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紧紧围绕犯罪现场展开,犯罪现场的构成要素是现场勘查工作的主要对象。文章结合侦查工作深入解析犯罪现场的时空要素、行为要素和结果要素,为明确勘查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全面收集证据和线索,完善现场勘查各项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犯罪现场勘查属于犯罪现场勘查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但是这些年来犯罪现场勘查学教材中对于犯罪现场勘查的概念一直不统一,给教学活动带来混乱,直接影响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比较不同版本犯罪现场勘查(学)教材中对于"犯罪现场勘查"基本概念的定义,有助于科学地辨析其概念,更加正确地认识犯罪现场勘查活动的性质和内涵。对犯罪现场勘查的概念的准确理解也是犯罪现场勘查学的重要问题。犯(疑)罪现场勘查是法定机关办案人员为了查明事件性质,搜集有罪或者无罪证据,依法对犯(疑)罪现场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  相似文献   

3.
犯罪现场勘查过程中,一方面将现场视为证据库,通过规范的勘验行为,收集与案件具备实质关联的一系列证据材料,如现场勘验、侦查实验笔录、现场物证等,为逮捕、拘留,侦查讯问及法庭审判提供认定事实的依据——现场勘验取证;另一方面,较之证据学范畴的"证据材料",现场勘查将犯罪现场视为更加广义的"信息"库,从一些未必能在诉讼中作为定案依据的现场信息中,甚至从一些达不到关联性、客观性标准不能作为证据的现场情况中,通过案情假定案件的系统推断,为追踪嫌疑人及相关证据提供思路与可能——现场信息收集。现场勘验取证与信息收集,便是现场勘查所体现的侦查行为二重性——侦探(追踪)属性与证据调查属性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犯罪现场是与犯罪行为有关的空间存在,其不仅反映了犯罪结果的现场状况,也是收集犯罪证据的主要空间。犯罪现场具有特定的要素和结构。犯罪现场重点部位摄影属于犯罪现场系统摄影的一部分,它与犯罪现场重点部位具有内在关系。刑事摄影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犯罪现场重点部位的特定表现和勘查重点进行拍摄,并应根据不同犯罪现场中具体重点部位的客观状况和现场记录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摄影方法完成拍摄。  相似文献   

5.
<正>来说,刑事侦查中的现场勘查是一项相对公开的侦查活动。现场勘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查明犯罪事实,搜集犯罪证据,发现侦察线索。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犯罪现场的犯罪信息单独依靠公开的现场勘查手段难以搜集到。本文所述的现场密侦,即  相似文献   

6.
魏秀丽 《警察技术》2006,(6):38-39,41
现场勘查是刑事案件侦破的首要环节,勘查犯罪现场就是依法从犯罪现场搜集有助破案的证据。犯罪分子在犯罪活动过程中,总会以某种方式将物证遗留或带离现场,导致原始现场产生物质变化。正是由于现场的这种变化和污染,才产生了物证。勘查实践中,勘查技术人员由于在现场提取和保存物证方面存在操作失误,使许多物证处理不当,影响到刑事实验室的检验,有些甚至失去检验、鉴定条件。在当前“命案必破”专项行动中,妥善提取并处理遗留在犯罪现场的物证,对侦破命案和法庭作证极为重要。所以规范各类物证的提取、保存、送检程序是物证最终走向法庭、成…  相似文献   

7.
王海宁 《公安教育》2021,(10):36-40
一、引言犯罪现场勘查是指侦查人员利用刑事调查和刑事科学技术手段,对与犯罪有关的人和事以及时间、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进行现场调查和实地勘验检查。(1)作为刑事案件侦查的首要任务,犯罪现场勘查水平对案件的侦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现场勘查技术规范化程度要求高、涉及内容广、技术多、掌握难度大,现场勘查技术培训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公安院校和刑侦科研机构对学员现场勘查技术的培训效果将直接影响学员的犯罪现场勘查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犯罪现场勘查是绝大多数刑事案件侦查的起点和门户,对于有勘查价值的案件而言,现场勘查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案件的侦破进程,犯罪现场不仅仅是存在犯罪证据的宝库,同时案发现场上留有的大量侦查线索有待于侦查人员的发现、分析和利用。众所周知,当前的犯罪正朝着智能化、集团化、暴力化的方向发展,犯罪行为人从各种传播媒介中能轻松获知大量的侦查专业知识,进而衍生出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9.
犯罪现场遗留有重要的作案信息,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勘查,能够获取刑事案件诉讼所必需的证据。随着"两个规定"的实施和庭审制度的改革完善,犯罪现场勘查程序是否合法、提取物证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逐渐成为庭审关注的焦点,也对当前犯罪现场勘查见证制度提出了挑战。本文从解析当前犯罪现场勘查见证制度入手,通过对其现状和弊端的反思,提出重建犯罪现场勘查见证制度的对策,以期为侦查机关刑事执法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犯罪现场中及时、规范、科学地提取微量物证,是案件最终侦破的切入点,能改变以往因犯罪现场没有提取到有价值的指纹、足迹等痕迹物证而致使侦查工作陷入僵局、侦查活动难以推进的局面。现场勘查工作需加强微量物证意识,强化证据意识,确立犯罪现场保护新理念。同时,利用相关微量物证检验鉴定结论时,应该对仪器检验鉴定结论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评判,避免盲信。  相似文献   

