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承》2015,(6)
各个民族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各项事业才能繁荣发展。在国家认同的视域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国家认同增强了一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维持多民族大家庭的繁荣昌盛。因此,在国家认同视域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丁玲辉 《人权》2011,(3):55-5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加快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不仅关系到西藏的繁荣和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西藏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发展西藏教育事业是西藏振兴的根本大计,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王涛 《西部社会》2002,(6):18-1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分布在西藏、新疆、宁夏等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数的55%以上。在一定意义上,西部地区教育就是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与西部大开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民族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载体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将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价值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相统一,才能增强学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相融合,以此为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二课堂”、网络及宿舍等多元价值载体赋予易于认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分析了影响新疆高校国家认同教育实效性的因素,阐述了国家认同教育的思维向度,从内容、方式方法、渠道载体三个角度,探讨了新疆高校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罗金彪 《前沿》2014,(21):58-59
在新时期,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要求加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而马克思主义是对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及人类的精神世界科学的阐述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传递和发展政治文化,培养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促进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找寻科学有效的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更具有紧迫性和时代性。国家认同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新疆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文化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分裂的前沿,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敌对势力争取的对象。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推行国学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大力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等,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同教育在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及民族团结等方面意义重大,是当今世界主权国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一项重要职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保持国家民族特性,应对日益严重的"西化"危机,新加坡政府在中学道德教育科目"儒家伦理"课程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在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伦理"课程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宁波 《传承》2013,(10):88-89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强堡垒。强化高校党建队伍、完善党员教育机制、创新党组织生活和拓展党建阵地,对西藏高校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青年对中国核心政治制度的认同与否,不仅关系到政治系统能否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本文利用内蒙、西藏和新疆三个民族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民族地区民族青年在政治制度认同方面的现状。研究发现:(1)维、藏、蒙族青年对中国核心政治制度(即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处于较高水平,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青年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2)藏、蒙族青年对政治制度现实价值和合法性更认同,对程序实施的合理性认同相对较低;(3)年级、宗教信仰、政治面貌不同的民族地区民族青年的政治制度认同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3,(5):94-94
贺东航、谢伟民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家认同包括国家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两个方面。回顾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历程,中国国家民族认同有三个阶段:国家认同的发轫、中华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潮、国家认同的新篇章,我国国家认同还不健全性,即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涨与公民认同的滞后。我们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一些制约因素,如意识形态斗争、民族识别、民族优惠政策与威权体制等。努力实现“政治民族”、大众参与和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作为公民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统治权威的认可、接纳与忠诚,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标准普遍很重视,并有着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其中,对公民标准的重视程度高于族群标准,文化自豪感高于政治自豪感.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显示,年级等社会性教育因素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超过性别等先赋性客观因素,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国家自豪感显著下降.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极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1819年是新加坡历史的转折点,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将此开埠为自由贸易港。英殖民政府一开始就鼓励各方移民迁入新加坡,这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华南地区劳工移民。独立建国之前的新加坡,华侨国家认同的偏好更加倾向于中国而非新加坡,移民以“侨居”心态居于此。20世纪50年代是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期,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激烈变化,动摇了新加坡华人认同的根基,产生了转向的迹象。李光耀带领下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致力于树立一个健全的国家意识,使全体国民都认同于新加坡,国民以作为新加坡人为荣,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0,(9):86-86
左高山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全球化在给民族国家带来国家认同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建构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家认同涉及到国民是否确立起对国家的政治忠诚问题。国民对国家的政治忠诚是理解国家认同的关键,确立国民政治忠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建构国家认同。缺乏共同的国家认同和对国家的忠诚,国家安全将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5.
云莉 《前沿》2012,(3):170-173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民族间的摩擦渐多,少数民族意识渐强。少数民族意识的发展超过合理限度会引发各种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来流,如何有效引导民族意识,使民族意识有效统一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为此,应加强理论教育,使各民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与国家统一昌盛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把历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学生参与的互动机制,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把握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舍,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何明智 《前沿》2011,(18):141-143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的归属国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的评价和情感。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壮族人民长期以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心向祖国,是族群集体国家认同的范例。布傣的国家认同意识从汉代开始建立。布傣族群在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方面受到国家的影响力虽然有限,但在面临着国家前途或出于维护国家尊严等重大问题的抉择时,布傣族群仍有自己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