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7 毫秒
1.
余海超 《传承》2008,(18):30-31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有着本质的不同。"以人为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生成,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有着本质的不同."以人为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生成,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新的执政治国理念,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新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为认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全党和广大群众一致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然而,在理解以人为本的本质和精髓的时候,理论界却见仁…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下面,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与民主党派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的问题,谈几点认识。一、民主党派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林志向 《新东方》2005,(6):27-3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对我国五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总结,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是我们今后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地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  相似文献   

6.
刘申忠 《传承》2007,(5):52-53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提出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坚持“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本文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和定位,指出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这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思想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视域中展开。从媒介视域考察,把握科学发展观可以从理论媒介、实践媒介和主体媒介层面来认识。在复合视域考察,科学发展观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是科学精神、民主氛围、开放品格和时代主题的复合构建。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认识,必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GDP翻了两番,成就是巨大的。应该说,  相似文献   

10.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和逐步树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政三分制”这一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的付诸实践。行政三分制在彰显其制度创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行政法治契舍的难题,而这则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14.
论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主委员会是城市住房私有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撑.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利益关系复杂,现行法律法规对有关规定的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失当,业主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业主委员会在筹备设立和实际运行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出台<业主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规范业主委员会各项基本制度;并且进一步调整完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的关系,在物权法中明确居民的房屋物权;健全行政程序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5.
所有人抵押是指所有人于自己所有物上存在的抵押权 ,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确立所有人抵押制度可以防止后次序抵押权人获取不当得利 ,保护抵押物所有人的利益 ,有利于所有人进行融资 ,节省交易手续和费用 ,促进商品流通。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所有人抵押 ,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从所有人抵押的思路选择、成立、变动等方面入手对此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论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法条和司法解释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对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虚假诉讼罪是单一行为犯,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也构成虚假诉讼罪。篡改部分民事法律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也属于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成立虚假诉讼罪。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不包括不作为,隐瞒他人已经偿还债务的事实依然进行民事诉讼的,是积极地虚构事实,理应认定为"捏造事实"。若捏造的事实不会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决,不能定性为虚假诉讼罪。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规律观的立论基础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经典科学,其理论内涵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所面临的理论困境日益凸显;传统规律概念的界定,偏重事物的内部联系,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事物的外部联系,使之走向绝对和机械;由此产生了传统规律范畴的先验性、宿命性悖论,并且衍生出人类真理认识上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数据库法律保护的若干争议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信息资料汇集的数据库对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引起了是否应对数据库予以法律保护的严重分歧。关于保护方式也众说纷纭,有版权法保护、邻接权保护、特殊权利保护、专有权保护、不当得利理论等意见,通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最能维持数据库制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是最佳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9.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公开性是该罪认定上的难点,也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其中的相关问题应得到进一步明确。首先,公开性的本质是宣传对象的不特定性,即针对不特定多数的人进行宣传。其次,公开性与社会性存在交集和重叠,同时也各具独立价值。第三,在口头传播的性质认定上,应区分是否为集资人授意及集资人对集资信息的扩散持何种心态。第四,公开性不以虚假宣传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茂名市电白区中学生对传统类毒品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常见的合成类毒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伪装类毒品认知较低;当地学校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频率不高,方法缺乏创新,体系不健全等。对此,应加强对伪装类、液态类毒品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注意创新,应结合青少年规律特点,构建信息传播新平台;学校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