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卢静 《求索》2012,(6):83-85,114
古代《檀弓》的文学阐释主要以评点的方式呈现,自南朝发端,唐宋有所发展,明代出现从文章方面评点《檀弓》的专著和古文选本,在文学阐释方面创获颇丰,至清代达到鼎盛。纵观其历程,特点有三:评点数量逐时而增;宋代以前的评点载体比较单一,至明清一变,或选或评,或兼而有之,蔚为大观;评点内容从零星的概而言之,逐渐微观化、细密化。梳理《檀弓》的文学阐释历程可以彰显经学与文学的相互演进关系。  相似文献   

2.
钟惺是晚明时期竟陵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喜好评点,有<诗归>等多部评点著作.他的评点,标举性情、标示章法和语脉;既承接公安派之精髓,又吸纳传统诗学之精华,具有继往开来之价值.晚明时期涌现出的大量托名钟惺的评点本,反映了钟惺文学评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文与今文之争,史不绝书,毁誉参半。侪辈秉持古文不可废之观点,乃鉴于历代“古文运动”对社会文明进步之贡献也。中国古代“古文运动”,文不绝缕,代有辉光。孔子云:“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虽有蹈袭西周典章制度之志,但亦含法古兴文之意。百家争鸣之战国时代,司马迁和班固,“魏、晋以后,宋、齐、梁、陈迄于隋、唐之际,孔子六艺之遗,不绝于带矣。”(明代茅坤语)顺因时代发展之需,韩、柳崛起于德、宪之间。韩愈尊儒排佛,数触时忌。文学上,反对六朝以来浮华绮靡的骈偶之风,主张“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提倡“文从字顺”,与柳宗元…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辉煌,为世人瞩目。从文体分类研究的角度看,诗、词、小说最盛,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其实,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姑且不说其它,仅以唐宋散文来看,作家作品之多,实在令人惊叹。要对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和研究,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就以大家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为例,近四十年来,围绕“唐宋古文运动”的问题,发表过不少论著,其中又多半集中在韩愈、柳宗元身上。这些研究成果固然应当充分肯定,但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宋散文作一些新的探  相似文献   

5.
王书才  朱子 《前沿》2010,(12):150-152,156
五臣《文选注》是唐代最接近文学评点的文献资料。本文从三个方面,即文章创作主题的揭示、章法句法用字艺术的解说、段落结构的分析,具体论述了五臣注在《文选》评点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小说评点写作从体式上说 ,应属应用文体。小小说评点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小小说评点写作的方法主要有 :比较法、“拨云见日”法、“显影”法、“煽情”法、疏导法等。  相似文献   

7.
《天津政协公报》2012,(2):40-40
<正>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来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起于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李贽选评《坡仙集》的宗旨、评点的考察 ,并将其放在明代苏文选本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坡仙集》宗旨鲜明而不偏颇 ,评点风格独特而不拘泥于技法。李贽选本对以后各苏文选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明代文学思潮的复杂演变。  相似文献   

9.
从“游”看小说评点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从小说评点的外在形式而言,评点是“游”的体现,从评点的内在精神上而言,“游”体现为有限与无限的二重性。概而言之,评点是评点者在有限的精神世界中优游于无限的艺术世界的外在显现。  相似文献   

10.
王凌 《理论月刊》2014,(1):70-73,81
引用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积极修辞格,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最易被感知的"互文"表现之一。文学创作离不开引用,文学批评亦然。通过广泛引用前人相关作品形成丰富的情境参照,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并作出富于人文色彩的个性化阐释,是毛氏父子《三国志演义》评点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是传统文学批评中互文意识的自觉流露,亦展现了国人重视传统记忆的文化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1.
韩愈、柳宗元论文书信在文道关系的阐述上,他们都主张文以明道,但二人所言"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为文之法的诠释上,韩愈大气疏阔,柳宗元细致缜密,正和其文风相对应;在后辈之文的品鉴上,韩、柳都注重人品对文品的影响,他们还运用一些特殊手法来品评文章,韩愈喜用借宾法,柳宗元擅长用喻。  相似文献   

