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渭个人本位概念,就是把个人当作看待一切问题和事物的核心和出发点。在西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个人本位概念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理论都以个人本位概念为基础。然而,西方历史上的个人本位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生活需求的变化,个人本位概念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及社会意义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人生哲学在理论基础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西方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中国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理论,强调个人具有至高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提倡个性独立和解放,推崇个人奋斗;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大于个体,认为个人没有个性、人格,个人必须融入整体。整体主义体现为国家本位和家庭本位,即个人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个方面。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李俊兰 《人民论坛》2015,(8):195-197
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基础,而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不断碰撞交融。这种交融表现在:一是礼治与法治的交融,二是科举与选举的交融,三是五权分立,四是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交融,五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如何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鸿军 《长白学刊》2008,(5):155-15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如果用政治哲学的范畴来表述,就是协调好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关系。关于如何协调这种关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坚持个人权利本位,不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侵犯个人权利;另一种是坚持公共利益本位,为了公共利益可以牺牲个人权利。在西方,这两种主张各自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的得失,寻找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优质教育,而教育必须尊重教育本质。优质的国家教育管理,灵魂是遵循教育本质,支撑是按照教育本质确立教育信念,按照教育信念建设教育体制。这就是国家教育管理的一个灵魂、两个支撑。一、本质:一个灵魂与两个支撑关于教育本质,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康德在《论教育学》中明确指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一种存在。也就是说,教育是基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教育是为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产生既是以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介入为参照,又是中国在应对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引起的变局中对传统中国所进行的近代改造的客观结果。本文就此作一探讨。传统天下观中的中国:一种普世的文化从严格的政治学角度言之,传统中国的国家概念不同于西方近代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通过“现实的个人”与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异化劳动的人”的多重比照,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具体化了人的现实性,从而使人与实践的关系得以清晰。由此解构了西方传统哲学以“思”“意识”及“精神”为主体的概念,进而批判了“现实的个人”受到资本奴役的异化生存状态,表征“现实的个人”生成为“自由而全面的人”的价值旨趣,从而为“现实的个人”确立了解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生活世界”概念的诠释来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他在批判由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形成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观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回归事物本身”,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价值,人的生活世界是文化-历史的世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文化,最后提倡回归伦理本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以个人自决权为核心的现行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框架提出了挑战,现行信息法律保护已陷入利益平衡困境、信息决策困境和系统性困境。归根结底,这些困境的出现源于现行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框架采取的静态化个人本位保护理念,它与大数据背景下新兴的场景化社会本位保护理念存在错位。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应当从侧重个人本位转向侧重社会本位,从侧重个人利益导向转向公共利益导向,最终实现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人格利益的充分维护。  相似文献   

10.
西方近代哲学将理性看做是人的本质。人在这种理解下成为超时空的、非历史的和去文化的空洞而抽象的存在。赫尔德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抽象理解是虚构的,无法真正说明现实人性的丰富性与具体性。在反思西方近代人性观的基础上,赫尔德开创了被以赛亚·伯林和查尔斯·泰勒概括为“表现主义”的人性新观念。这种新观念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人实际生存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创造和形成起来的,并因此深深植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和所归属的文化。这种表现主义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赫尔德的语言哲学中,并以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是受西方代议制民主影响,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相嫁接,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又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一个亦中亦西的概念。改良主义的民权话语的涵义主要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与以个人为本位、以调解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为目的的人权相比,改良主义者言说的民权主要以群为基础,以重塑君臣关系为目的;与以解决国家权力合法性问题的民主相比,改良主义者言说的民权则力图将儒家的民本主义与民主相调和。革命主义者所言说的民权同样并非西方意义上的人权,亦非公民权,而是指国民权,人民主权被言说成了"主权在民",即人民作为整体被迅速提升为国家主人,同时人民仍然是需要被政治精英所引导的传统意义上的"民"。  相似文献   

12.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个人本位法变迁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法律本位大体经历了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氏族到个人的三次变迁。其特点是愈益非集团化,也即个人本位化。它是通过个人权利/权力在法律上对各种团体形式的集团权力/权利的挤压、否定和部分替代来实现的,表现为个人本位与集团本位在法的支点上的不停转移。概括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即是梅因所说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从权利法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它无疑也是一场人的解放与人权展开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李桂秋 《岭南学刊》2012,(5):116-120
当今我国官场上存在的潜规则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但是我国表现较突出。究其原因,文化差异是根本。从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来看,主要存在人治与法治、官本位与劳动光荣、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庸和谐与崇尚个性、面子与实惠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官场潜规则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因此,要通过文化的再塑、法治社会建设、制度的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的路径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5.
庞卫国 《湖湘论坛》2005,18(3):16-18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本位观念,完整的价值本位观念应由主体和客体两个核心概念来构成,以此来考察人类社会价值本位观念的变迁过程,揭示出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本位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今全新而深刻的历史内涵,从而构建“集体—能力”为本位的价值观体系,也就是今天要确立的一种价值本位观。  相似文献   

16.
价值本位,是价值观的主体前提和根本基础。改革开放以前,在价值导向上,群体价值观一直是我国倡导和宣扬的中心内容,群体价值本位理所应当地取得了合法性的统治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间往来的日益频繁,个人价值本位日趋彰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确立一种新集体主义价值本位,这是实现个体利益、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在美学的发展史上,现代西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1]海氏美学思想一方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存在领域,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人的二重性问题)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2]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学美学就像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一作为现代西方美学完成形态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近代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18.
一 灵魂观念在一切宗教中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按照近代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超自然的不朽的灵魂观念,就不可能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灵观念,从而也就不会有所谓宗教信仰本身。在很多民族的观念中,生命与灵魂休戚相关,魂即生命,是生命形体的主宰。 纳西族称灵魂为“哦哼”(o he),有时单独用为一词,有时把“哦”、“亨”分开用为二词,都指“灵魂”。如失魂叫“哦亨媲”或“亨媲”。“哦”或“哦亨”也指人或物体的影子,水中的影像等。“灵魂”与“影子”一词二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与“物本”的二律背反及其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与"物本"之间存在着一种悖论。人原本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物只是客体、受体。然而,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物却成为主体、本体,而人却沦为客体、受体,不断出现"物本"打压"人本"的现象。要解答这种悖论,需要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人—实践—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重建"人—实践—物"之间的合理秩序。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则要求我们实现价值观的根本转换,确立以"劳动"为价值本位的对于人的全面关照,确立"劳动—人本"的逻辑而不是"资本"或者"权势"的逻辑,并且贯彻落实"四个尊重"的方针,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快乐劳动"、"自由劳动"。  相似文献   

20.
自由意志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通过探讨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西方自由意志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方自由意志乃是自律。真正的自由意志是建立在它自身之上的,这是一种自我循环,一种无限延伸,正因此它才成为了一条绝对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