11.
“一长四必”侦技一体化现场勘查新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等客观证据是侦查破案、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在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和司法改革深化的当下,刑事执法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缺少客观证据,即使抓捕犯罪嫌疑人取得了口供,也很难在法庭上形成有效的证据链。"一长四必"新现场勘查理念的提出,确定了刑侦人员在犯罪现场勘查工作中,要施行必勘、必采、必录、必比的工作机制。"侦技一体化"新模式便是科学落实"一长四必"的新机制,通过对侦查人员的现场勘验技术的培训,从而减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从小案、普通案件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到要案、大案中去,有利于提高侦查部门的破案率,降低由于技术问题导致的错案率,走出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现场勘查新路。  相似文献   

12.
犯罪现场勘查效率高低与后续侦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息息相关。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犯罪现场勘查普遍存在效率较低现象。为了顺利实现刑事诉讼目标,适应刑事立法对侦查提出的要求,应采取提高现场出场勘查率、痕迹物证采集率、规范制作各种法律文书、加强技侦人员双向沟通和交流、健全各项工作管理制度等措施来提高犯罪现场勘查效率。  相似文献   

13.
现场访问是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过程中,为了尽可能查明犯罪现场全部情况,发现收集犯罪线索和相关证据,依法通过言语交流的方式,对犯罪现场周围及附近区域了解案件情况的证人、被害人和其他知情人进行寻访、询问、收集有关案件材料或线索的一项专门调查活动。现场访问可以为侦查人员提供相关案件线索;为顺利地开展现场勘验提供必要条件;为划定现场勘验范围和重点提供依据;为侦查人员分析研究案情提供依据。通过现场访问可以还原和折射案件真相,也是案情分析、获取证据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现场重建在枪击案件现场勘查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枪击案件现场的现场勘查,搜集现场重建的依据,对犯罪现场被害人或者目击人的信息、犯罪现场形态、物证的位置和状态以及枪击案件物证检验结果的科学分析,确定犯罪现场上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整个过程。犯罪现场重建的步骤和阶段需要严格地遵循基本的科学原则、理论表述和逻辑方法。审慎地观察和大量地实验是最终进行现场试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制毒现场与其他犯罪现场相比有其特殊性,其勘查时的组织指挥十分关键。对制毒现场进行勘查时要根据其特点,熟悉制毒现场勘查的任务、措施及程序,采用相应勘查对策,把握组织指挥等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从比较法角度看我国计算机犯罪侦查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犯罪因其隐蔽性强发现较难。我国将计算机犯罪分为六类 ,并规定有不同的立案标准。对计算机犯罪侦查时应注意保护犯罪现场 ,保全计算机犯罪的证据 ;现场勘查人员既要有公安业务技能又要有计算机专业知识 ,以合理地获取证据。  相似文献   

17.
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的犯罪现场勘查模式已无法满足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需要,从更深层次上来说是现场勘查中侦查权力的配置出现了问题。主办侦查员制度突出主办侦查员在犯罪侦查中的主体地位,而犯罪现场勘查作为刑事侦查的重要环节主办侦查员在其中也理应具有主体地位。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一种以主办侦查员为主体的新的犯罪现场勘查模式,以实现在犯罪现场勘查中侦查权力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犯罪现场是追溯犯罪活动和犯罪人的客观物质基础,犯罪现场保护是搞好现场勘查和侦察破案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更好的确保现场勘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掌握现场保护的具体方法。同样,提高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切实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犯罪现场的现场分析又称临场分析,始终贯穿现场勘查的全过程,并随着现场勘查的进展而不断修正已有的分析判断。立足犯罪现场所获得的分析判断意见是正确制定侦查计划、采用侦查措施的前提和基础,其对案件侦破的指导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暴力犯罪的案件现场通常会遗留有血迹。现场血迹的形状、物理性质、遗留位置、分布特点等,都是血迹形态分析和犯罪现场重现的重要信息。分析和重现工作并非都在现场完成,而是需要将现场搜集的资料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勘查人员掌握和利用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制图、现场照相、现场录像等方法,客观、完整、准确地记录犯罪现场的血迹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