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青年人来说,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职业待遇是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但在对一家草根NGO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年工作者能够在物质报酬较低的职业待遇下坚持长期从事公益职业,甚至将其作为终身事业,这与当前社会中大多数青年人的行为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理解上述现象,是深入探索当代青年心理与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以在草根NGO中从事专职工作的青年人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认同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其对草根公益事业和青年公益人群体建构社会认同的过程和机制。在经济理性之外,认同是引导和规范个体行动的内在机制。草根NGO青年工作者凭借对青年公益人群体的社会认同建构,克服物质报酬不足的障碍,做出异于常人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2.
罗昊 《中国青年研究》2023,(6):78-84+14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青年职业农民的兴起已经成为当前最为显著的乡村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鄂东北S县青年职业农民的调查,分析了青年职业农民自我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实践困境,重点探讨了这一群体应对困境的能动策略。研究发现:青年职业农民的生存境遇受到政府扶持“帮能”不“帮弱”、关系用工日益异化和后致性竞争加剧带来的个体能力困境三重因素的影响。作为应对方式,青年职业农民积极建构出依附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公共组织的“组织性依附”行动策略,获得了来自外部世界的雇工、技术和价值认同,在绕开村庄社会的基础上促进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关注青年职业农民的发展状况,重新厘清这一群体与乡村组织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斜杠青年是现代性社会发展和青年特质结合的必然产物。他们是直面社会对个人的消解、拒斥所有的“假定”,基于个人能力、专长而发展多重职业身份、获得多份收入的新型职业群体的代表。本文将斜杠青年产生和发展置于现代性社会发展中,立足青年职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究斜杠青年通过嵌入新的工作情境、表达真实自我、消解个人的无力感和价值感的迷失,并立足目标,将改造自我置于动态和持续的反思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就地城镇化对本地农村青年的成长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珠三角G市D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经历了身份特征、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城镇化转换。就地城镇化一方面促进了农村青年"人的发展",使农村青年借以获得更丰厚的集体经济分红和土地升值红利,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培训,开拓更广阔的职业空间以及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但另一方面,部分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转换过程中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从而陷入价值认同困境、职业发展困境、社区参与困境和群体融合困境,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村青年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青年群体的婚恋观是一个群体价值观的侧面,在社会转型期,青年婚恋观不断趋于自由、平等、开放与自主。青年婚恋观是整个社会环境与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更是青年自身根据个人背景和自我评价与认同,进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性别和阶层认同对青年婚恋观有重要影响,只有在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青年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文化,正确、理性地评价自己,青年群体也才能建构出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6.
张宇 《人民论坛》2020,(28):126-127
从"帝吧出征"到"饭圈出征",青年网络迷群意志表达呈现出越来越高的组织性。其意志表达既有自我辩护、还原真相及群体身份认同等表征,也有爱国护国、政治参与等严肃主题。在组织层面,"饭圈出征"以广泛动员为基础,以组织关系构建为依托,以意见领袖为枢纽,展现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在多元化的网络语境下,应当警惕青年网络迷群对严肃议题的娱乐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认同、承认与通向合作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同与承认是近些年来兴起的重要学术话题。在历史的维度上,可以看到,农业社会中的家元共同体中所包舍的是群体认同的形式。到了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用“自我持存”的斗争消除了群体认同,并使承认关系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性关系。然而,工业社会的承认关系出现了异化,以致造成了自我认同、相互承认与普遍斗争共存的矛盾局面,并在社会组织化的过程中将工业社会中的人们编织进了一张斗争之网中。要终结工业社会普遍斗争的状态,就必须从组织变革入手,通过合作制组织对官僚制组织的替代去实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而实现对工业社会中的认同与承认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需要领导,社会需要整合,青年需要组织.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始终居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从确立价值认同、构建组织网络、综合利益表达、创建和谐秩序等方面整合社会、整合青年.中国社会持续变革,青年群体持续流动与分化.共青团、全国青联、全国学联等党的外围组织需要加强对各自团体成员的组织覆盖和内在影响,不断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斜杠青年(主副职不相关)面对专业差距和职业规制对身份认同的冲击,为了持续获得斜杠身份赋予个人的自我确证和价值满足,他们创造优势、赋能副职发展、发挥职业主体性,建构出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身份、塑造非职业但专业化的职业角色、加强副职身份认同。研究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处境,发现他们将多重职业身份的建构视为个体发展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为斜杠青年的出现及演变提供了多方位分析角度,找出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中的困境与冲突,启发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0.
