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是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追求,化身英雄,捍卫正义的美好愿景,个人愤懑的肆意宣泄,以及回归群体的心理原型是促成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愤懑爆发引发事件,情绪感染产生情绪认同,集体效能权衡群体参与,群体模仿走向行为极化的心理机制。基于群体性事件生发的合理诉求,正义基础,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当立足民意,取信于民;群体矛盾应当逐渐消弭,趋同改善;群体信息应当互通有无,沟通分享。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定的群体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某个范围之中反映了一些群众的共同愿望,共同利益。这一群体极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一致,反应在语言、情感行为之中。剖析这一群体的心理症结,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组织化群体:关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基本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向组织化群体演进是当前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与其他社会结构的相对隔离而形成的共同生活背景是组织化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其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是形成组织化群体的决定性动因;聚众状态下的特定心态是其采取激烈对抗行为的心理基础。要根据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组织化特点研究公安机关的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对群体性事件的深入研究表明,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动因.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和分析群体社会心理,并有针对性的建立疏导和预警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减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尹慧 《前沿》2011,(23):196-198
现在社会各领域都十分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在查阅国内文献的基础上,就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心理机制及网络群体事件的防范治理等几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分析述评。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乘祎 《前沿》2009,(10):161-164
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社会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群体 性事件的频发的社会原因和行为心理,试图减缓和疏浅即将激化和膨胀的群体性矛盾,使群体性事件的诱发机率得以预测和控制,尽可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群体性事件已经逐渐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我国应从依法治国的角度以及网络力量现实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等角度,明确其成因及其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区别。在防控及疏导方面,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构建法律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方位地对网络群体事件进行有效的防控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经济体制改革、群体结构的不断分化、个别地方政策存在缺陷和解决问题机制的不够健全,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态势的原因。群体性事件有突发性和可预测性、寻求利益性和行为过激性、多样性和矛盾处置的复杂性等多种表现形式。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加强机制建设,建立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整体联动机制和后续工作机制,提高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之所以形成,有其客观的事件基础,也有组成群体之个体的心理特性使然.加强和推进社会的心理建设,是预防、抑制以及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社会方略.  相似文献   

11.
李金 《长白学刊》2008,(2):37-39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经济体制改革、群体结构的不断分化、个别地方政策存在缺陷和解决问题机制的不够健全,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态势的原因.群体性事件有突发性和可预测性、寻求利益性和行为过激性、多样性和矛盾处置的复杂性等多种表现形式.为妥善处王群体性事件,应加强机制建设,建立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整体联动机制和后续工作机制.提高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在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的街头政治运动中,青年人是参与其中的主要力量。社会群体性事件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社会心理学机制,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青年人群体之所以成为这些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主力,与当前时代发展背景和青年人群体本身的一些心理特质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利益冲突和部分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是造成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因素.西方集群行为理论揭示了群体冲突的演化机理.该演化机理显示,群体冲突的发生与内、外群体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围绕群体性事件演化机制中的各发生环节以及相互关系,提出了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处理三方面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中开展心理攻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龙  任军 《公安研究》2009,(5):16-19,83
准确分析和把握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是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和保证。从众效应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动力之一;观众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责任扩散效应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升温的罪魁祸首。具体来说,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心理类型有以下几种:行为正义、合理主义心理,法不责众心理,报复社会心理,隔岸观火心理,混水摸鱼心理,自我表现心理,从众心理,追求刺激,好奇心理。根据群体性事件中相关人员各自的行为特点和作用,开展心理攻势时应该将他们分为三类对待,即:核心层次,附和层次,围观层次。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目标指向的不同,可将群体性事件分为"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基于不满宣泄的群体性事件"和"基于价值追求的群体性事件".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向:(一)在实施主体上,从"特定群体"到"不特定多数人";(二)在发生地域上,从"村落乡镇"到"城市社区";(三)在诉求目标上,从"利益表达"到"不满宣泄"; (四)在动力机制上,从"压迫-反应"到"不满-刺激-攻击";(五)在策略技术上,从"依法抗争"到"暴力抗争".  相似文献   

16.
乔建 《公安教育》2009,(12):39-4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利益群体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苗头,“有的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自己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借机宣泄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浙江东阳、四川广安、贵州瓮安、云南孟连等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源于此。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是因社会事件没有满足人们需要而引起的,从众、感染、暗示与模仿、责任分散、去个性化、流言等社会心理机制导致群体性事件规模扩大,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人群聚集、刺激与暗示、情绪感染和情绪爆发几个阶段,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成员可以分为一般成员和骨干成员,不同类型参与者带着不同的心态参与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省“微笑局长”事件为例,根据价值累加的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典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该过程分为:网络边缘信息、网络主要信息、网络信息互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四个阶段。以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共同情绪表达、主次生事件、网络动员与行动和网络管理六个要素,对案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归纳网络群体事件形成的一般机制。  相似文献   

19.
顾建红 《前沿》2010,(1):159-162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而每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又都有着自身的不同成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目前群体性事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社会利益失衡、社会不公平、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衡感、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与民主诉求渠道缺失、社会控制机制弱化、直接诱发因素等六个方面对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试析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和人员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是 :1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 ,权力的不平等导致利益冲突。 2 从经济角度看 ,分配不公导致利益冲突加剧。 3 改革不配套 ,一些措施超出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预期和承受能力。 4 社会控制机制弱化 ,社会整合机制滞后。从阶层的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的人员构成有 :民工 ,以下岗国企职工为主要成分的城市贫农 ,政府官员和教师。对策建议 :理顺经济秩序 ,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从积极的角度看待群体性事件 ,为社会不满情绪提供必要的宣泄渠道 ;畅通合法渠道 ,把矛盾纳入法制化轨道 ;公安机关要讲策略 ,将执法成本降至最低限度 ,并谋求社会援助 ,共同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