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下我国司法领域面临着深刻的信任危机,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司法运作是实现公民参与权等相关权利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具有正当性。但公民参与司法运作的权利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公民的言论自由与司法权存在着冲突,公众的知情权与个人的隐私权也存在着冲突。公民的网络参与一方面增强了司法的民主性,另一方面网络舆论所形成的压力还影响着司法权威的生成。因此,司法机关也应建立起理性的回应机制,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引导和应对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与知情权均是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实践中这两种权利经常会发生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知情权与劳动者隐私权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主要是因为两权的属性不同、主张不同及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所以,在协调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中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对隐私权侧重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3.
网络言论自由在信息时代已成为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基于网络言论的特征,网络言论在发挥推进社会民主、监督公权力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价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公民或者法人的其他权利产生冲突,有些不当言论甚至危及国家安全。为保护他人权益、社会公共秩序以及国家安全不受侵犯,以完善的立法规范网络言论自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证角度考察,信息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的冲突不可避免。我们在调和冲突时既不应先验地偏重保护任何一方,也不能只靠机械地划定二者的界限。为寻求价值的善并回应我国语境中的常规性问题,立法者宜吸收两种比较法上的调和进路之精髓,在民法规范中界定信息隐私权范围的同时设置一般条款来限制这一权利;而裁判者在适用规范时,需要采用实质判断的方法对冲突双方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5.
新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包括:知情权、维护"人格权"、更正与答辩权、保密权等。媒体报道司法的权利源于公民对司法信息的知情与表达权;媒体报道司法的法律限制目前主要是要协调媒体报道司法的自由与人格权,即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的冲突;重提新闻专业精神是协调这种冲突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记者职业权利是实现宪法所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政治权利的主要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记者的职业权利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在我国,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目前基本上都属于习惯性权利,而不是法定权利。与公民所享有的这些权利相比,作为记者职业权利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各有其特征。对记者职业权利进行保护应多种方法并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将习惯性权利上升为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影响了"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及行使。厘清"网络语言暴力"释义、存在形态及形成原因,指出其社会危害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质,进而探寻解决之道。"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下的网络言论自由应建立在网络相关立法的基础上,依靠精神文明建设和网民素质提升,仰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行业自律,更加保护而非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8.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公民反腐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传统制度反腐的一个有益补充,它对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开展网络反腐,必须加强执政党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加强网络反腐的制度建设,推进网络反腐与其他反腐形式相结合,并要处理好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保护、网络反腐成本与反腐效率等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政府官员隐私权的有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私权是一种宪法权利 ,公民隐私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但是法律保护隐私权的程度又因权利主体的差异而存在差异 ,政府官员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 ,其所享受的隐私权边界相对来说小于普通公民。政府官员隐私权的有限性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宪政价值是指公民在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民主、法治、人权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网络言论自由权是维护民主和实现民主的当代路径之一;它有助于实现法治、破除人治;它既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权的保障工具.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公民有序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提供了立法保障.无需质疑,网络言论自由权属于宪法上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其实质是时代驱动下的传统言论自由权的更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11.
论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及处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情权和隐私权是公民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两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极易产生冲突的一对权利,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本文通过分析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概念与范围、二者冲突的表现及其根源,提出了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四个原则: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和人格尊严原则。  相似文献   

12.
日益增多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在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从而实现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平衡,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期代表话题关注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葛峰  金博 《人民论坛》2014,(12):109-111
网络时代的公民都依法享有网络政治参与权。要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就需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法治化,以实现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规范与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保障公民网络参政权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依法参与原则、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原则、适度管制原则,这些原则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公民都依法享有网络政治参与权。要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就需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法治化,以实现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规范与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保障公民网络参政权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依法参与原则、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原则、适度管制原则,这些原则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15.
汤纪东 《青年论坛》2011,(3):100-106
互联网所创造的无边界的虚拟空间催生着侦查信息化的发展,使侦查方式由传统趋于现代。侦查的核心是信息,而互联网恰能让各种与侦查相关的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和应用,进而提高办案效率。运用网络信息侦查破案已成为诸多国家刑事侦查的重要途径。然而,当网络监控、网络通缉、IP地址查找、网络侦查陷阱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侦查手段赋予侦查机关强大的侦破能力时,公民的隐私权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网上侦查与公民隐私权存在着天然的冲突性,但二者又必须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的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也惟有此,公民隐私权方可得到最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阿计 《公民导刊》2013,(10):55-55
<正>上海法官集体嫖娼因一段监控视频的曝光而昭然天下,但这出颇为传奇的反腐剧,也遭遇了"跟踪偷拍侵犯他人隐私"的质疑。如此论调何其耳熟,比如,最近一年的网络反腐浪潮中,"曝房产"、"晒艳照"等令多名官员仕途终结,便有人指责"侵犯了官员隐私权";再比如,社会呼吁多年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始终难以落地,其最大阻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又容易导致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威胁公民的隐私权。"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从个人信息的层面反映出网络实名制下的隐私权较传统隐私权出现的新内涵和新特点。网络实名制下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和手段应与时俱进。要从立法、互联网行业规范、司法救济等角度进一步完善理论和制度构建,以保护网络实名制下的个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18.
缪锌 《人民论坛》2014,(12):167-169
"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影响了"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及行使。厘清"网络语言暴力"释义、存在形态及形成原因,指出其社会危害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质,进而探寻解决之道。"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下的网络言论自由应建立在网络相关立法的基础上,依靠精神文明建设和网民素质提升,仰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行业自律,更加保护而非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9.
崔雪丽 《求索》2010,(9):153-155
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觉醒而诞生的新型权利,个人隐私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各国为该权利制定专门法律,将隐私权法律化予以保护。追究权利保障的原因即是权利冲突的出现。隐私权与相关权利之间的冲突有着无数的缘由,最基本缘由来自社会对于这种新兴社会资源的要求,社会要求其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社会共享和有序流通。由此,隐私权与相关权利产生的种种冲突也亟需解决,本文探悉广义权力冲突解决的基础上寻找隐私权这一个例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微信息时代下,公民发表言论的方式逐渐多元化,从微博到微播客、微信,公民在更加便利地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侵权问题。微信息时代言论自由的互动性、分享性、即时性以及碎片化的特征,使得这种言论常以新的方式侵犯公民的名誉权、著作权甚至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通过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同时参照英美国家平衡言论自由和权利关系的实践,思考微信息时代下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力求有效规避公众在微信息时代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同时也可以净化我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