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城市化和社区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又推进城市化进程。因而,社区建设既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又是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区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主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被打破,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从深化企业改革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从政府职能转变中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客观上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担。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居住、就业,在流动人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双学双比”与农村城市化上海市妇联马克思曾经说过:“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广大农村走向城市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上海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但是,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抓住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至关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刻内涵,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特点入手,把握武汉城市圈进入发展型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可持续的外向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相结合(复合型)战略模式,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城市“涉农”维护稳定问题逐渐暴露,呈现出多发性、组织性、对抗性、传播性、复杂性的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社会稳定带来极大挑战。解决“涉农”维护稳定问题,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社会民生,激活农村经济模式,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最大程度地减少“涉农”不稳定因素,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城市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孙津 《中国发展》2009,9(2):51-56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深入创制的新时期,其核心问题,是土地生产关系的创制和农民自身的转型。从城乡关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人口的转移来讲,该创制包括两个基本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其一,农村必须实施自己的城市化,而不仅仅是建设小城镇、更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城市的扩张需要;其二,农民必须在这种城市化的同时实现转型,也即农民将作为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主体,使农民本身不再成为“问题”。为此,国家批准新建一大批由农民自己建设的建制城市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低碳经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不仅应当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还应当是低碳导向型的社会,应当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创新制度安排,完善政策框架,将经济社会的低碳化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政府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的建设是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其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转变政府施政理念、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政府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政府转型。本文以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经济主体型政府向公共服务主体型政府转变为前提条件,提出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中政府转型的思路:以大部门制为突破口,建立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等在内的的权力架构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学习与实践》2008,(7):39-43
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武汉市面临重大的历史任务。武汉市要以发展两型产业和培育两型企业为主攻方向,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强大动力,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和谐社会构建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四大保障和支撑,努力实现综合配套改革和科学发展的成功推进。  相似文献   

9.
对“两型”社区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海 《学习与实践》2009,(11):144-148
“两型”社区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型”社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推进“两型”社区建设,要积极推进“四个一”工程,即:在全市社区建设一批“两型”基础设施,倡导一种“两型”生活方式,完善一个“两型”社区服务体系,形成一套“两型”社区长效工作机制。“两型”社呕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需要举全社会之力采取得力措施去实现。  相似文献   

10.
当前,山区农村进入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阶段,解决好农村社会管理问题已成为县域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特建议如下: (一)提高干部素质,深化“五型理念”。服务农村的千部素质高低和能力强弱,决定着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尽快强化素质、深化“四型”理念。  相似文献   

11.
朱坦  冯蕊  汲奕君 《中国发展》2010,10(1):9-12
该文分析了“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基本内涵,论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建设“两型社会”的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两型社会”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白洋 《桂海论丛》2012,28(2):112-116
两型社会和传统生态伦理观存在契合之处:当代人的"和谐"与古人的"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当代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古人的"寡欲节用"相得益彰。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从古人的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两型社会的法律应当是尊重自然、顺应天道的法律;和传统社会的权利本位相左,两型社会法律强调的是不得超越环境极限的义务;在个体生活方式上,两型社会反对穷奢极欲,倡导物尽其用的绿色低碳生活。只有正确对待人天的关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人天和谐。  相似文献   

13.
健全和完善现行的环境资源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当前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环境资源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司法解决机制、私力或社会解决机制的现状和缺陷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环境资源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会保障是城市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制度间的失衡与悖论是城中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和社会关系的有序与和谐的制度性障碍。本文通过制度关联这一理论工具,在总结目前城中村社会保障机制类型的基础上,认为整体联动的、渐进式的、强致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路径符合我国建立城中村社会保障的实际,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提供政策向导。  相似文献   

15.
Yi Zhou 《当代中国》2013,22(81):476-498
Based on first-hand field research dat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Farmers’ City’ in Wenzhou in the early 1980s. It studies the actors,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stitutions, and proposes a ‘state–society interdependence model’. It concludes that the spontaneous, bottom-up urbanization process initiated by farmers as described in the texts was actually the win–win result of an interactive and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rmers and local government. The reasons are: (1) the actors, includ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specialized farmers (zhuanye hu), and the other farmers, collectively owned, controlled, and obtained the resources; (2) in terms of the mobilization-response process, the close patron–client ties between the farmers and local government formed a strong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and (3) in terms of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s, the folk interests and demands were always a reference point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farmers and their government were partners, participants, and practitioners in grassroots institutional reform.  相似文献   

16.
陈清芬 《桂海论丛》2008,24(4):55-58
制度运行伦理作为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制度设计伦理是有所不同的。它本身包含着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基础与和谐社会具有同构性与一致性。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组成方面,和谐社会对制度运行伦理的价值诉求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结构层面——合理、政治层面——民主、经济层面——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转变,城市管理由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制化管理方式不断转变,城市化由单极向多极和谐发展转变。以制度建设探索城市管理法制化路径,以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和依法治国方针寻求对城市的科学管理;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和发展经济为主导的单极城市化,90年代后期至今,和谐发展为主导的多极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社会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正在快速分化,并呈现出多方面特点。正视农村社会观念结构分化的现状,探讨引起这一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有利于我们合理地把握、引导并促进农村社会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9.
田鹏 《长白学刊》2022,(2):127-13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织体系及社会结构维度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完成物理空间整合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依然不同程度延续着传统乡土社会整合机制,使得现代普遍主义价值取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后乡土社会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因此,如何突破制度红利型动力机制及行政主导实践逻辑重塑后乡土社会整合机制,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途径,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当中,灵活就业方式起到了过渡性的关键作用。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中的灵活就业不但有效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结构性不足,而且为自身向城市居民的转化提供了有效的缓冲,提高了其在城市立足的可能性。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文章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发展灵活就业规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