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同时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紧密相关,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课题。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推进农村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由于长期坚持"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模式,城乡发展之间的结构性鸿沟十分明显。最近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新三农问题",亦导源于此。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在推动城市、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就是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  相似文献   

4.
《政协天地》2013,(10):32-32
常委个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发展黄玲新型城镇化不是独立的,而是要在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中发展,在融合、互动、协调中实现。建议:1、坚持统筹城乡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  相似文献   

5.
李英 《人民论坛》2012,(35):82-83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跳出了"以农言农"的圈子,统筹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动和人力互助。西安统筹城乡建设重点城镇将实现"三化"带动"三农",工业化目标为实现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城镇化目标为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化目标为实现土地向规模化集中。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李国正 《湖湘论坛》2020,33(1):24-32
城乡发展失衡以及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由出口、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的转变。研究认为,与以农业为主的“乡土中国”不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城乡中国”,农业发展不但受制于乡村发展环境,而且还要面临城镇化的冲击;乡村凋敝的表征之下是土地、劳动力(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从乡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其根源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壁垒。新时代下,伴随着新户改、土地流转与资本下乡等一系列农村农业改革政策,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逐步消弭,但是由于城镇化质量不高、农业生产要素低收益,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仍旧存在较大障碍。今后应从优化城镇公共服务质量、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等角度,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指的是居住在建制镇、集镇及村庄等地的农民,以中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为依托,以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为基础,以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设施为支撑,以城乡等值公共服务为目标,实现获得与城市居民相似或相同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市民化过程。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实施,我省大大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省城镇  相似文献   

9.
李一 《岭南学刊》2001,(1):72-75
城镇和乡村,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类型,以及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活动类型.就其实质而言,它们其实是两类不同的社会发展界域.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非农转变.科学完整地把握城镇化的内涵,适时有效地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社会良性互动、有效整合与协调发展的关键. 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推动下,乡村社区逐步分化与转型。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城乡一体型农村新社区既保留着一定的传统农村社区特征,又具有现代城市社区的部分功能,是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城乡一体型农村新社区是转变社会中社会力量释放、个体自由发展的新场所,是城乡基层社会的重要链接点,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支撑点。城乡一体型农村新社区在推动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城乡社会融合,优化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由于制度、体制、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城乡一体型农村新社区的功能发挥并不完善,进一步发挥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还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禁锢,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来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投入力度不够,与城镇差异较大,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最终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福林  朱雪华  何巨 《群众》2014,(6):52-53
<正>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全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强调"把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广东民政》2011,(10):11-12
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1.进一步放宽中小城镇人口准入条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4.
白玉  赵晓霞 《重庆行政》2019,20(2):83-85
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已不容忽视,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农村社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等问题凸显。从现实来看,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卷化”趋势已不可避免,城乡差距明显。鉴于此,从体制突破的角度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生式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李德  李丰春 《桂海论丛》2009,25(3):110-114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路径是城镇单位制和农村政社合一的村社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转型,单位制和村社制所覆盖的社会领域开始逐步退缩,继而兴起了以社区为依托的新型社会整合机制,并且各地进行了一些社区制度创新.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要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一系列探索来统筹城乡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出台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指出,继续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户口类型。放开农民进城落户限制,凡是进城农民有稳定居所、稳定就业岗位、稳定经济来源,就可以进城落户(2月22日《东亚经贸新闻》)。  相似文献   

17.
《世纪行》2013,(11):39-4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道路。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相似文献   

18.
许经勇 《湖湘论坛》2010,23(2):100-103
城中村、农民工、小产权房,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不可能被完全破除的情况下,这三者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其正面效应突出表现在,离开了它们,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就不可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不可能如此大规模转移到城市。其负面效应突出表现在,无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这将成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柳思维  熊曦  刘玲 《湖湘论坛》2011,(5):79-83,107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以及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调整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以我国1995~2009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构建城乡市场协调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年度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城乡市场协调与城镇化质量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以及城乡市场协调与城镇化质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在逐步提升,但是城乡市场协调与城镇化质量之间呈现出高度的负相关。在推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过程中,应克服短期重视速度而轻视城镇化建设质量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打破城乡市场壁垒,同步推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城乡市场互动,提高城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0.
岑乾明  宋卫琴 《求索》2010,(9):100-102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的钥匙。分工使生产力进步,私有制产生,从而有了"代表城市"的利益与"代表乡村"的利益的分裂,这致使城乡走向分裂与对立;近现代城市分工的结果——大工业的出现使城市战胜了农村;当代分工的逐渐均衡即分工向农业部门发展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从而又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最终随着分工的消除,城乡对立消失,城乡走向融合。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对城乡统筹有着重大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