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司法     
《人民政坛》2013,(10):5-5
最高检:只有口供无其他证据禁定罪 据新京报9月7日报道,为落实中央政法委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下发《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对严格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办案程序、严格把好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关、坚决依法纠正刑事执法司法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完善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强调,检察人员要始终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互相配合与依法制约并重,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相似文献   

2.
当前,职务犯罪呈现出高发性、隐蔽性、智能化的态势,已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因此,提高职务犯罪侦查能力,有效地惩治职务犯罪成为了当务之急。职务犯罪证据是整个职务犯罪诉讼制度的核心,如何提高收集、固定和运用证据的水平,通过侦查构建完整的证据体系,是职务犯罪侦查机关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3.
冤假错案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证研究表明,冤假错案的发生与传统的以口供等主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证据审查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的核心,应是实现证据审查模式由以主观性证据为中心向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转型,在证据的审查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适用原则,贯彻落实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具体要求,广泛运用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审查方法,从证据制度层面遏制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立法关于证据规定的缺失以及职务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传统的取证方法的落后性是当前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瓶颈所在.尽快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立法是从根源上解决职务犯罪的证据问题的良策.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应注重收集间接证据、再生证据证明或补强原证据以认定职务犯罪.同时,应广泛采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及时获取证据或有效固定证据.  相似文献   

5.
刑讯逼供是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职务犯罪行为,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之一。刑讯逼供难以禁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缺陷。针对刑讯逼供所应采取的对策中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制度的防范。困此必须完善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确认犯罪嫌疑人和刑事被告人的沉默权,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6.
论经济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犯罪证据具有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就目前经济犯罪证据收集中存在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地确定证据收集的目标和总体思路,以便从宏观上明确证据收集的方向。在经济犯罪证据收集的途径和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刑事侦查手段外,还包括司法会计技术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犯罪侦查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的难点问题。取证难作为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经常给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为了更好的解决经济犯罪侦查中的取证难的问题,使侦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经济犯罪侦查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遇到取证难的问题应该通过对经济犯罪本身以及经济犯罪中证据的特点出发。加强队伍建设、掌握经济犯罪规律、加强宣传教育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协作是解决经济犯罪侦查取证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犯罪现场勘查是侦查活动的起点,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起诉、审判等程序的进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犯罪现场勘查的工作比较粗糙,许多冤假错案的产生都与草率地现场勘查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此外,现场勘查中所采集到的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据能力等问题也有待立法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现在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检察制度监督的程度比较低,这样就导致公安机关自行办案成为常规现象。办案时没有任何监督,冤假错案肯定会频繁发生。从民事角度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民事案件当中举证责任的分摊和分配不科学;一审证据到二审不能增加,除非有新证据;目前审判作风简单粗暴,应当加强陪审员制度;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应该考虑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范围以及适用模式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核心内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范围从总体上可以包括非法言词证据和非法实物证据以及通过非法证据所获得证据,即"毒树之果"。《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从防止冤假错案发生的角度规定了对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及其操作程序,没有规定对实物证据的排除,也没有提及"毒树之果"。非法证据排除规的宗旨并不是为了防止司法误判,而是为了抑制官员滥用权力侵犯人权。作为一项程序性制裁手段和一种权利救济手段,为达到抑制警察非法滥用职权的行为和保护民众不受非法侵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范围不能仅仅限于非法言词证据。  相似文献   

11.
孙峰  曹威 《公安学刊》2014,(4):65-69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包括非法证据的种类及排除程序、控方承担证明其提出的证据合法的举证责任、对于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不同的排除标准等内容。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刑事犯罪,在侦查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证据的特点也是特殊的。在职务犯罪侦查取证过程中,存在推崇口供主义,刑讯逼供屡屡发生,相当大程度上依靠言词证据定案、违反法定程序获取证据等现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必然会影响到职务犯罪的侦查,在短期和长期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必然促使职务犯罪侦查部门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措施应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实现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更有效地打击。  相似文献   

