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化遗产具有文化、经济、传承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在文化产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仅是自身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结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征,从刑法保护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探讨文化遗产在法律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5,(8)
藏戏是链接社会情感、宗教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了文化的民间性与传承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有所区别的是,“真实性”与“整体性”意味着不能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整体性取决于其民间传承性。因此,法律在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顺位处理上应优先考虑传承性,以确立族群文化认同来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于浩 《中国人大》2011,(5):53-54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这部法律的出台,第一次从法律上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确定了国家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保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方式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标志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历史时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6)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法规体系与管理体制不完善、传承人培养滞后、经费投入少、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完善法律和管理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把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地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校园传承是解决其保护传承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主要依赖于传承主体的实践,而时下的遗产保护却侧重于外部给予,从而造成活态遗产形态的丢失.因而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特别强调"家园生态"的维持与重建,以及地方文化持有者的重要作用.笔者以"畲族小说歌"为倒,试图阐述"家园遗产"理念对于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大力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传统的"通州味"。一是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生态建设和景观建设;二是保护和利用好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固态"通州味";三是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态"通州味"。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在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传承和发展"通州味",对副中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对外形象、加深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3,(2):91-91
周凯、张慧娟在《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破坏、灭失等威胁,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议题和使命。从传播学的视野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国际间进行的是理念的交流和传播,而在国家层面是法律与政策的宣传,在微观层面则是传统技艺的有效传递。目前,与具有先进保护经验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保护理念和措施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在法治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遏制违背保护原则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早,法律和制度均较为健全,分类体系亦独具特色。其保护和传承具体实践与我国相比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即民间组织发挥重要作用和结合教育开展保护传承。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验,对我国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传承和保护先人的智慧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五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其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经历和正在经历四个阶段:自由自发的民间和精英保护与传承阶段、以经济目标为动力的保护与传承阶段、立法保护,并进入政府议题和工作日程阶段、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体系阶段。只有通过第四个阶段的一个长时期的不懈努力并达到:政府主导给力,法制保障完善,经济文化协调;民众自觉意识,全民自觉行动的阶段。这才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想时期。  相似文献   

11.
布朗族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农耕文化、茶文化、纺织文化、建筑工艺、手工工艺、语言文学、民间歌舞艺术、宗教文化、民俗礼仪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等等。在经历了社会发展变革和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后,布朗族的许多文化遗产已经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就目前而言,布朗族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保护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保护,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成为我省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文化教育和传承的交汇点,为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与时代背景高度契合,高校应主动承担起文化建设的职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安高腔"是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剧种,是浙江衢州的地方戏曲,也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西安高腔"为例,对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上既要采用建立原生态保护区的办法,又要采取"生态还原"式的举措,同时还须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与开发利用,使之达到持续传承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乡村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历史人文价值的文化资源,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通过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困境的分析,能够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志鹏 《前沿》2008,(11):89-9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对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的浓缩与传承,它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是维护文化主体和文化主权的重要依据,因此,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杜晓帆 《人民论坛》2023,(9):103-106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亟需建构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彰显文化自信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面对新的问题与机遇,力求在保护理念、管理方式、阐释利用和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构建涵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和中国“文化遗产学”四个方面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7.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不仅重视对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羌族服饰与羌绣是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文化符号,也是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分析了阿坝州羌族聚居地区的羌族服饰与羌绣保护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在保护羌族服饰与羌绣过程中,应加强政府部门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民(家)族传承为主、院校传承、社会传承为辅,原真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并举,才能共同推进羌族服饰和羌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验以及对保护的“完整性”与“活态性”的认识,“体系外的文化与体制外的文化持有者”对于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本真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胡明荣 《楚天主人》2013,(12):33-33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基和灵魂,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弘扬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省首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武汉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虽然只是初具雏形,但却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因此,建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力度,尽快出台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