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冲击甚大。面对国际动荡、冲突和不确定因素,正确认识和分析边疆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对于安定边疆和建构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十分重要。多年的田野调查资料证明,大量具有神话性质的历史记忆、国家对边疆的治理和佤族抗英抗日经历,再现了阿佤山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这两大不同层次的认同与民族历史记忆、资源和国家建构过程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政治国家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政治权利的认可和赞同。它是政治制度获得正当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力量,也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条件。其中,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一些港人对地理的、文化的、民族和历史的中国认同问题不大,却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充满了质疑和排斥,"一国两制"在政治国家认同上遭遇到了瓶颈。深入分析和诊断"一国两制"下政治国家认同的病因和机理,并对症下药探讨与建构适合"一国两制"的政治国家认同的实现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独立后甚至在危机后,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建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充分适应乌克兰民族的现状,对俄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采取相对包容的态度,使得乌克兰人在语言政策方面的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二是改变乌克兰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记忆,摒弃苏联意识形态,转向欧洲思维,建立属于乌克兰人自己的战争史,从历史的深处挖掘国家认同的因素。三是通过网络社交群众参与,激发国民的团结和爱国热情,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同时也在网络层面采取"去俄罗斯化"的态度,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网络安全空间。乌克兰在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力求保持政治稳定和潜移默化的特点,保证了政策的平稳执行,但也使得政策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有效性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9.
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异域"空间是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场景.跨境民族因身处"异域"空间,在跨境周边国家的同源民族参照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差异性,差异性是产生认同的情景因素,而主权国家就是差异性的缔造者.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主权国家治理社会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建构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民族冲突是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群体对抗现象。在法律理论上,民族冲突的实质是民族认同与族内忠诚在挑战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在法律权利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受制于公民权利的平等保障水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冲突反映了权利平等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在法律事实上,完善保障公民平等权利的法律机制,避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协调公民权利之间的矛盾,在认同和谐的基础上强化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冲突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建构在对战前国家体制的反省和超越基础之上,基于对战争残酷性质的痛彻反思、对和平国家建设的渴望以及对富足安逸生活的追求,"经济至上主义"风潮下的"纵式社会"基础和"娇宠"心理构造,逐步导致日本国民的国家意识趋向淡薄。现代保守主义者通过对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试图检视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病理所在,旨在探寻增强日本国民国家认同感的可行路径。实际上,造成战后日本国家认同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乃是"对美从属"的外交构造,如何摆脱这一困局,从而谋求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自主性"和"独立性",是主导和界定保守派政治家们思维取向和行动抉择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13.
自国家出现始,就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分类。进入19世纪,随着人类面临主题的不断叠加与更新,国家分类达到了新的高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其问,身份认同与秩序维系就比较典型。其在丰富国家发展史的同时,也提升了国际政治内涵。进入新的时空,尽管国家因主客观因素而分属于不同类别的现实尚未根本改变,但超越身份边界对人类共同体普遍性秩序的建构却转换为时代亮点。当今国际背景下,身份认同的强弱与国家间利益大小的乘积,正在谱写着国际政治既是实力政治,也是价值政治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促成近代日本国民国家的形成,国民意识作为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一环,对稳定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创造有益于推行改革的社会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江户末期到明治中前期的改革与维新中,在义务教育、征兵制、地税改革等国家权力自上而下渗透的政策中,国民意识被强制灌输给乡村民众,取代原有的乡土认同,国家认同得以强化;其引发的不适作为社会问题浮现出来,又自下而上地反作用于改革,带来国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国民意识中的国民主体性得以彰显,丰富了国民意识的内涵。在二者的磨合与互动中,到1889年明治维新结束时,国民意识在近代日本乡村初成。  相似文献   

15.
认同与治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琳琳 《前沿》2012,(3):174-17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宪政制度应当尊重、承认进而凋适殊异族群的文化歧异性和利益殊异性。现代民族国家应当以宪法为核心将族属认同与政治认同相分离建构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认同理念。同时,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配套运作机制为契机,实行理性有效的国家治理,进而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独立之初,哈萨克斯坦面临着北部俄罗斯民族分裂运动的威胁,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对国家持消极抵抗的态度,尚无主流社会意识填补意识形态信仰真空,国内存在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欧亚大陆文明交互影响,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一度弱化。为建构国家认同,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本文分析这些措施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探究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以往的研究有些模糊.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而民族(族群)认同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特性几方面可以论证.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价值方面存在关联性.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方面存在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8.
蒋红 《思想战线》2015,41(1):39
在民族主义浪潮强势复兴的国际大背景下,民族认同问题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与此同时,民族认同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化因素及文化认同构成了民族认同各个层次的前提与基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民族国家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民族认同,尤其离不开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价值观建设,认同教育是基础,在此过程中,政治精英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还应当营造有利于价值观践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0.
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岩 《前沿》2007,(11):28-30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对各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伴随着族际政治的矛盾发展,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出现冲击着各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积极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形成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