12.
锚定效应是职务犯罪侦查中客观存在的认知偏差,具有普遍性、顽强性与活跃性,其负面效应可能导致冤假错案。当前,应将语意启动范式锚定效应、基本锚定效应与内生源锚定效应作为重点,整合选择通达与不充分调整,探索建立符合职务犯罪侦查规律的模式,深入把握职务犯罪侦查中锚定效应的形成机制。要抓住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机遇,结合锚定效应的作用机制,加快优化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模式;充分发挥评估干预机能,探索建立健全职务犯罪侦查循证的决策机制;加强相关性分析,促进职务犯罪侦防一体化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高爽 《公安学刊》2004,(5):32-3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济犯罪的大量增加、世贸规则的要求、现代执法理念的确立、经济体制的更加开放等,都给经济犯罪的侦查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由于经济犯罪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等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和检察机关侦查的职务犯罪的特点,在侦查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法律,对经济犯罪起决定作用的书证的收集运用应注意哪些问题,成为摆在经侦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同时,对于一些轻微的经济犯罪,经侦人员还应注重运用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以适应"轻轻重重"的国际刑事政策潮流.  相似文献   

14.
法政录     
《民主与法制》2013,(25):3-3
中央政法委出台防冤假错案指导意见 中央政法委近期出台的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要求,不能凶舆论炒作、“限时破案”等压力作出违法裁决;建立健全合议庭、独任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权责一致的办案责任制,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冤假错案标准、纠错启动主体和程序;依法严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隐匿伪造证据等行为,不能片面追求破案率、定罪率等指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乌鲁木齐铁路局经济犯罪案件频发。两级铁路法院近三年来共审理铁路职务犯罪案件34件(不含被告人所在单位已从铁路剥离的铁通公司、医院、学校等案件),占案件总数的6.55%。铁路职务犯罪案件数量  相似文献   

16.
从实证角度出发,以"生效判决曾被判死刑(含死缓)而再审后改判无罪"为标准筛选出19起死刑冤假错案,运用案例统计分析的方式,对样本案例中暴露出的被告人供述虚假、鉴定活动非法、证人证言真实性存疑、关键物证缺失、辨认出现误认、审讯录像存在造假等证据问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可知,死刑冤假错案证据问题之成因在于严重的刑讯逼供导致被告人供述的虚假性、盲目轻信及制度缺陷导致鉴定乱象丛生、暴力取证及立法瑕疵影响证人证言的真实性、证据搜集不充分导致关键物证缺失、程序违法及瑕疵导致辨认出现误认、电子证据规则的缺失导致审讯录像未规范化使用。应规范口供取证程序,完善鉴定体制设计,健全证人出庭相关立法规定,增强辨认过程的程序性,修正侦检部门协作机制瑕疵,完善电子证据规则,严格死刑案件证据制度,提高死刑案件质量,构建死刑冤假错案的预防和纠正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审查逮捕作为非法证据排除的主体,实践中却没有规定可操作的程序,针对审查逮捕中的非法证据难以排除的现状。笔者结合职务犯罪案件中证据的特性、审查逮捕时证据的可变性,借鉴侦查活动监督的方法的操作程序,认为对审查逮捕中的非法证据规则适用,应着重于非法证据的合法化转换、瑕疵证据的补救完善上。  相似文献   

18.
<正> 职务经济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行使职务过程中,为谋求经济利益,利用职务职权之便,侵犯管理国家的职能和声誉,损害公私财产所有权或破坏经济管理秩序而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也即人们通常说的贪利型职务犯罪或职务性经济犯罪。其实质  相似文献   

19.
证据是指证明案件的一切真实情况,是查处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的成案的关键。本文根据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从办案人员在办案中怎样发现有罪证据、收集贿赂案件证据材料的主要方法,从而采取对策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必要的固定,做到证据确凿,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串供,防止错案的发生,保证案件质量,有力打击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存在着高发的态势,同时呈现出隐蔽化、智能化、复杂化等特点。这些都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难度。传统突破职务犯罪案件主要依靠讯问,采取"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本文从证据的角度分析出发,利用现场勘查来寻找证据为案件的侦破打开缺口,力图通过职务犯罪的现场勘查寻找证据,实现"由证到供"侦查模式的转变,提高侦查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