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姚展雄 《传承》2008,(19):38-40
中国佛教翻译经典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者,莫过于《金刚经》。《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在世时与众弟子、长老须菩提等人的对话,由世尊打大弟子阿难记录而成。《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金刚石,在金属中最坚硬,无坚不摧,能破一切法;"般若",梵语,意为"妙智慧"(比智慧还高的层次);"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经"通"径",意为修行成佛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人李审言辑《韩诗证选》,已发明了韩愈诗作与《文选》的关系;经微观比勘可知韩愈赋作等更是深得《文选》收录之"骚"体文的精髓:"《骚》意"和"《骚》体"。韩愈诗赋,化用《选》诗,学习《文选》古文辞藻、文法,扬弃其陈腐的思想言论,互补以现实生活中的活语言和新意,体物写意、抒情言志,唱响诗文之最强音,达到了"复古"(继承)与"惟陈言之务去"(革新)的天然统一。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8)
正傅园慧一句"洪荒之力"使得伊人成了网红,也使得"洪荒"成为热词。中国旧时最为流行的儿童启蒙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里的《千字文》,其第一节乃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的注家曰:"洪,大也;荒,草昧也。扬子云:洪荒之世。言天地开辟之初,其时则草昧也。"民国文书尤其是民国电报文书和快邮代电文书常用"千字文代年"。  相似文献   

4.
《松州》2017,(2)
正应该说,庄子是中国古代最关注个体生命的人生哲学家,而且是最优秀的实践者。他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外物乃至于世界",作出了初级、中级和高级规划,指出了人活着的最高境界——"逍遥"(无待)之境,甚至是"齐物"(无我)之境。《养生主》则是对人"应该怎样活着",作出的人生指导。有人说《养生主》是讲"养生"的。不错,但  相似文献   

5.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喜欢用"比""兴"说诗,曾给《诗经》逐章标注"兴也"、"比也"、"赋也"。朱老夫子很有学问,也有文学眼光。他对"赋、比、兴"的解释,明确简约,毛泽东十分赞同并且引述。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离骚》经他一标注,对我们阅读很有帮助。本文就因他的标注的启发,谈一谈《离骚》的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兴衰进退,无不与用人息息相关。任贤则兴,用佞则衰;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才使用史。 我国最早的人才概念,出自《诗经·小雅》中的"菁菁者我,采育林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诗中用茂盛的生命来比喻茁壮成长的人才,这是我国"人才"(古时"材"才"通用)一词见之与文字的最早记载。其后,中国人才思想随着历史演化而进步,用贤经验随着时代进步而丰富。  相似文献   

7.
杨越 《政策瞭望》2010,(2):56-56
《史记》中有两段记载:"纣始为象箸,箕子(殷纣时的一个大臣)叹曰:‘纣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宋微子世家》)  相似文献   

8.
"孝"的观念形成于中国父系氏族社会。《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按:金文'孝'字上部象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汉语大字典二卷》)。 西周东周以后,以孔孟儒家为首的诸子百家,延伸扩展了孝的内容,使传统孝文化蒙上厚厚的封建尘埃。其中,一些落后的东西理当抛弃。但应当看到,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乃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崇  相似文献   

9.
杨经建 《求索》2015,(1):143-147
曹禺早期曾受存在主义影响并创作了象征剧《雷雨》。《雷雨》的"存在"之"思(诗)"首先呈现为生命"苦闷的象征",作者从"情欲"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梦幻的象征",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其三,作为"悲剧的象征",《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象征性时空秩序体,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正>毛泽东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军事才能有过很高的评价,如指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但他惟独对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一事大不以为然。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毛泽东批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我以  相似文献   

11.
监督者,监察、督促也。据《后汉书》载:"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而鲜过者也"。(《筍彧传》)由此可见,"监督"自古有之,目的很清楚:一为"尊严国命",二为"鲜过",即少犯错误、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5,(1):2
"新常态"成为热词是2014年的一大看点。这个热词迅速跨出国门在全球主流媒体中频频出现。例如"低油价或将成为新常态"(美国《华尔街日报》)、"反腐推进新常态国企成为保险股"(香港《南华早报》)、"大宗商品市场疲软,拉美经济迎来‘新常态’"(美国《纽约时报》)、"亚洲富豪榜上有‘新常态’"(《日本经济新闻》)、"外企要面对中国反垄断‘新常态’"(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改革蹄疾经济求稳,新思维应对新常态"(英国路透社)等等。从以上标题中人们似乎读出了中国经济在全球舆论界的分量,虽然角度各异,观点不一,但一个"新"  相似文献   

