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等收入阶层扩大与消费需求增长的社会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完善,明显地形成了高、中、低收入阶层,不同的收入阶层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数量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呈现的特征与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就要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运用改进后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2004-2008年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的各消费项目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等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有递减趋势,而其中的低收入、中低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逐年递增;在消费项目上,城镇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收入弹性最大,对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且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1,呈逐年递增态势。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逻辑看,编制、统计和发布消费价格指数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反映整体经济通货膨胀的程度,而在于反映消费价格变化对居民特别是普通工资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鉴于通货膨胀压力之下生活遭受影响相对最大的是低收入群体,有必要编制反映不同收入群体的分类消费价格指数,以使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叶榕  叶曦立 《群众》2008,(2):35-36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这句话立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所谓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运营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为什么要让更多群体拥有财产性收入,我们要创造哪些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些都是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不合理收入分配:表现、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从调节不合理工资性收入为切入点,依照我国现行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企业职工、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五种行政管理体制,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入手,以建立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岗位工资体系为目标,解决不合理工资性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由于住房是居民的最主要财产,住房性收入是居民的最主要财产性收入,所以住房调节应是财产调节的重要途径,住房收入调节应是收入调节的重要措施;让更多居民拥有自己的房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必要内容。使居民尽量拥有自有住房,需要抑制对住房的投资需求从而控制房价水平,将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改为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建房制度,发展住房合作组织和集资合作建房,解决好非户籍常住人口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丹丹 《人民论坛》2014,(6):232-234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民在对自己所拥有财产进行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文章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状况,从土地、房屋、金融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家庭,千差万别的收入状况,给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核算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工作中收入核定界线不清,随意性大.笔者认为,家庭收入主要分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劳务性收入五种,做好家庭收入核算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讯     
宗河 《中国民政》2009,(9):31-31
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以下简称《办法》),要求规范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办法》明确上海市民政局是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主管部门。《办法》明确了居民家庭收入核对基本原则、经办机构、主要内容和相关程序,规范了政府部门、单位和组织配合开展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的义务。《办法》规定,核对的内容包括核对对象的可支配收入、财产;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财产包括实物财产、货币财产等。《办法》明确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积金管理、工商管理、税务、房屋管理、车辆管理、民政等部门的相应职责。《办法》还就核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保密义务,对工作人员的处分,核对项目的增加,核对工作的细则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0.
谨防财产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放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秋莲 《湖湘论坛》2009,22(1):103-105
新中国由“无产”社会进入“有产”社会是近几年的事,但有产者在整个社会中仍只是极少部分人,至少占半数以上的农民仍被排斥在有产者队伍之外。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财产基础极其薄弱的现实环境中,财产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放大效应很可能被释放出来。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做好"三农"工作,要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应从经营性增收、工资性增收、财产性增收三个维度入手,多措并举,做好挖掘经营性增收潜力、稳定工资性增收势头、释放财产性增收红利三篇文章,确保农民增收内驱动力充足,收入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2.
从2002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一千美元,拥有的财产增多,出现了财产性收入增加迅速和来源结构的较大调整。同时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存在比重偏低,不平等现象严重及居民的投资知识缺乏等问题。国家和社会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财产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杨雁 《人民论坛》2014,(1):253-255
美国政府推行公租房住户收入多样化模式,即吸引中产或资产阶层集体迁入,同低收入阶层长期居住在同一社区,并为社区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社会群体支撑.虽然这一模式由于政府补贴数量有限,投资强度较弱,损害了部分低收入家庭利益,但也较大地改善了公租房居住品质,促进了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及种族融合.  相似文献   

14.
辛其马 《创造》2008,(1):113-115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除了工资,国家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尽管这一论述不是专门针对资本市场发展而言,但在很多专家学者眼中,这一重要的概念之于资本市场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健康理性繁荣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指导意义。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家庭拥有的财产无论是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动产,还是房屋、土地、车辆、收藏品等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均属于“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经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楠  胡建兰 《求索》2008,(12):1-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曲折起伏的阶梯状特征;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现差异扩大的态势,东西间差异最大,中西间差异最小。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促进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对农村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有着一定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第一,重庆国资可以总结成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通过公有财产,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重庆无论是国资补贴微型企业的创办、还是降低民营企业的所得税,都是通过国有资产增值后藏富于民,遵循的是国民共进的思路,在增加财产性收入上,增加公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结构来看,国外的历史经验证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即中等收入阶层占主导地位。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是上等、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小,下中等和低收入阶层比例大,  相似文献   

18.
《松州》2015,(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农牧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积累更多资产,对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赤峰市农牧民财产性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来自房屋、土地、资金方面的收入全面增长,但目前农牧民的财产性收入尚存在总量偏小、发展不平衡、收入渠道狭窄、土地财富效应未能充分显现等问题。一、财产性收入的发展历程所谓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  相似文献   

19.
当前收入分配的复杂矛盾是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农民缺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靠种地过不上富裕的生活。城乡二元结构下,由失地农民引发的群体事件成为最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顶层设计,必须作出从上而下、以难带易的政策安排,要以全局视角,准确把握与农民相关的各种要素,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四期调查数据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显著提高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异质性分析发现,收入不平等对子女是男孩、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低收入及农村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通过提高家庭的教育期望来影响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另外,在控制代答人特征、更换教养方式指标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情况下,结果依旧稳健。研究结论表明,收入不平等增加了家庭对子女未来经济状况的担忧,提高了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对该群体教养方式提供指导和帮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家庭教育投入差异引致的教育不平等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