12.
张晓丽 《前沿》2011,(4):169-173
本文通过对现代小说评点较有代表性的贾平凹"知情者""自发者"评点系列,以及吴中杰对鲁迅小说评点概观的展现,总结中国小说评点叙事现代转化的趋势所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心细如发的评点渐渐让位于宏观阐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感性之言渐渐让位于纯粹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生机勃勃的情感点评逐渐让位于现代评点的理性剖析;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的导读者、教授者身份在现代转变为导读者与研究者。  相似文献   

13.
古文运动对中晚唐辞赋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辞赋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均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特点。这些创作特点的形成,与辞赋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相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古文运动之"文以明道"和"不平则鸣"的创作思想,促使了律赋雅正范式的形成和骚体赋的繁荣,古文创作"辨理论事"的特点和散体单行的文体风格,则促使中唐时期的辞赋普遍具有了议论说理和散体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曾国藩可谓声名煊赫。他不但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武功”,成了清朝“中兴”的名臣,而且在文学上,以自己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使桐城派古文有了一个“中兴”气象,从而成为“桐城——湘乡派”的盟主,为咸、同间文人们所归向。作为近代古文的一个重要代表,曾国藩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是应当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拟对曾国藩的古文理论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5.
明代文学以其丰富多采的形式辉耀于文坛,尤以通俗文学的小说、戏曲和民歌显示了蓬勃的生气。而作为传统文学主要形式的诗歌和散文,在经历了汉魏六朝至唐宋一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逐渐衰微而让位于过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说明了明代是文学体裁雅俗交替的时代。作为传统的诗文创作虽然在明代已处于衰弱的阶段,但文人结社树帜之风仍盛,他们在各种流派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开拓和发展。诗文批评的复古论调虽然充塞于文坛,但作为探讨总结前代诗文的创作规律在明代仍是有业绩的。如“格调”、“兴象”、“风神”等…  相似文献   

16.
《才子牡丹亭》是徽州吴震生、程琼夫妇合作完成的评点《牡丹亭》的与众不同之作。全书以程琼的《绣牡丹》为蓝本,仍可视为女性对《牡丹亭》的批评。该评点在女性戏曲评点史上有着重要价值:彰显女性对戏曲的评点能力,是《牡丹亭》评点的标新立异之作;不应仅被视为文人的自娱抒怀之作,而是具有社会目的的戏曲批评,反映了闺阁才媛的精神追求;评点的刊行将女性的戏曲评点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视野,是女性传播思想的手段之一;对《牡丹亭》在女性中的传播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又是一年的年底,该是做总结的时候了,各大杂志,媒体都在做年度总结,年度人物,年度评点,有些评点比较雷同,希望可以在《小康》杂志上看到不一样的评点与文章,比如小康人物、贡献人物之类的。  相似文献   

18.
樊庆彦 《青年论坛》2011,(5):115-119
苏诗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评者在其评点过程中,对苏诗加添注释,考辨文本,指摘失误,帮助读者更易于阅读和理解作品,发挥出了本事批评的功能。而从文本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文献校勘工作,从而也就使得评点具有了文献价值,为我们今天研究苏轼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官员与文化     
中国历史上官员与文化结缘的佳话不少,随手拈来的就有唐宋八大家之类,如柳宗元、韩愈、白居易、王安石等人,且这些人大多为朝廷近臣或地方的知府、县令级官员。他们不仅仅与文人墨客联系紧密,而且自身就是文化风气的开创者、文化创作的实践者和文化传播的倡导者,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甚多。笔者小时候曾有一疑惑:这些人为什么不好好做官却偏偏要去弄什么诗文?有的甚至弃官从文,远离荣华富贵,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向五斗米折腰,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唐代散文与骈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文坛绚丽多彩,百花争艳。除诗歌、传奇、变文、词之外,散文也异常发达。特别到了中唐贞元、元和期间,在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掀起之后,散文更是盛况空前。它的题材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广泛了,举凡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都可以运用散文这种形式。体裁方面,也很丰富多样,择其要者,就有议论文(包括政治论文和哲学论文)、记叙文、传记文、寓言小品、书信、赠序、书序、墓志铭、祭文、山水游记等等。作家作品方面,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兼擅诗文,如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元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越的散文作家。他们的散文作品,数量也蔚然可观,如韩愈的散文现存约三百多篇,柳宗元的散文现存约四百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