13.
刺猬的秘密     
江岸 《小康》2012,(7):109
刺猬型人格的敏感和尖锐自负背后,其实是一种自卑和自我保护。就像《红楼梦》中的妙玉,在卑微和骄傲之间,极力想摆脱卑微处境,处处以打击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不同寻常作家林语堂最讨厌的《红楼梦》人物是妙玉《红楼梦》里大善人一样的李纨也毫不掩饰她对妙玉的厌恶,直接就说"可厌妙玉为人"。读者对于妙玉的态度却是各执两端:爱之者认为她美丽、卓尔不群,活得洁净自我。厌之者  相似文献   

14.
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我国古代南方民族中的百越、干越、僚人、(焚)(音bó)人都有悬棺葬的习俗.其中,知名的有川南的(焚)人悬棺和福建的船形悬棺,规模和存留量以(焚)人悬棺为最. (焚)字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日棘(同(焚))".《吕氏春秋·侍君览》始作"(焚)","(焚)人野人".周朝时,(焚)人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册封为"(焚)侯",在西南建立过"(焚)侯国".《珙县志》载"珙本(焚)地,(焚)人多悬棺".珙县的洛表麻塘坝和苏麻湾是(焚)人悬棺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存上万个棺桩棺孔,存有265口悬棺,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是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悬棺的周边有数百幅岩画,风格奇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牧马、垂钓、舞蹈、球戏、踢键等,构图简练、线条粗犷、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纪实性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形象地再现了(焚)人时代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民风,这里被誉为"天然悬棺葬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自今年六月电视片《河殤》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以来,尤如在一潭平静的春水投进了一块巨石,顿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誉之者有之,贬之者有之;爱之者有之,憎之者亦有之(本刊上期对此已作简要介绍).何以一部六集电视片《河殤》的播放,会引起如此广泛的争论呢?引发一声迄今未止的《河殤》热?这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诚如《河殤》主要撰写者苏晓康所揭示的那样,《河殤》的构思目的在于"呼唤全民族反省意识",在于引发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全面反思.而作为一个拥有十亿多人的泱泱大国的不同文化层次和政治观点的人,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性格,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有着差距很大的感情与感受,因而进行反思的角度也就大不相同.要求所有的观众在《河殤》的内涵方面达到共识,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有一点是《河殤》的欣赏者和反对者、赞扬者和批判者共同肯定的,那就是它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博大而又深邃,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是否能科学而又正确地解决这些重大课题,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前途和改革事业的命运.我们认为,在今天推出《河殤》这样气势不凡,敢于触及种种敏感问题的电视片,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不论是多么激烈、尖锐的论战或争辩,都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河殤》一至六集的标题是《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蔚蓝色》.限于篇幅,我们仅将《忧患》的解说词选发,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6.
<正>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相似文献   

17.
洪云  李瑞勤 《思想战线》2011,37(5):137-138
一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生涯"指的是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孔子指出儒家生涯的意义在"毋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宛》),意为做人的目的,在于使人发展其天赋智慧才能,贡献造福于国家社会人群。儒家认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中共党史极重要的"剧作者""剧中人",一代伟人毛泽东最早力倡和最先"深耕"党史研究。他日昃忘食,亲自编纂了三大"党书"(《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和《毛泽东选集》等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共党史学科的坚实之基。他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实践论》(1937年7月)、《矛盾论》(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相似文献   

19.
《春秋》2017,(6)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部古代典籍。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指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学习《诗经》者之一益。上世纪20年代我国卓越的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秋辉研究《诗经》,十分重视识草木鸟兽之名,他认为借助诗人所托兴之草木鸟兽,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之命意。他曾说:"学《诗》者,必先于鸟兽草  相似文献   

2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为政》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不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言之所以为言也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