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利益冲突和部分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是造成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因素.西方集群行为理论揭示了群体冲突的演化机理.该演化机理显示,群体冲突的发生与内、外群体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围绕群体性事件演化机制中的各发生环节以及相互关系,提出了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处理三方面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有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必然经过这样四个阶段:从引发的原因看,利益冲突、具体的权益受损都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内在原因,而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导致民众长期积聚的怨恨心理、不满情绪爆发出来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从参与的主体来看,分散的个体经过组织动员,形成具备共同行动基础的群体;从行动的过程看,分散的个体行动向集体行动演化,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从行动手段选择来看,参与者或多或少都会首先运用国家制度空间提供的合法性手段,最后才会选取暴力手段。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背后的群体心态及其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群体心态的独特作用和不可低估的影响力.群体心态在时间上的突发性、在情绪上的感染性、在后果上的无法预测性,往往使群体性事件在利益表达上具有合理性外的矛盾性,在反映民意上具有民主意识表达外的情绪偏激性,在维权行为上具有尊重法律外的非理性诉求.群体心态对社会的二重性作用,证明了对其整合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经济体制改革、群体结构的不断分化、个别地方政策存在缺陷和解决问题机制的不够健全,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态势的原因。群体性事件有突发性和可预测性、寻求利益性和行为过激性、多样性和矛盾处置的复杂性等多种表现形式。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加强机制建设,建立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整体联动机制和后续工作机制,提高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金 《长白学刊》2008,(2):37-39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经济体制改革、群体结构的不断分化、个别地方政策存在缺陷和解决问题机制的不够健全,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态势的原因.群体性事件有突发性和可预测性、寻求利益性和行为过激性、多样性和矛盾处置的复杂性等多种表现形式.为妥善处王群体性事件,应加强机制建设,建立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整体联动机制和后续工作机制.提高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7.
集群行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群体性事件的质性讨论,较少关注群体性事件中集群行为的演化规律;由于数据和方法的缺乏,群体性事件深层次特征与成因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见,更鲜有前瞻性的预测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集群行为以及集群行为的新特征大量出现,使得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关注的复杂社会现象,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将社会计算引入集群行为研究,强调从数据收集、理论方法、应用实践三个方面为深入认识和研究集群行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多以具体的利益诉求为目标,但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多理想主义的成份,更容易提出政治诉求并演化为政治性的群体性事件。要辩证认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与理性思维,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防止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薛松 《公安研究》2011,(4):20-22,51
政治参与是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合法主张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则是信息社会中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制度外主张行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规模以及对抗程度都在逐年上升,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政治参与制度的相对缺失必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防范和处置,要拓展公众政治参与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健全...  相似文献   

10.
薛琴 《警察技术》2009,(6):16-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日趋复杂,甚至有时成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加强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文章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分析了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提出了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个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有可能形成正向、理性的社会情绪,也可能形成负向、偏激的社会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极易推动个体事件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为了避免这种演变的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首先,要明确责任,加强对网络社会情绪的监测、分析;其次,要多措并举,促进对网络社会情绪的回应与引导;最后,应当建立个体事件平息后的跟进机制,防范个体事件再次发酵,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群体性事件已经逐渐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我国应从依法治国的角度以及网络力量现实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等角度,明确其成因及其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区别。在防控及疏导方面,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构建法律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方位地对网络群体事件进行有效的防控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疆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及处置工作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首先要找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和“催化剂”,采取七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间,社会结构的变迁直接影响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及其价值取向,造成社会共享价值观的缺失.一方面,社会制度通过社会结构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制度化控制;另一方面,社会群体通过反抗和破坏社会结构(越轨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和改变.发生在某矿务局的群体性事件表明,社会转型的结构因素对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群体性事件反映了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关系,而社会分化的压力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郝其宏 《电子政务》2013,(11):29-35
针对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现实群体性事件交织影响、交互发展的态势,使用比较法辨析两者的共同属性和不同之处,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避免认识模糊和对策混乱。现实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表达、人民内部矛盾等共同属性,在参与主体、引爆方式、动员手段、演化形态、事件后果、处置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其逻辑关系是群体性事件范畴之下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是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追求,化身英雄,捍卫正义的美好愿景,个人愤懑的肆意宣泄,以及回归群体的心理原型是促成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愤懑爆发引发事件,情绪感染产生情绪认同,集体效能权衡群体参与,群体模仿走向行为极化的心理机制。基于群体性事件生发的合理诉求,正义基础,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当立足民意,取信于民;群体矛盾应当逐渐消弭,趋同改善;群体信息应当互通有无,沟通分享。  相似文献   

17.
组织化群体:关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基本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向组织化群体演进是当前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与其他社会结构的相对隔离而形成的共同生活背景是组织化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其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是形成组织化群体的决定性动因;聚众状态下的特定心态是其采取激烈对抗行为的心理基础。要根据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组织化特点研究公安机关的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18.
陈美荣 《公安研究》2013,(5):21-27,66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是群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的极端外在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个体心理虽然各异,但在从众、感染、暗示、模仿及去个性化、责任分散等共同的心理机制作用下,群体心理趋同,并往往以非理性的狂热情绪宣泄和狂暴的冲动行为告终。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抓好六个环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不良心态预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建构社会信任,加强临阵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乘祎 《前沿》2009,(10):161-164
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社会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群体 性事件的频发的社会原因和行为心理,试图减缓和疏浅即将激化和膨胀的群体性矛盾,使群体性事件的诱发机率得以预测和控制,尽可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群体性事件频发,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的群体事件除具有一般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盲从性强、政治性强的特点。对于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要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尤其要从法律的角度去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保障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