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政格言     
《今日浙江》2007,(1):43-43
1.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辱 ——荀子 2.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相似文献   

2.
在上篇《“正其义”与“谋其利”如何一致》一文谈到的那场辩论中,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被另一方提出来的问题难住了,这便是如何按照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回答关于“利”的问题。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的一方振振有词地问:你们口口声声地说正其义不谋其利,那么,你们为社会做了好事以后,有关方面给你们发奖金,你们拿不拿?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不无勉强地答:你们所说的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谋利,一是得利。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谋利,而得利是做好事的结果。为了谋利而去做好事是不对的,这就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相似文献   

3.
“义”和“利”的关系,是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改革开放15年,要求党员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也差不多讲了15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认为共产党员在党性修养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仍是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义、利及其关系问题,是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在我国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精华,倡导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既受“利”即物质利益所支配。又受“义”即道义、理想、信念等所驱动,分别成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义”与“利”虽分属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对义、利及其关系的主张虽有差别,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贵义重利”、“见利思义”和“取利于义”的义利统一观。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在传统文化中“信”与“义”紧密结合。“信”随“义”走,“义”与“利”相分离,并与“利”相对立。当市场经济及其基本范畴——“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的时候,人们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承认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把赚钱赢利认作合理合法。然而,在商品交换中,为了实现交换价值,必然形成一股强烈的经济冲动。这种冲动,就极有可能引导人们形成利益追求是合理的、可以取代甚至践  相似文献   

6.
孔子之“义”作为一种道德行为准则,试图解决日常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利益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正确理解孔子之“义”的深刻含义,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给予现代诠释,对于我们正确处理道与义、利与义的辩证关系,实现“信义”与“权义”、知“义”与行“义”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张先义李道湘先秦儒学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承传。有人称为原始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主要经典即孔子整理的“六经”。孔子死后,儒分八派,其中最有地位和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学说。【孟子及其学说】孟子...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古代贤哲总结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产物。在这个总结和发掘的过程中,儒家主要代表人物荀子的贡献尤其重大,其思想中所蕴涵的严于律己精神、博爱大众精神、居安思危精神、乐群贵和精神、以义制利精神、以身作则精神和人格独立精神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已提出。在孔子看来,对利的追求符合人的本性。但这种对利的角逐若危及到社会及经济交往的秩序时,就应该用道德规范加以限制。他提出的“义”这个道德规则,是用“义”来约束社会中互动的人们之间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这就是人们在交往中要重义轻利。产生于黄河流域的晋商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把“利以义制”作为自己经商活动的准则,遵从诚信、恪守诺言,成为他们成就和保持事业兴盛的利器。本文试图从比较经济学成本收益的角度对晋商经营活动的这一道德观念作出理论阐释。(一)晋商道德观念成本晋商…  相似文献   

10.
利与义     
利,即利益和好处的意思;义,包括情谊、情义、正义等含意。如“见利思义”与“见利忘义”,这两句古语虽一字之别,在“利”的问题上,却是两种人格、两种道德、两种人生观的  相似文献   

11.
焦俊霞 《求索》2007,(11):174-176
深入全面分析秦代出现的七篇刻石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石刻文对秦始皇“振救黔首”、“考验事实”的歌功颂德的功用之外,而且石刻文还反映出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初建时“皇帝临位,作制明法”的思想领域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石刻文,我们看到荀子“主道利周”思想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陈永峰 《人民论坛》2013,(7):196-197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大批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儒者,提倡仁、义、礼、治、信,并以其“德治”、“礼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及法律思想。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在守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批判中借鉴儒家法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重义轻利,存荣去辱”是中国传统荣辱观的主流,古人是从耻辱方面来阐述荣辱观念的,而羞耻感的产生恰恰是源于对荣誉的追求;“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公为义”都是被古人所称道的,这种荣辱观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义与利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命题,古今中外阐释颇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利”即利己,就是个人利益;“义”即利地,就是他人利益,包括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又与利孰轻孰重,如何取舍,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取向的核。C内容。不同社会  相似文献   

15.
孔子提出的“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言忠信,行笃敬”、“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忠”即为人谋以忠的忠恕观,对我们今天构建企业伦理道德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义利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 ,这个字 ,在卜辞中就有出现。在西周彝器文献中 ,它的意思是“犁” ,殷周之际 ,“利”主要被用作宗教概念取“吉利”之意。一直到春秋中期 ,才赋予“利”以经济含义 ,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学意义的概念 ,用作“财货之利” ,也就是物质 ,即物质利益。它有两个方面的社会内容 :一是指“私利” ,即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新兴势力和私家大夫的个体利益 ;二是指“公家之利”、“利以求民” ,指公利 ,利民。这两个内容 ,在当时主要指前者。义 ,这个字 ,在卜辞和铭文中也已出现。殷周之际 ,义字的本义为“仪” ,也就是“威仪”的“仪”。到春秋时期 ,义字…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青少年的自我精神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于律己、自强不息、以义制利、改革变通、克勤克俭,以及贵“和”等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今青少年的自我精神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即“先义后利”,先公利而后私利,在中国绵延2000余年而不辍,至改革开放以来屡受冲击,以致淡忘,故有社会不谐丛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一点决定了我们在今天必须重塑传统义利观念的价值地位,方有可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文化,一种重义轻利的道德文化。儒家的修齐治平、反省内求,佛徒的六根清静、四大皆空,道家的外物超脱、遁入深山,实质上都是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道德取向。传统的道德,都是把人的自身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看成一种非功利的伦理把握。这种道德实践的非功利化,都偏重人的“义”的承担与履行,把“利”看成与“义”处于一种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是东方管理学思想的基本原理。“三为”原理中,“人为为人”是东方管理思想强调的管理精髓,而“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是其文化基础和保证条件。“人为为人”强调管理者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行为和修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员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其管理精髓充分体现了利与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