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探索标准化考场条件下的考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光 《前沿》2012,(7):136-139
标准化考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考场管理模式,它的诞生,既是高科技在考试领域的应用,又是考试管理面对疯狂舞弊的一种积极的选择。科考制度建立后,考试成绩和考生的切身利益挂钩了,考场舞弊现象也就产生了,并随着考试与功名利禄的紧密结合而恶性发展。群体作弊、有组织的作弊、利用高科技作弊呈现蔓延的趋势,越来越难以防范。怎样防范考生作弊,尤其是有组织的团体作弊、利用高科技作弊,成为现代考试管理者研究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陈建军  邓璨 《前沿》2013,(2):17-18
随着高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大学生对高科技依赖化趋势越来越强.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自控力较差,加上科技道德教育的缺失,已经影响到高校学风建设.因此,充分利用高科技作用,围绕大学生群体高科技依赖化进行针对性学风建设成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抽样的方法对北京的四所大学的1200名大学生的死亡态度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死亡态度的现状,从中寻找不同特征大学生对死亡态度的认识,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三个建议:在学校普遍深入地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重视宗教文化的影响,发挥国学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磊 《青年探索》2005,(2):50-53
该文以1994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的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的112篇文章为研究对象,综述了近十年以来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研究的现状,并作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表现及特点◎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成因◎大学生作弊应对策略我们从流行于大学校园的关于考试作弊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待考试作弊的心态。诸如“考试不作弊的是傻蛋,作弊被逮住的是笨蛋,作弊逮不住的是精蛋”;“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高智能犯罪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高智能犯罪的类型与特点◎大学生高智能犯罪的原因分析◎大学生高智能犯罪的预防和控制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人们在越来越多地享受高科技给社会带来财富和好处的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高智能犯罪活动也越来越多,令人深思的是大学生高智能犯罪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学生是社会中优秀的群体,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中,那些利用高科技犯罪的大学生更是“高材生”、“拔尖人才”。如此“优秀”的人才不为社会做贡献,而去犯罪,实在令人痛惜!所谓高智能犯罪,是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尖端生物技术或其他…  相似文献   

7.
胡章记 《公安教育》2010,(2):70-73,F0004
考试作弊由来已久,屡禁不止,且手段不断花样翻新,近年来又出现了用高科技手段作弊,政府官员、老师、家长、学生联合作弊等现象,考试作弊已成为教育界的“顽症”,它严重践踏了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影响了学校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妨碍了良好学风、考风和校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第一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和社会现象,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构成主体,成为透视一个国家社会分层以及教育公平程度的重要标尺。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第一代大学生研究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外学者主要结合家庭资本、社会支持、大学入学前后经历、学业和职业成就、期望和激励、自我认知等主题将第一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展开横向的比较研究;而国内将第一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极为匮乏,亟须对国外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式的借鉴和思考。本文基于国内社会现实以及国内外学者围绕第一代大学生开展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讨论,通过文献评述的学术范式,聚焦第一代大学生群体,围绕再生产理论和文化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文化不匹配理论、抗逆力理论及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等多个理论视角,重点揭示第一代大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劣势以及其"成功"背后的逻辑推力,并进一步考察国外已有的针对第一代大学生开展的干预项目。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文化管理大师Geert Hofstede的跨国文化理论与方法,对“文化价值观”概念进行操作化,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文化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即集权主义、绝对主义、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倾向分别与性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学科、生活满意度、年级、宗教信仰和学习成绩等个体社会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郝琴 《世纪行》2012,(6):47-48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零点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引起教育部门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所谓大学生“零点现象”,指大学生在零点时刻仍处于“电脑游戏、上网、卡拉OK、宵夜、阅读、学习、兼职、创业”等非休息状态。根据对武汉地区十所大学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具有“零点现象”的大学生在有效问卷中所占比例为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