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惠敏 《新东方》2009,(5):40-42
儒家思想的精髓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儒家的经典人生自古被描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毫无疑问,以“仁”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精华作了探索性的研究。作者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人”,它是被统治阶级要求人与人平等的观念,也是孔子的新人类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据是尧舜之世“原始社会的民主自由”和西周社会“裕国强民的治理形式”。孔子提倡的“礼”是为“仁”服务的,是要“寓仁的教化于礼”。“仁”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要为大众谋幸福”,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施行教育,培养“为仁一以贯之的政治家”。孔子作为教育家是“一代哲人”,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都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作者认为,以往一些儒家正宗学派对孔子思想多所歪曲,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应该重新思考,恢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3.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实质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公共治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协调与整合,即协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整合二者共同的优势资源.统一战线具有沟通协调、凝心聚力的功能.社会统战工作应抓住“大团结大联合”这一主题,充分发挥重要法宝的作用,在公共治理中凸显协调与整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5.
赵宝新  肖立新 《前沿》2012,(21):136-137
孔子的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理想蓝图,以“礼用和贵”为格局构建,以“仁爱孝悌”为人性基础,以“德政教化”为治国方略,以“修己忠恕”为人格根本,以“中庸致和”为方法原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完整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堪称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体现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礼。其法律思想基于仁,实现仁则要靠礼去规范和强制。他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理想和目标,把礼作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仁必须统一,以礼的准则来行仁,以仁的自觉来复礼,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达到完美统一,以此维系孔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在"名实相怨"社会背景下的正名思想体现着浓厚的社会治理和政治伦理主张,无论是孔子的"为政必先正名",还是荀子的"正名",都离不开"明分使群"和"隆礼重法",都不同程度地以社会和谐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名实相怨和正名一般都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转折、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剧烈转型、吏治腐败和荣辱观混乱的社会不和谐时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名与社会和谐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名通过正德促成社会和谐;通过德政保障社会和谐;通过净化社会风气巩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和四个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思想学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文明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提出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与四个组成部分。即孔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以求教于学术界,使得能在对孔子思想再研究再评价方面尽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杨高男 《湖湘论坛》2006,19(3):42-44
天命、德、礼是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的内质,也是孔子确立理想社会与政治的三个理论维度。正是在寻求和“损益”传统政治文化价值资源的过程中,孔子架构起以仁为价值原点、以心性伦理为价值工具和以政治伦理为价值目的的伦理政治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董军  王志红 《理论月刊》2012,(3):130-132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有序发展,需要促进这些协调的稳定的社会整合,尤其是有效的经济-社会整合。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社会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企业与社会的协调与整合,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则是实现经济-社会整合的有效路径与必然选择。因为企业社会责任融制度整合与伦理整合两种方式于一体,强调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兼顾社会目标,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健康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政局稳定、政策稳定、经济稳定、城镇稳定、文化稳定、边疆和边境稳定、国际关系协调稳定是我国社会稳定关涉的基本论城。我国的社会稳定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稳定,是全面、综合的稳定。当前在促进社会稳定的问题上仍有两个瓶颈。从社会稳定指标体系中筛选出若干较为敏感的指标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用以监测社会稳定状态。社会心理像一面凸透镜,会影响个体乃至社会群体的情绪和行为。社会整合程度越高,社会就越稳定。  相似文献   

13.
孔子(前551—前479年)是我国古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政治学说,自汉以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导统治思想,成为中华民族行为的基本准则。他的许多规范性的主张,实际上已成为法律,本文拟对孔子政治学说中的社会法学色彩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 孔子学说思想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这个宗旨是打开研究孔子思想宝库的钥匙,同时也是窥究孔子政治学说中具有社会法学思想色彩的门径。 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学说的目的,是从社会整体出发构筑社会结构和利益组合的模式,以求最终达到整个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使人们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制的政治思想为主,以诗教、乐教为辅。他的美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乐、礼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孔子想以诗教、乐教的美感教育来实现他的“复礼”。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的系统性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系统由人口、自然环境和文化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社会系统有一定的结构,现代礼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系统的运行状态大体划分为良性、恶性和中性三种类型。而社会管理就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运用计划、沟通、协调、控制、指导等手段,使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中的社会思潮辨析与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各类社会思潮关系复杂,且来源和作用各异:在国内,政治思潮占据社会思潮的主体地位,它一面寻求学术思潮作为理论支撑和文化形态,一面以大众思潮为思想来源和社会化成果。在域外,西方社会思潮构成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而其他国外社会思潮的涌入,又引发国内或批判或借鉴的争论之声。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主流意识形态应发挥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以党员和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作为引领主力,提高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建构活力和秩序并存的网络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7.
陈永峰 《人民论坛》2013,(7):196-197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大批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儒者,提倡仁、义、礼、治、信,并以其“德治”、“礼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及法律思想。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在守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批判中借鉴儒家法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坚持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社会公正缺失已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潜在威胁。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支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维护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凡帆 《理论月刊》2010,(7):41-43,141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获得许多社会角色,角色是社会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角色扮演对社会意义重大。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遵从自己的行为规范;在"礼崩乐坏"的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怀疑和不安定、防备和攻守中。为了消除混乱,社会上就会涌现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春秋的孔子和战国的韩非子,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尝试以"社会角色"的视角去重新审读《论语》和《韩非子》,会发现一种新的文本分析思路,发现他们二人的思想的社会学力量。  相似文献   

20.
徐升 《当代广西》2006,(19):46-47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就是其重要贡献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执著向往和追求,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深度智慧和哲学思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