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虽然管制刀具的治安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管制刀具本身异常锋利,在社会面上分散广泛.又具有“五个易’’的特点,治安管理形势依然严峻。对管制刀具进行科学有效的治安管理,首先要明确概念、范围和认定标准,系统梳理其管理法律法规,其次应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治安管理处罚法》若干基本问题析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公安机关履行社会治安管理职能的基础性法律。为确保公安机关严格准确地执行法律,本文就该法与有关法律的衔接问题、执法主体问题、收缴、追缴的法律定性问题、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认定及行政拘留处罚的合并执行问题、管制刀具和船舶户牌问题、吊销公安机关颁发的许可证及其相关的问题等作简明扼要的析解,  相似文献   

3.
近日,许多媒体报道北京部分超市实行购买菜刀实名制,引起了坊间的热议。对此,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属实,日常生产、生活类刀具,只有长度和角度都达到公安部认定的管制刀具标准,才需实名购买。如果超市销售的菜刀不符合管制刀具标准,并不需要实名购买(1月30日《北京晚报》)。近年来,随着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实  相似文献   

4.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理解与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律的直接任务和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已发布实施,这是第三部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这部法律有关认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规定,会愈加丰富和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条的规定是认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基本依据:“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一、违反治安…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第2号为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剧毒化学品、放射性物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管制刀具、弩、仿真枪等危险物品生产、制造、销售、购买信息(以下简称危险物品信息)的管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有效防范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信息非法生产、制造、销售、购买危险物品,严厉打击涉及危险物品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6.
治安管理处罚与刑罚存在着协调的基础和适用上衔接的可能。两种处罚的协调首先表现在处罚种类的协调,可增加治安管理处罚单处罚款和刑罚单科罚金的条文;增加侵犯财产权行为和部分妨害社会管理行为的罚款数额;以违法所得数额或违法涉及数额为基准,处以一定比例的罚款;保留行政拘留和拘役,设定适用行政拘留情形与其他处罚任选,缩短行政拘留期限,减弱行政处罚剥夺人身自由权的权力。治安管理处罚中可借鉴刑罚的管制刑设定非监禁处罚,并增设相关法律措施。治安管理处罚程序存在证据规则不规范、案件调查手段适用程序混乱、听证程序名不符实、相关法律措施程序缺乏等问题。两种处罚的适用衔接学理上采选择适用说和合并适用说的集合,适用程序上衔接采刑事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7.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我国治安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是维护社会治安和处理治安案件的法律武器;也是每个公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行为标准。早在1957年10月20日我国就公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随着治安形势的发展和治安管理经验的丰富,1986年9月5日我国制定公布了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94年5月12日  相似文献   

8.
我国仿真枪管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真枪是从治安管理的角度认定的,其危害主要在于酷似真枪易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实施恐吓、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当前我国仿真枪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定过于宽泛,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潜在的仿真枪持有群体隐患严重,各类新型高科技仿真枪不断出现,网络贩售仿真枪查处难度大等。应完善仿真枪管理的法律法规,普及涉枪法律知识;加强仿真枪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管理,从源头上杜绝仿真枪流入民间;加强营业性射击场所的监管,正确引导枪械爱好者。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全国多地发生以“易容”的方式实施盗窃、抢劫、强奸、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案件。目前,在中国对“人皮面具”并不是特许管理,而“人皮面具”被不法分子利用给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正日益凸显。针对目前形势,可以借鉴“管制刀具”的管理模式加强对“人皮面具”的管理,从生产源头、销售渠道、使用管理和立法上加强管控,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笔者从“人皮面具”的国际监管出发,借鉴管制刀具的管理经验,试图从法律的视角对“人皮面具”的管理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0.
公安机关在进行社会治安管理活动中,除了依据《条例》和其它有关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进行警告、罚款和治安拘留处罚外,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采取不同的法律措施.这些法律措施是公安机关对特定行为和特定人所做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它们虽然不是治安处罚的种类,但这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在依法进行治安管理中的职权,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有关当事人必须遵守和执行.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使行业治安管理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执行好身份验证登记制度,是治安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课题。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业治安管理所依据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行政部门条块化管理的沟壑,以及当前警力紧张的压力等,使得治安管理部门在执行特种行业以及某些存在治安风险的行业身份验证登记制度中力不从心。当前应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创新管理方式,以推进制度的执行,扎实做好治安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治安管理工作中,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和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分属两个范畴,在管理范围和制度、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区别。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将两者融为一体,统一管理;有的分为两班人马,分别管理。文章从概念理解、法律解释、历史发展、世界各国现状、社会发展趋势、有利工作等方面对公共娱乐场所有必要纳入特种行业治安管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治安处罚法基本原则对指导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制定、修善和执行具有作用,应当从法律原则的法律属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价值和治安管理行政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出发,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指导公安机关正确执法。  相似文献   

14.
王冰 《人大建设》2010,(8):47-48
在处理工伤案件过程中,工伤认定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工伤保险条例》第16条规定了工伤认定的排除性条件,其中包括"职工因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不得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这里的“违反治安管理”,其外延是否包含无证驾驶等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杜清森 《公安研究》2009,(11):16-20
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治安管理工作的新期待是防控更有效、安全有保障,管理更精确、氛围更和谐,服务更到位、办事更方便。面对群众的新期待,公安机关要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治安管理工作,就必须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治安管理模式转变,从简单的面上管理向注重精确管理的高要求转变,从单纯的维护治安稳定向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层次转变,从一般的服务方便群众向注重改善保障民生的高起点转变;同时,要在服务发展、改善民生上,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上,在强化管理、确保安全上,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上,在增强本领、提高能力上有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6.
治安管理处罚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整个过程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治安管理处罚的目的和要求。查处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无疑应遵循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等等。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相关法律所体现的立法精神,查处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还应当遵循以下特有的基本原则:一、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4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这一…  相似文献   

17.
反垄断法和产业法是数字平台服务互操作性的两种实现路径。然而,现行反垄断制度在认定链接封禁行为的违法性上存在较大困难,只能作为事后的、个案性质的、补救性的规制手段;产业法虽然能实现直接的、事前的和普遍性的有效管制,却可能侵袭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扭曲数字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两种法律路径的互动合作是实现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目标的必然选择。在数字经济领域,应通过产业法在事前确立平台企业的平台设施开放义务,并限制开放的法律形式、实施对象和实施标准,防止实施范围扩大化。同时,健全反垄断法实施规则,积极引入必要设施理论,转变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提升反垄断法律体系对数字经济环境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18.
朱玥 《天津人大》2006,(6):25-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已经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自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既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又是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法律,也是公民约束自身行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19.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实际处罚中应用广泛,但该法没有明确对治安处罚主观方面的要求,这导致公安民警在治安管理处罚实践中对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认定有一定误区。治安管理处罚应当以处罚故意为原则、处罚过失为例外,对既无故意也无过失的行为不得处罚;执法实践应通过补强证据、经验法则、推定、复核嫌疑人陈述和申辩等方法来认定违法行为人主观状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未规定治安处罚的证明标准,加之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标准也不明确,致使公安机关在治安执法中难以正确收集证据对违法事实做出认定,乃至在行政诉讼中屡屡败诉.本文认为,我国的治安处罚应采用"优势证据"标准和"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分层次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