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梳理了中国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五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向纵深发展的三项措施:厘清政府行政职能,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途径;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启动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程序,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位阶。  相似文献   

2.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存在着举报处理制度激活率低、公民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的认知度低、复议和诉讼案件数量过低、非正常复议和诉讼案件过多、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尚未大范围纳入复议和诉讼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完善,完全可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在不修改法律和不调整救济制度的条件下,通过激活举报处理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复议和诉讼救济指引措施,探索完善应对非正常信息公开复议和诉讼的机制,以宣传普及相关案例推动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救济等方式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信息公开"四个字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从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土地类信息公开就可见一斑。政府土地信息公开中存在主动公开问题多、依申请公开困难重重、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相关配套制度缺乏、监督与救济制度薄弱等热点与难点问题,对此,如何完善政府土地信息公开的规范化路径是目前土地信息公开摆脱尴尬处境,迈向法治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话语新闻     
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的例外是建立在政府公开信息为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它从反向界定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确定例外的实质是协调公民知情权与其它重要法益之间的冲突,旨在有效地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运作。例外通常包括国家秘密、行政需要、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特别救济是保障公民合法信息公开申请遭到拒绝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在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公民、法人及其他团体获取行政机关文件等信息的法律规范。日本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主要是日本国会于1999年5月7日通过、5月14日颁布的《关于行政机关拥有的信息公开的法律》(以下简称《行政信息公开法》)。该法分为总则、行政文件的公开、行政复议等4章44条,对行政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申请、争议处理等做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7.
罗文岚 《桂海论丛》2011,27(3):95-99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正式实施三年来,在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监督体制等方面依然存在着阻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的障碍。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化之路:一是必须是在公众参与的现代法治立法模式下,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为立法目的,用法律的确定性和规范性重构我国信息公开的法律体系;二是政府信息公开法律落实的关键,在于加强来自于行政权外部的人大监督、司法监督与民间力量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2007年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案件为227件,占当年政府行政复议总数的67.2%。从5月1日开始,行政机关应当履行的信息公开义务将更为广泛,能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公开。4月30日,在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法制办高级法律专务刘平表示,新修订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其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出这个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息公开视野下的警务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务公开制度创建之初并无来自法律法规方面的压力。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确立后,警务公开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公开工作理念、公开工作机制和救济制度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均对警务公开产生深刻影响。公安机关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明定公开范围,优化公开方式和程序,完善救济途径,并进一步夯实档案管理、教育培训等基础工作,以此来推动警务公开工作。  相似文献   

11.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为原则,重新塑造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环境。而新条例所塑造的制度环境必将会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产生重大影响。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新条例所塑制度环境,对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审理、审判理念和裁判思路做出相应调整,尤其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裁判理由、合法性标准、类型化快速审理、行政与司法双重解纷、原告主体资格、法律责任主体认定、受案范围、主动公开、审查对象、审查重点等问题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复议审理机构、审理人员、审理程序等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行政复议价值的实现。因此从公正角度看应设立统一独立的行政复议机构,确保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多样性和中立性,确立公开透明的行政复议审理程序;从效率角度出发应建立复议简易程序,明确行政复议调解和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3.
张宝泉 《青年论坛》2008,(3):98-102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制度基础。建立和发展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是保护公民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法律虽然没有有关知情权的明文规定,但该项权利的确立有其宪法依据,同时也是履行有关国际条约义务的必要步骤。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应当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深化而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体系,使公民的知情权依法得到切实保护和得以正确行使,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行政公共性的生成渊流与历史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雅勤 《中国行政管理》2012,(6):107-111,99
公共行政的自觉建构需要在公共性的研究和探讨中去获得行动方案,而行政的公共性既是一个理论概念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需要规范性阐释也需要描述性考察。然而,学界关于行政公共性的生成历史尤其是演进逻辑的研究尚显不足,这影响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理解。通过历时性回溯分析,可以看到行政公共性经历了"共同性"形态的萌芽阶段、"形式公共性"的生成阶段和"实质公共性"的萌动阶段。未来行政模式的转换必然意味着形式公共性的式微与实质公共性的彰显,而行政公共性的形式与实质的契合正是以社会转型为历史背景、以民主法治发展为政治平台、以公共利益实现为逻辑主线、以行政主体的价值选择为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听证是体现正义、公开等价值的重要制度,而听证笔录的效力则是听证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我国只是在《行政许可法》中规定了听证笔录的效力,对于听证笔录在行政处罚、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中的法律效力并没有作出相关规定,本文将首先阐述行政听证笔录之概念及其效力,然后进一步论述我国应作出的选择以及如何完善我国听证笔录的效力。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急信息公开是政府的职责,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准确发布、及时传播和适时反馈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上,政府必须紧扣事件动态,抢占话语先机;把握事发状态,掌握传播节奏;坦诚公开表态,满足公众期待;抚平公众心态,引导社会舆论;注重公众情态,赢得人民支持;恢复发布常态,消除各方疑虑。  相似文献   

17.
行政复议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寻求权利救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晚尚处于建设期等原因,我国现阶段的行政复议制度还存在着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笔者主要从行政复议的机关、行政复议的范围、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复议法》第七条规定了行政规范复议制度 ,作为对行政规范复议的首次规定 ,尚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上。只有不断对行政规范进行理论研究 ,找出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 ,才有可能提高我国行政规范复议制度的质量 ,充分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组织在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时存在诸多困境,已有研究多从政府主导角度进行分析,这并不能真正解读相关困境。本研究以B市C区为个案,运用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收集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第一手资料,并提出社会组织运行的制度场域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服务供给中存在的服务目标、服务过程和服务能力等困境已经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实践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这些困境的产生是社会组织运行的制度场域中权力、规则和信息等资源的扩散机制综合影响的结果,涉及到政府、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三类代表主体。因此,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应当通过制度场域中各代表主体协商共治加以优化。通过解决社会组织运行的制度场域中存在的系统性困境,可以有效激发社会组织的理想功能,显著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健康发展,进而对探索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周健 《桂海论丛》2010,26(6):8-12
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责任所在。当前,对广西开展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广西要在坚持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特色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和不足,在开展"六五"普法时,大力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制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