青年群体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信仰问题关乎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发展、加剧,并伴生出信仰超验化风险。本文基于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法,对网络社会中青年星座崇拜进行解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星座崇拜满足了青年于网络社会中加剧的自我认知、社会关系交往、亲密关系建立、自我发展确定性追寻的心理需求,促成了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所缔造的特殊星座崇拜信仰方式,即极具网络空间特色的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理论确证、情感体验、行为追求,助推了青年群体中星座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其间,伴生出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即对自身及现实社会反思的弱化倾向,对自身乃至人类能动实践能力的轻视与否定倾向等,或可发展出妨害主流信仰认同、选择与确立的可能。由此,需要基于青年需求调节有效引导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寻求缓解其中风险问题的对症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都市青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崛起的新群体。他们来自各方,有从大学毕业到都市就业的,有从山区出来到都市打工的,还有从海外留学归国创业的。伴随中国农村城市化、城镇都市化、都市国际化的浪潮,青年不断经受冲击、提升自我、成长成才。职业生涯是都市青年成长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对深圳的调查发现,都市青年在积极适应社会转型、都市变革,培养新的职业素质,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面对着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多元化大湾区,青年身份认同对国家和大湾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战略规划为粤港澳青年群体归属提供了真实而有力的依据和基础,但是青年典型代表特性不够鲜明丰富,三地青年群体交流融合深度不足,媒体信息传播力度不够以及由于殖民政策导致的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构带来一定挑战。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青年多方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范畴存在的宗教认同有着自身的边界,这种认同的形成过程也是宗教群体不断对自身认同边界进行阐释、构建和维系的过程。在认同结构中,边界是理解认同复杂性的有效途径。正如认同是在与社会他者不断比较、竞争和选择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的,宗教认同的一般意义即社会中个体在理解某种特定神圣意义系统的基础上理性地通过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来表征自身认同边界的过程。在宗教认同体系中,边界在个体和群体认同形成和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尤其是除"区别"之外如"表达""联系""整合"等其他功能。通过边界看宗教认同,不仅是探究现代宗教变化机制的关键视角,也是理解多元社会中文化间接触、融合和冲突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职业探索理论及其对当代青年职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探索理论的概念演变、影响因素、积极影响及其对当代青年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实践角度为当代青年的职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树立全面的探索观和职业终生探索观、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并重、为职业探索构建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5.
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近来已进入公众视野,但人们对"斜杠青年"这一新兴群体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这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职业模式,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半吊子"行为,客观认识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很有必要。以当代社会发展为背景,从职业社会学角度,借由文献研究法和网络记实法,并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相关数据,可以客观展示"斜杠青年"的真实职业状况,从中获得有关"斜杠青年"的某些理论认识。概括地讲,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是在当代信息网络化社会场、就业灵活化社会场、组织扁平化社会场的综合作用下兴起的,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结构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包括正功能与负功能,很有必要对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群体加强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16.
武小庆 《人民论坛》2012,(36):172-173
从社会认同理论和交际适应理论的视角来看,网民会通过网络世界创造新的自我,构建自己内群体的社会认同,为自己的内群体积极寻找独特性。近年流行的网络语言新结构"被xx"现象,描述了作为一个公民"别扭的被动现实",这种语言上的标新立异是对现实羁绊、刻板生活的反击,是"本我"的宣示,是自我认同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分析青少年群体身份认知、群体社会认知与组织认同意识的相互关系发现,青少年组织认同还处于萌芽阶段。培育青少年组织认同意识,可通过构建群体身份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身份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社会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的同伴教育体系,以打牢组织认同意识培养的潜在基础;建立活动化教育策略体系,以丰富青少年组织认同过程体验。  相似文献   

20.
农村青年后备干部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人才力量。研究发现,在基层治理转型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县域政府为了优化村级组织的人才基础,缓解村级治理压力,通过公开招考渠道向村庄制度化地输入青年后备干部。在实践中,这一基层干部供给制度表现出选聘和培养环节分离的特点,农村青年后备干部由于难以正式进入村治队伍,面临去留不定的发展困境。后备干部制度的不完整嵌入、发展激励与培养预期的错位、制度目标偏差下的能力锁定,共同形塑了青年后备干部的发展困境。青年后备干部群体的职业际遇,反映出后备干部制度设计与乡村治理需求之间存在张力,国家制度嵌入社会的过程中仍需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的适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